2022-2023学年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高一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2月月考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事物总是在比较中更能够凸显自身。

散文最为本质的属性,和小说相比更容易看清楚。

虚构是小说创作的核心,是通过描绘并不存在的人和故事,达到对生活本质的揭示,是“无中生有”,是虚幻中的真实。

相比之下,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散文是在“有”之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开掘。

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

譬如一个年代中不曾存在的人物,一个人不曾经历的事件,一桩事件不曾产生的结果,一种结果不曾产生的影响等,这样的“无”,就不应该成为散文作品中的“有”。

但这并不意味着堵塞了散文虚构的管道。

散文的真实性,其实有着足够的开阔空间和弹性,我们没有理由担心它会带来对想象力的束缚。

譬如写到历史上的某个人物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冲突,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基于对人性、人情和具体的时代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写作者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进去,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进行一些场景的设置,一些细节的编织。

这样的“虚构”,是对中断之处的接续,是对空白之处的填补,使其残缺漫滤之处恢复完整清晰,其本质是一种艺术提炼,当然是允许的,甚至是必要的。

还有一类描写,也超越了具体的经验世界,如驰骋诗意的想象,抒发强烈的感情,上天入地,夸张变形,显然也属于虚构的范畴,但对于这样的手法,读者通常也都不会质疑其真伪,只做穿凿的理解。

当然,上述种种做法的前提是,这些情感之所依附、思想之所生发的事物,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

倘若无视这一点,向前大步迈进,放纵想象,置基本的事实于不顾,作品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等都是缺乏依据的,那就是明显的越界,进入小说等以虚构为主的文学样式的领域了。

当一篇散文中过度地使用这一类的“虚构”时,便意味着散文的自我消解。

(摘编自《真实是散文最基本的遵循》) 材料二:
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

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博览群书、涉猎广泛的爱书家;一个优秀的散文家,一定是一个睿智的思想家。

好的散文应该
有“识”。

有“识”,就是有学识、有见识。

深刻的思想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考,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末言。

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很多人写散文很随意,所写多是我们习见的生活、共有的经验、共同的话题,超不出我们的想象。

诗人卞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什么可表达的。

”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

有人说散文是一种尚未成熟的文体,对此我不敢苟同。

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

传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

所以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一些作者习惯于按照“套路”写,轻车熟路,四平八稳。

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

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

如前所述,一些作者把散文看得过于随意,没有经过很好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他们的语言是苍白的、贫乏的。

也有一些作者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怪异,故作高深,佶屈聱牙,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

同时,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

简言之,好的散文是让人乐意读、读得懂的。

我们提倡追求有难度的写作,但是绝不能制造“有难度的阅读”。

(摘编自《自媒体时代散文的突破与重生》)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叙事的转向,我们应注意到散文在写真实(书写个体经验与经历)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越过了藩篱,与小说一道进入书写现实的频道之中。

一些记者出身的作者,诸多打工生活的记录者,在系列表现乡土沦陷主题的散文写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客观型的叙事方法,以进入现实的深处,提炼出社会学的多种意义。

散文的现实书写在实践层面,业已普遍性地生根,更进一步说,散文在人的命题之下,必然触及人的现实性问题,也回避不了对社会关系总和的透视,尤其是在系列写作业已解决时间跨度和空间宽度的情况之下,散文书写现实的合法性理应得到体认。

而在书写边界的问题上,散文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与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确实无法比拟。

此外,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无法确立一个更自由的维度,以点带面地俯视和勘察整个人间世相,在这种情况下,散文书写现实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需要批评界
群策群力,启动有效的讨论,以明晰内容并确立维度。

(摘编自《散文中的真实与现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的真实和虚构不矛盾,如果要求散文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

B.“口水散文”过于随意,平铺直叙,语言苍白贫乏,与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散文同样不值得提倡。

C.散文创作要跨越藩篱,关注现实问题,与小说一道书写现实,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

D.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小说的本质属性是虚构,散文的本质属性是真实,但二者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创作目的。

B.在散文创作中,可以对历史上某个真实人物的相关生活细节进行虚构,但是这种虚构必须合情合理。

C.一个散文作者如果能广泛阅读和深人观察、思考生活,就有可能创作出学识和见识都很高的散文作品。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散文的文体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

3.下列说法中,违背了材料中有关散文真实性说法的一项是
A.某作家创作散文《生命的选择》时,虚构了岳飞接到金牌后复杂的心理过程。

B.某作家创作散文《西湖遐想》时,大量叙述了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C.某作家创作散文《永远的苏轼》时,把自己想象成苏轼,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D.某作家创作散文《宽容》时,虚构了一个叫“子虚”的人物,借他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优秀的散文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2.D3.D4.①在论证思路上,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①在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

5.①遵循真实原则,能够反映现实。

①有深刻的、独特的思想。

①在文体拓展和表达创新上有
所突破。

①语言有美感,且明白晓畅,能以平易的文字传达深刻的思想,营造优美的意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这势必创作不出好作品”说法绝对。

C项,“通过虚构达到更高层面的真实”错,散文创作有书写边界,“受限于写真实的通则”,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虚构抵达更高的真实”。

