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梳理2019年十大消费舆情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消协梳理2019年十大消费舆情热点
作者:刘回春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20年第02期
坐在引擎盖上哭的奔驰车主,“双11”前挑灯夜战的“算计”,刷爆朋友圈的AI换脸,去迪士尼游玩却不能带零食,视频网站超前点播“VVIP”才能看,炒作经济盲盒价格上了天……
近日,中消协专门梳理了2019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
NO.1奔驰车主哭诉维权
引起各界反思
社会影响力:80.5
2019年4月,西安市一名女子坐在奔驰车引擎盖上哭诉维权的视频在网络热传。5月,西安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通报称,奔驰车存在质量问题,利之星有限公司因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夸大、隐瞒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信息误导消费者的两项违法行为,被依法处以合计100万元罚款。
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虽是个案,但其背后折射出汽车消费领域维权困难的现状,同时也反映出汽车行业存在产品质量缺陷、厂商经销商销售套路多、售后服务不到位等乱象,值得各界反思。针对汽车消费维权难,舆论认为,有关部门应通过采取完善消费投诉机制、畅通投诉渠道、简化投诉流程等举措,以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而之后,“奔驰车主哭诉维权”引发各地“花式”效仿,舆论呼吁消费者应理性维权、依法维权。
针对汽车行业乱象,舆论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汽车市场监管,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汽车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中消协也表示将探索建立健全汽车消费领域信用公示机制,强化企业信用约束。同时,企业也应加强自律,尊重消费者权益,诚信经营。2019年12月,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表示,目前新版汽车三包政策正在抓紧修订之中。舆论期待,新版汽车三包政策可以进一步规范汽车市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NO.2“双11”被指规则复杂
暗藏消费陷阱
社会影响力:74.2
“双11”作为购物狂欢节,一直是每年的消费热点话题。《2019年“双11”消费维权数据报告》显示,35%的消費者认为今年“双11”规则复杂、“套路”多,占维权投诉话题的最大比重。此外,隐藏在“双11”购物狂欢活动之下的诸多消费陷阱也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商家不退定金、商品先涨价后降价、或者买完就降价,让部分消费者大呼上当。
舆论认为,如今的“双11”已经变了味儿,套路越来越多,诚意越来越少,呼吁回归简单直接的促销形式。“双11”从最初参与人数不多、真金白银的减免优惠,到现在被众多网民吐槽堪比奥数的优惠规则,各大平台各种玩法层出不穷,如盖楼、砍单、集币、攒津贴、交定金等,有的计算公式越来越复杂,有的折扣力度让参与者白忙一场。“双11”购物狂欢已经变成了一场大型网络智力游戏,不仅需要拼消费者的智力、时间、耐力,还要消耗人际关系。复杂的消费规则,很容易让消费者出现冲动消费,更容易陷入不良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之中,给消费维权带来更多挑战。
NO.3 AI换脸软件爆红
却涉嫌侵权
社会影响力:69.3
2019年8月至9月,某AI换脸软件受到热捧。用户使用该款软件,只需上传自拍照片,即可生成“换脸视频”,将自己变成影视片段的主角。但该软件在走红的同时,质疑其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讨论也受到舆论高度关注。
有网民指出,这款软件的用户协议中“暗藏玄机”。例如,使用这款软件的换脸功能,需要同意授予这款软件及其关联公司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和可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人脸照片、图片、视频资料等肖像资料中所含的肖像权利人的肖像权,以及利用技术对肖像权利人的肖像进行形式改动。这引发了网民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忧。
当前,生物识别信息是重要的个人信息逐渐成为舆论共识。技术的发展促使“人脸”等数据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使用,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越来越受到公众重视。由于此类生物识别信息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诸多网民认为其是比银行卡号、手机号等更重要的隐私数据。一方面是“换脸”新技术带来了新奇的体验,另一方面,数据泄露显现的安全风险层出不穷,公众担忧个人隐私“裸奔”将导致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在数字经济形态下,以逐利为主要目标的公司很难主动割舍数据带来的竞争优势,仅靠企业“自律”,用户隐私难以获得保障。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隐藏着危害公众隐私风险的新业态,监管手段与方法也需与时俱进。
9月,国家网信办在相关回应中就提出,新技术、新应用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给网络安全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作为管理部门,国家网信办积极支持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同时也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随之带来的风险。
NO.4“直播带货”中的
消费问题频现
社会影响力:61.7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直播带货”尤其是“网红带货”成为了电商新风口。2019年“双11”前后,“直播带货”更被不少业界人士视为完全走到了前台。有数据显示,“天猫双11淘宝直播”成为了不少品牌的一大增长点,超过50%的商家都通过直播获得了销量上的增长,“双11”开场8小时55分,淘宝直播引导成交已破100亿。但是,快速发展之下,“直播带货”中的产品质量、售后问题,“主播”虚假宣传问题,平台数据造假问题等,不仅影响了公众的消费体验,也损害了商户的利益,诸多“直播带货”造成的“两头坑”事件频频引发舆论争议。
针对这一现象,舆论认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良性发展,还需完善监管制度。首先,平台既要完善诚信评价机制、提高准入标准,以做好自律;也要引导、敦促主播在相关领域形成更强的知识储备和专业度,做好对平台内商家与主播的他律。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快“直播带货”法治化监管建设力度,提高直播带货违法成本,增强监管震慑力。对于出现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带货”行为,应依法从严查处。还应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监督权,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通过多方协同共治,引导“直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此外,作为一种新业态,“直播带货”需跳出“挣快钱”的桎梏,前置化风险处置,避免走上以往电视购物风险频出的老路。
NO.5培训机构跑路学员退费无门陷套路贷
社会影响力:60.6
2019年,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因经营恶化导致关门的消息引起舆论关注。例如,3月,某少儿家庭英语突然发布破产公告,之后负责人相继失联,引发数千名家长维权。10月以来,某大型英语培训机构在国内主要城市的分店已关门,受影响学员上万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学员被培训机构诱导,从金融机构申请了人均数万元的培训贷。大批门店的关闭导致学员们无学可上,却还要继续还贷款。该事件背后反映了“套路贷”“培训贷”等问题,引发舆论对金融机构教育分期等场景的关注。
近年来,校外培训机构频现“爆雷”“跑路”的消息,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教育培训机构迅速扩张但后续运营难以为继、经营不当导致资金链断裂等。面对培训机构的“跑路”,消费者往往陷入维权困难等处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舆论认为,预付型消费的资金监管问题愈加凸显,教育主管部门、银监部门以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应从流程合规、场景合规、风险合规等角度加强监管。此外,消协组织、新闻媒体也提醒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