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实战训练)—— 新高考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实战训练)
【基础练】
1.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

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2.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治
3.《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统治期间“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图圈长空。

牛马布野,外户不闭。

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

行旅皆不赍粮,取给于路”。

该记载()
A.说明商业发展将会抑制农业
B.表明百姓生活较为富足
C.反映出唐初经济恢复并发展
D.描绘了贞观之治的原貌
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5.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6.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史实可以表明唐朝时()
A.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7.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

由此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
8.“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9.唐朝的国运和运河紧密相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隋唐大运河对维系唐朝统治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运河状态和唐朝的政治变动之间的关联性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唐朝主要区域市场分布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区域市场”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提升练】
11.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 年。

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

这说明隋朝()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B.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
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
12.根据下面表格信息得出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
13.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

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打一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

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14.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

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

这一变化()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15.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骞“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

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2》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了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

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
仿制兴起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

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

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摘编白《中华文明史·卷3》(1)比较材料一、二,比较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裁撤地方行政机构,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所以A 错误;地方行政机构的裁撤合并不会增减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只会加强中央集权,故B 错误;单单通过地方行政级别的调整,并不能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C 排除;裁撤地方行政机构,以“存要去闲,并小为大”为原则,可知隋朝政府此举意在精简机构,确保政令畅通,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D正确。

2.答案:C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故选C。

3.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商人野外停留,没有盗贼,监狱市场空着,牛羊到处都是,出门不必关门,粮食丰收,由此可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现象,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抑商的信息,排除A;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足,排除B;“原貌”不符合史实,《贞观政要》只能提供参考,排除D。

4.答案:C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难度中等。

图中“?”位于最高点,说明是唐朝最繁盛时期。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故选C项。

解析:唐朝将公主嫁到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唐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C 正确;A中“已经”表述绝对,排除;B与题干无关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旨是民族之间交往,而非唐朝统治阶级内部问题,排除D。

故选C。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监察非法行为”“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说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对边疆的统治,C项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题干中“这时期”的设问,材料并非探讨以后的影响,A项错误;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掌握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采取的采访使有利于加强中央地边疆地区的控制,没有涉及国家行政区划,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藩镇割据。

由题干中“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旧唐书》”等信息可知,其反映了唐代藩镇割据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正确。

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故排除A项;C项中的民族关系、D项中的文臣与武将矛盾均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9.答案:
(1)意义:加强对南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将南方的粮食运输到北方,缓解关中平原的粮食紧张局面;控制南方的经济发达地区,为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和维系王朝统治提供财政支持。

(2)启示:交通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政治统治的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国家的交通建设。

10.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经济重心南移与区域市场的分布。

阐述:汉代时,我国区域市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这与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和秦汉王朝定都关中密切相关;唐朝时期,长江流域以及岭南地区区域市场明显增加,这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黄河流域过度开发、魏晋以来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紧密相联。

综上,从汉到唐区域市场向南方扩展的趋势明显。

论题:区域市场的分布与政治中心的关系。

阐述:一方面:汉唐的首都始终是区域市场中的最主要城市,反映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社会下,经济发展难以真正独立,政治对经济有较强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汉朝区域市场的主要城市几乎是政治都会,到唐代大批独立于政治都会以外的区域市场的中心城市出现,如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下政治影响力的减弱。

综上,区域市场的虽受政治中心的影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影响逐渐减弱。

示例三:
论题:水利资源与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中国古代区域市场基本都在黄河中下游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水利资源富足、经济腹地广阔,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商品。

水利不仅带来了灌溉和丰厚的资源,同时还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以及较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商业发展和区域市场形成提供便利。

综上,水利资源是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的兴亡,难度中等。

材料没有南北经济的对比,不能推断出北方的经济地位,故A项错误;隋亡之后,当时储备的物资仍然很丰富,反映出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故B项正确;“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隋朝亡于暴政,而不是贫富分化,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唐代前期的社会经济,从第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开元天宝年间,老百姓的粮食好几年都吃不完;从第二则材料可以看出,天宝五年粮食价格非常便宜,说明粮食供应比较充足;从第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开元全盛之时,公私仓库都非常充实。

因此从三则材料都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开元至天宝年间农业的繁荣,故选B项。

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从材料看不出来,故A 项排除;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C项错误;安史之乱显然破坏了农业,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扩大铸钱的数量”,可知政府对货币进行统一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故选C项;唐初就确立了国家铸币地位,排除A项;国家铸币主要目的不是盈利,排除B项;材料“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
扩大铸钱的数量”表明,不仅扩大了铸币数量,还恢复了铸币的标准重量,但不一定能满足商品经济的需要,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迁。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是均田制瓦解的结果,职业兵的出现,导致“兵归将有”,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C项正确;兵制的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了均田制被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便走向了崩溃,B项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可以排除;增强唐政府的边防力量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5.答案:
(1)变化:
①从地域(范围)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②从内容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

③从对象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

(2)影响:
①稳定了唐朝西北边疆形势;壮大了唐军实力;
②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③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
④推动了唐朝手工业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⑤引领了周边国家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