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共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共5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
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两位诗人,分别是李白和李贺。
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
李白暂且不提,就是李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梦天》已经领略过他的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还记得其中写世事无常的两句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千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就只能人云亦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
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句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司马光给了评价:奇绝无对。
)多少人望洋兴叹,只有羡慕,嫉妒。
后世有一个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虽然工整,但是缺少新意,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了。
但是李贺,也留下了遗憾,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因怪他的父亲:李晋肃。
名字取错了,晋与进谐音,所以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
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最终李贺只做了三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这一首居于李贺诗集第一篇,其分量可想而知。
后人认为有三篇诗歌是“摹写声音至文”,除了李贺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题解
引:文体,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三)朗读
齐读指错,再读指名读
(四)鉴赏诗歌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时间:高秋(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地点:中国晚唐(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
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
孔夫子,有一次一不小心听到了韶地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尼采曾说过: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
4、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除此诗人是如何正面细致刻画音乐的呢?
昆山玉碎(壮其声之清脆)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凤凰叫(壮其声之和缓)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芙蓉泣露(壮其声之惨淡)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香兰笑(壮其声之冶丽)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5、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摹声音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
“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
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6、举出运用拟声手法描摹音乐得例子(白居易的《琵琶行》)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五)、比较鉴赏: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六).作业:背诵《李凭箜篌引》
第二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了解李贺的人生经历,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背诵全诗。
【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通过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
亦称古诗、古风。
“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3.译文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
再飘游。
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
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
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
(1)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3)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学生活动】
(1)诵读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层次→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学生速读,划出意象和词语,认真体会,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先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层。
(2)把找出的意象和词语分别罗列在一起,看看能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整合答案】
(1)第一层,前四句。
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描绘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运用的词语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三、咀嚼鉴赏领悟方法
【问题投放】
【整合答案】
这是通过写形象来写音乐。
四个意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强,表现乐声极其昂扬,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叫”也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弱,表现乐声柔和深沉空灵哀婉。
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在温婉中绵延了忧伤的情绪。
“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
“芙蓉泣露”似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滴落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缓和。
“香兰笑”写音乐表情的变化,运用通感将视觉附诸听觉的属性,描绘出乐音的流丽爽朗,它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描绘出乐音的流畅鲜明。
这两句想象丰富,意象鲜明,前一句以比喻写声,后一句以视觉写声,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形,是种立体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
背诵这首诗,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1)学生运用试背、默背、互相提示、齐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强背诵。
(2)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讨论质疑,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背诵提示:此诗为乐府歌形体,音韵流转自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
还要把握这首诗的四次换韵,注意韵脚和节奏,背诵效果会更好。
(2)根据诗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调动以往的知识积累。
吴丝蜀桐张高秋。
昆山玉碎凤凰叫。
女娲炼石补天处。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4.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
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
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
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
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
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请在阅读这三篇作品后,比较他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琵琶行》已经学过,这里不在附上。
下面附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1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2。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3。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4。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5。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6。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7。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8!
注释:
1.颖师是当时一位善弹琴的和尚。
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
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
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
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密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
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
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
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
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
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
“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
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
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
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
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
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
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
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迭。
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
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
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
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
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
诗歌在摹写声音的
1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参考答案:
1.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
“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鉴赏。
要根据意象的特点运用联想的方式体会鉴赏。
)
2.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思考要全面,条理要清晰。
)
第三篇: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创新
《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
1.吟诵。
2.体会李贺诗歌瑰丽、奇幻的想像。
3.通感的运用。
【教学难点】
1.诗意的理解。
2.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乐声。
【教学方法】
诵读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由《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导入二简介李贺重点:唐皇室宗亲的后裔,家道中落;少年即有才名,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只做过九品的奉礼郎,27 岁卒; 3 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诗歌想像丰富、奇异,诗风凄艳诡谲,被称为“诗鬼”。
三吟诵诗歌
结合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吟诵诗歌并进行交流、表演。
四学生合作探究诗意,教师巡回指导。
重难点如下:
“昆山玉碎”——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叫”——如怨如诉的温婉。
《韩诗外传》云:凤凰“其声若箫”。
“芙蓉泣露香兰笑”——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
师生梳理诗中乐曲的变化:
愁(哀怨低回)——悲戚——欢快——清冷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理解本诗的侧面烘托,体会李凭箜篌之声的动人。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语的《听颖师弹琴》作比较,体会其
异同。
同:都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不可视见的乐声转化为眼前之物,极具形象感。
异:李贺重在侧面烘托,极力凸显音乐效果的动人;白居易更过对乐声本身做描绘;韩愈则前一半描摹乐声,后一半侧面烘托。
与李白的浪漫主义作比较,体会二者诗歌不同的风格。
(不求答案一致,学生只要能说出一两点不同即可。
)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教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4单元第3课《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刘邦在逆境中沉着冷静的性格,吸取项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够理智的教训。
二、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他几千年来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
多媒体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多媒体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岸土赤而壁立(
2、自为诗曰()为诸君溃围(赤泉侯为骑将()吾为若德(吾为公取彼一将()
3、虞兮虞兮奈若何()吾为若德(
4、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无厚入有间(
7、籍独不愧于心乎()然今卒困于此(
8、天之亡我()汉军乃觉之()
9、乃有二十八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2、力拔山兮气盖世(
3、直夜溃围南出()
4、常幸从(
5、然今卒困于此()
6、期山东为三处(
7、骓不逝兮可奈何()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9、地方千里()
10、平明,汉军乃觉之(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2)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