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问题意识,是当代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随着时代发展,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明显发生变化,教师不能按照原有的标准培养学生,应结合新课标教学要求,优化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尤其是问题意识培养,比如纳入重点范畴,为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打好基础。

因此,联系实际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对于优化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1.问题意识概述
1.1 问题意识的特点。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不具有明确目标的问题情境时,其心理所表现出的一种持续心理活动状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状态都相对稳定,个体感知、专注程度均会受到影响[1]。

也就是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当学生面临不确定问题情境时,所持续问题欲望、探究意识,就是问题意识所延展出来的最终成果,是当代高中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符合核心素养教育要求。

单单从数学学科来分析,问题意识就是针对某一个数学对象的存疑认知,包括数学对象、数学问题、数学公式、数学思路等等,只有不断质疑、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并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养成主动提问、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1.2 问题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代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已然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尤为重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2.1 促进学生思维发育。

通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持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高中生的思维会被极大带动,从原本被教师“牵头走”的状态中走出,而是能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产生自己的新想法、新问题,课堂也会更加具有“活性”,这时高中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思维能力得到极大锻炼,问题作为“创新”的原动力与源泉,该项意识的提升,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引起教师重视[2]。

1.2.2 有助于加快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陶行知教育理念是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学方法,都是基于这一理念建立起来的。

在该理念中,“教学”并非由教师独立完成,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教师只能完成“教”的部分,“学”则是要由学生来完成,只有让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到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欲望驱使下,学生会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真正转变成主动学习,使数学课堂更为高效。

1.2.3 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知识框架。

知识学习,就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单一知识讲授无法达到这一效果,问题意识能够赋予高中生更多原动力,在学习期间,运用自己原有的旧知识,经过探索、学习、关联、合并,最终形成新知。

依靠这种方式习得的知识,更加具有系统性,学生会更加清楚新知与旧知间的关联性,从而完善个人知识框架,并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习质量[3]。

2.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缺少问题意识的成因
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往往带有较强的局限性,而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来自于教师教学,即教师在课上更加注重个人的主导位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较为薄弱,在课上不敢提问、不想提问,也无法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

就其成因来看,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2.1 教学模式古板。

虽然新课改的实施,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极大挑战,各项教育工作均在优化,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数教师仍然存在“应试”思想,传统教学观念也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使现下课上教学模式仍较为古板,即由教师一人,完成教学全过程,学生很难参与,在教学形式上,会适当融入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研究,而本质上却仍然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空间,在讨论结束后,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结果与答案,对待学生的结论、探讨过程,也没有予以指导、分析,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问题意识更是被扼杀在萌芽中。

2.2 教师主导地位过重。

在多数家长与教师的认知中,学生应认真听老师的“话”,这是由于教师的绝对权威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学生的提问欲望,即使
部分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知识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受教师权威性影响,很难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问题无法“说出口”,为其学习带来阻碍。

2.3 课上缺少有效引导。

部分教师在了解新课标、核心素养教育要求后,会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实践、思考机会,将更多学习自主权,交到学生手中,使其主动探索知识并提问。

然而,教师没有考虑到以往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局限性的影响,且多数学生无法掌握提问要点,加之教师缺少引导,使问题意识培养陷入困境[4]。

2.4 教学评价缺少合理性。

目前在教学方式、教学观点上,教师纷纷做出转变,而教学评价却鲜少有人过问。

就当下教学环境而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单纯的知识培养,教学评价应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出高中生的学习现况、能力、思维等,不能单一体现成绩。

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教学评价方法,仍然沿袭以往,重视硬性指标,软性指标没能充分体现,而学生也无法获得公正、客观评价,只能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理论知识上,问题意识难以养成[5]。

3.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基于此,可以了解到问题意识对于培养高中生数学思维、解题能力等,都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一点,然后有计划进行教育培训,达成高质量教学目标。

3.1 优化并调整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是保证教学随时都能适应高中生学习进程的必要手段。

尤其是在新课标下,教学大环境已然发生变化,原有教学模式必须积极调整,如何制定切实教学计划,成为教师必须考虑的新方向[6]。

首先,以学生为本,高中数学课程学习难度极大,而学生会与不会,很容易反馈出来,教师应利用课上时间,认真观察学生状态,根据学生状态,设置问题加以引导,使其能够主动思索。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均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结合课上环境、教学内容,有计划运用,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最后,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问,并在问题环境下,逐渐形成问题意识[7]。