D项,“散文创作受制于真实性要求,所以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强加因果,“无法达到更自由的维度,也不利于全面俯视和勘察人间世相”是因为“散文仅仅是代个人而立言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这种成熟束缚了作者的想象力,使散文语言表达缺乏创新”错,原文说的是“一些作者错误地理解散文‘真实性’的要求,把散文的‘真实性’等同于照搬生活,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在写作中过于老实”。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材料中说的是“构成一篇散文的基本材料,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是客观存在的”,D项中的人物“子虚”是虚构的,违背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分析材料二,首先提出“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作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好的散文应该有‘识’”“正因为现代散文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当下散文创作才面临突破自我的困境”“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

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好的散文应该有“识”……心灵鸡汤式的、流水账式的、口水式的散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运用了对比论证;“诗人之琳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很善于表达,可惜没
什么可表达的。

’”运用了引用论证;“在诗歌写作中有‘口水诗’,在散文写作中也同样有‘口水散文’”“没有思想内涵的散文,最多只是一件华丽的旗袍,而里面没有挺拔丰满的躯体”运用了比喻论证。

5.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能力层级C。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优秀的散文作品”相关特点,关键句主要有:“对于散文来说,真实是最基本的遵循,最明确的尺度,居于其价值谱系的前端”“这种真实性,便是散文虚构的边界,不能逾越”“散文最大的力量在于深刻的、独特的思想”“统的力量格外强大,既为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丰厚遗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散文的变革创新形成了桎梏”“在自媒体时代,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在文体的拓展和表达的创新上大胆尝试、探索”“散文被称作“美文”,它的美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它的语言首先应该是美的”“散文的语言应该是明白晓畅的,能以平易之文字传达深刻之思想,营造优美之意境”。

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于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峰去,朝阿尔卑斯山脉去。

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

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

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

“泰,安也”(《字汇》),“字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日》)。

此山如果不“泰”,而是奇险危绝的,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

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现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

“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

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道。

在松荫下看一阵雾,走一段,又卧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

边走边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

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就没法儿思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畏
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前”。

海德格尔还说:“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也许,这种思终究是一条无法回避的幽僻小径,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

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一条田间小路。

”我曾经去过德国海
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

我在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无数条,但很多条的具体路线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

大多数游客都只知道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路。

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登山的“直线”一修,就形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弯八拐,时间也就省多了。

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的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一目的。

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沿“之”字攀登。

“仁者乐山”,如何乐?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沿着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

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

普通人虽然不登珠穆朗玛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

更快的,还可以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的过程。

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

④我们一行,也免不了被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

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如旁枝逸出,在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

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如果自己走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那石刻。

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道”。

所以
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

我为泰山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子。

⑥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

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

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

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

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

素斋,就是大地的原生态,生命的本源。

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

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准绳。

道法自然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

这就是“泰”。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峰、阿尔卑斯山脉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引出下文。

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的“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泰然处之,才会产生簇新的智慧。

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使游客失去了对山势本身进行体会的登山之乐。

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沿途很多风景的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了《庄子》和《论语》中对“泰”字的解释,并拿华山和泰山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

B.文章在描述想象中的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且多用短句,语言灵动,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无趣。

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中的句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文
章具有厚重感。

8.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9.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6.D7.A8.①文章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的含义;①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或“接着强调泰与思的关系”);①然后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①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9.示例: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

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里封禅。

“泰”就是安泰之意,看这山势平缓,相信大家都能轻松登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归家般的安泰。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匆忙赶路,而忽略了沿途很多风景的事情”错误,根据文章第①段中的“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可知,文章记叙了作者一行为了登顶而匆忙赶路,错过了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的事。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A.“是为了突出华山的险峻”错,应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本文共6段。

围绕标题“登泰山记”,第①段,“泰,安也”“‘泰’是一种普遍广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解释了泰山的“泰”字的含义,接着在第①~①段分别写了想象中孔子登泰山的情景以及一般游客登泰山的情景和“我”登泰山的情景。

第①段,“孔子登泰山时,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晃晃悠悠,一路妙语论道……边走边思,思路,必须泰然处之”,主要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也强调了泰与思的关系;第①段,“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穆朗玛峰,但心思还是与登山队员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写想象中孔子的登山之乐,否定大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
第①~①段,“我们一行,也免不了被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泰山就是一道准绳。

道法自然
不是胡乱效法,上善若水,效法的是泰山”,叙写了“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根据上述分析,按顺序分点作答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及拟写导游词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写出导游词中的问候语、欢迎语等,如“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接着筛选出文中介绍泰山的句子。

根据文章第①段中的“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以及第①段中的“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可知,泰山的“泰”字有安泰之意,其平缓的山势让游客都可以轻松登顶,登泰山时最好慢慢走,以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
根据第①段中的“泰山依然是中国最伟大的圣山”和第①段中的“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可知,泰山是一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里封禅;
再根据第①段中的“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而是回家……安于泰”和第①段中写泰山“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可知,泰山具有颐养生命的灵性和归家般的安泰。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导游的身份,合理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武帝元光二年。

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
..,亲信边,可诱以
..王恢言:“匈奴初和亲
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

”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

臣窃以为击之便。

”上从恢议。

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

车骑将军
卫青将三万骑
....出雁门。

临菑人主父偃上书。

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进谏。

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

”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

”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

秋,匈奴浑邪王降。

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

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

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民或匿马,马不具。

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
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
..之人乎!”上默然。

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

”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

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