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课
1.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
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司马迁)
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李白)
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
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
台(范仲淹)
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
学们请看,
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
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
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
课题)
2.“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是唐
代诗人骆宾王吟咏荆轲的诗句。读此诗,我们仿佛看到“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告别场面,耳边仿佛回想着当年易水边“风萧萧
兮易水寒”的悲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荆轲刺秦王的历
史故事吧。
二、解题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
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
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
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在记叙历史
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
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
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
有重要的地位。
二、识人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
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课
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
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
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四、整体感知:
1、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2、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并理顺《荆轲刺秦王》的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2段):行刺缘起/(大军压境、危如累卵、存亡困境)第二部分——发展(3——9段):行刺准备/(商量对策、杀身图报、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廷刺秦王/孤注一掷(厚遗蒙嘉、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刺秦失败/突围失败
3、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详细内容。
五、疏通文意(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将背景做简单介绍)
a行刺原因(1-2):大军压境、危如累卵
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
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
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
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秘密而自杀。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
有何特点?
提示: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
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
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
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
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
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
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b行刺准备(3-9):
准备信物(3-4):
(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师疏通文意。)
(背景:秦王嬴政十四年,樊於期作为秦国将领率军攻打赵国,被
赵国大将李牧击败后不敢回秦国,后逃往燕国。秦王大怒,将其父
母宗族全部杀害。)
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进行初步试探;进而
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
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
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
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