比如,“三角恒等变换”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展开,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出总结,带动学生情绪。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难度明显增加,且与初中数学不同,对学生能力、思维都有着较高要求,而小组讨论,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探索新知识,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契机,以小组为载体,鼓励成员间相互提问,并相互解答,在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寻求教师帮助,既能够赋予学生较强的学习主动权,又能实现师生互动。

在此期间,部分学困生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较好参与讨论,教师应予以引导,比如当学生提出“如何求两个角的正弦值”这一问题时,由于学困生基础薄弱,不仅无法参与讨论,甚至无法理解问题的由来,这时教师应从中协调,增强小组间的黏性,让其他小组成员关注到学困生的尴尬境遇,并在相互协作下,解决数学问题,并探索新问题,取得较好学习成效,对于培养问题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3.2 增强课堂学生主体性。

生本理念,是基于现代化教育体系所产生的,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以引导为主。

这时,课上教学就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法来制定,更多的是要考虑到学生自身性,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就必须摆脱自己身上的固有标签,若是权威位置,将课堂交还到学生手中,诱导学生主动提问,教师从旁协助或解答。

这也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理念,善于用语言引导学生,打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上氛围,使课上教学更为活跃[8]。

比如,教师在讲授“函数基本性质”时,就要积极引导,这一部分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出现理解不清、不透彻、知识点混淆的情况。

在说道“单调性判断”的有关内容时,教师通过展示函数图像绘画过程,让高中生了解绘制函数的困难性,从而引发“函数图像很难被画出,这时应该怎样判断呢?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断单调性?”这一问题。

对于率先提出问题的高中生,教师应予以表扬,而后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入答案,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次验证,以确保方法的可行性,使其对提出问题,有着更加清晰的认知。

即使在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错误问题,教师也应该以表扬、鼓励为主,这样才能较好调动高中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教师的支持下,能够更加勇敢地提出自己心中所想。

3.3 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提问。

大多数高中生对提问的技巧往往缺少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意识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高中数学教师应了解这一点,在课上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教授学生正确的提问方法,使其在日后的课程学习中,能够及时提问。

3.3.1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原理、公式定义等内容心存疑问,要知道这些内容如何得来,以便在后续的问题解决中加以运用。

如,函数的单调区间教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按照函数定义域、函数在定义域内的区间单调性、求单调区间这一思维进行思考,让学生形成初期的问题模板,但不能过分强调,导致学生出现思维僵化的情况,限制其今后问题意识提升。

3.3.2 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思考数学问题。

发散性思维呈散射性,能够将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为培养学生这一思维能力,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即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与网络,然后针对其中某一部分展开思考,所提出问题最后得出的答案,可作为思维导图的重要分支,使知识框架更为健全。

同样以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单调性时,利用定义来证明,也可以用导函数来证明,举一反三,实现思维多样性。

尤其是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开阔思路,以自身对待问题、知识的理解,解答、解析问题,着眼于实际,将“问题”贯穿于数学学习全过程。

3.4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切实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状态,新时期下,教学评价应更加多元,即从学生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想法、知识运用等多个层面出发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公平、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现状,让学生了解到成绩不代表一切,使学生能够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上做诸多尝试,打破原有课堂评价的束缚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模式”。

一方面,课堂评价应涵盖诸多指标,除了成绩,课上表现、作业情况、学生活跃度,均应该作为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指导。

另一方面,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对学生的课业完成情况做针对性分析,找出薄弱项,使教学评价更加具有针对性。

线上教学平台,能够为数学教师
提供海量教育资源,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意见,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数学资料或辅导,使高中生的思维能够有所拓展。

比如,在运用混合教学模式时,就可以利用线上平台的资源收集与汇总功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同时也打造了线上交流平台,在此期间,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线上与教师、同学沟通,相较于线下,线上沟通更为及时、快速,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分享经验、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使课上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供载体。

在线下,教师可以挑选出一些学生提出的经典问题,或问题思路,利用线下授课的机会,进行细致讲解,然后布置一些探究类题目,让学生在课上探索,适当借鉴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并探析,同时发动脑筋,是否能够基于自身理解探索出全新思路,提出思路后与其他同学分享,而后再由教师做评价、分析,若学生提出的思路,存在误区,或有更加简便的方法,教师也要予以指正,以此督促学生,使其在今后能够更为认真的思考数学问题,在教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加快问题意识形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下高中数学教学有了明显转变,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更加符合现代教育体系以及社会人才要求。

由于高中数学具有特殊性,学习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较好成果,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切入点,制定教学计划,而问题意识培养,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因此,教师在今后可通过优化并调整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学生主体性、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提问、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等方式,有目的开展教学工作,加快学生意识养成,实现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