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市规划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城市规划哲学》
摘要:《城市规划哲学》一书是根据孙施文的博士论文修编而成的,全书通过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的考察而建构起城市规划内在的基本框架。
作者以“与其说是阐述一门科学本身,不如说是指出人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来尽可能地实现这门科学”为写作动机和准则,从而人发人们去思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城市规划的发展
1 关于《城市规划哲学》的读书笔记
1.1 内容结构
全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性质或者说对其本质内容进行研究,希望由此而改变我们过去对城市规划片面的理解。
第二部分,对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过程和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实际运作状况的分析,提出城市规划由三部分组成: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运行体系。
第三部分,研究城市规划的发展问题,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方法论和作用方式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考察,解释城市规划发展的途径、机制和方式,从中寻找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向。
第四部分,结语部分,直接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贵城市规划的影响,探讨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整体转型及由此而形成的再发展的取向问题。
1.2 “城市规划哲学”
哲学史指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思想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强调的是对城市规划内外关系的整体关照,以此建立城市规划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第二,哲学还可以针对于特定领域和思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在这个意义上,书中强调的是对城市规划最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有对而完善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
城市规划哲学就要首先要揭示城市规划的这种特殊性以及以上这些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要研究城市规划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和发展运行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城市规划哲学视作是科学哲学中有关城市规划这门独立学科的分支之一,另一方面又可将其视作城市规划的基础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论。
1.3 城市规划的性质
城市规划师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城市规划师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由社会改造运动、政府行为和工程技术三方面的相互渗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已经获得学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基本上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城市规划现在所面临着的最重要的问题便是明确其对象、内容、规范及可能的方向,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其自身的基本理论、体系结构及方法,才有可能在社会系统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1.4 城市规划的体系结构
1.4.1 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是关于城市规划及其规划的普遍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
由于城市规划的性质,规划理论在性质上可以分两类:实证理论和规范理论。
在内容上城市规划理论可以分为三类:总体理论、主题理论和背景理论。
由于城市规划本身是复杂的、综合的,它由多种要素和不同过程组成,而且涉及不同价值基础,因此城市规划理论也必然是多样的。
每一种理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围来考察期对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4.2 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
城市规划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项具体的社会实践,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城市的土地使用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城市空间关系,主要涉及城市的土地使用、建筑、交通、市政设等的布局与组织以及空间形态的设计和实施。
城市规划既不能担当起这些学科对城市所进行的研究,而这些学科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成果却又有必要再城市规划中得到体现。
城市规划与ITA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如何加你起这样的关系,他们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问题,则正是城市规划学科体系所要研究的。
1.4.3 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
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是城市规划中最为显在的组成部分,他主要在于揭示城市规划作为一个独立工作系统是如何不断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
城市规划运行体系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城市规划的运行过程,二是城市规划运行过程中的各类作用机制。
城市规划运行整体上可以分成两部分,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的实施。
1.5 城市规划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田园城市开始,经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建筑运动的推进,以《雅典宪章》为代表,到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达到巅峰,其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战后城市重建和快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字二十世纪50年代末起,经过第十小组、凯文里奇、雅各布斯、亚历山大以及美国运输—土地使用桂花、英国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和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等过程,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建立了新的规划思想和规划方法,这一阶段仍然延续着。
2 读书后的思考
2.1 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问题的审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从前苏联计划经济的体系模式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模式。
特别是1990年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通过不同的途径被迅速引进中国,并对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主导影响。
纯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使城市规划摆脱了只是国民
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的命运,开始关注城市物质空间背后的经济、社会动因,并与城市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公共政策、生态学及管理学结合成为发展的主流趋势。
这一主流的运动存在着三种方式:
2.1.1 积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理念、概念与方法
本书介绍国外城市的发展历程、规划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探寻已经获得的城市发展规律和先进理念与方法在中国的借鉴和运用。
这种方式有利于中国规划界与世界的接轨,使理论的研究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为学科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许多学者致力于此领域,在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学、城市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走在了规划实践的前面,但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仍严重滞后,在理论如何应用于中国实践方面尚缺力度。
2.1.2 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方式
针对规划设计与建设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寻找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是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
重视规划理论的实践性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实践如何评价、总结和理论方法如何提升,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规范理论和科学理论基础。
没有内在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来把握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运用,面对千变万化的城市问题,实用主义有用技术标准替代价值判断的倾向。
这反映出中国城市规划界忙乱中的学科价值危机和责任感缺乏。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和自由
主义思潮影响下,如何从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如何考虑政府、开发商与公众的利益关系,市场能否替代规划等值得去深思。
2.1.3 伪科学行为
建立虚假命题,生搬硬套新概念与新理念,断章取义新理论、新方法等等,无论是基于什么目的和什么原因,这些都是反科学的态度,给忙乱中的中国规划界带来新的混乱。
由于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处于含混矛盾的局面,缺乏内在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缺少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理念、概念与方法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应用背景和发展阶段性的研究。
应该说,尽管了解了最新的理念、概念,掌握了理论发展大的趋势。
但由于缺少背景和原因的研究,无法很好地解析和消化,更没有很好地结合国情本土化,所以全盘引入和实用主义都不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
这种局面造成了既没有切实可行的理论与方法,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创新,而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又在迅速进行,因此建设中产生问题并非偶然。
2.2 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失误
2.2.1 理论缺乏本土化,忽视城市发展阶段
缺少理论的本土化、建立虚假前提、脱离国情,忽视了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阶段,混淆了现在和将来的时态。
考察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每一个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提出都与当
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背景的演变密切相关。
城市规划理论绝非数理式的纯理论可以脱离社会历史自成系统运行。
超越当前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前提是对未来问题的预设。
这种预设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因此绝不能作为发展规律简单地应用于实践。
例如我国城市化阶段论的研究,逆城市化新城建设等的提出就为贪大求洋的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又如,战略规划在中国到底如何编制和规范还刚刚起步,认为应学国外取代总体规划的呼声就不断;还有规划50年不落后建成国际化都市等等的提法。
2.2.2 追求“新理论”“新概念”,混淆了应用与研究
盲目追求“新理论”“新概念”,提倡抛弃“旧理论”“老方法”,机械地理解学科的发展,追求新意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种时尚。
大到现代都市、欧陆新城、生态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应用,小到广场、草坪的建设,不管是处于什么地理、文化、经济、建成环境下,只要是“新的”“先进的”就敢实施,就应该实施。
西北缺水地区的城市可以挖湖做景观,古城可以移人大树建生态城。
真可谓外国人敢探索新概念,中国人就敢试验新想法。
这其中少不了规划界“新理念”“新概念”的推波助澜。
其实城市规划的许多抽象概念并不是社会历史的真实现象,并且这些以为新的规划理论并不好用,并不能产生好的规划成果和真正地解决问题。
因此,所谓超前的理想模式和陈旧的观念和方法一样都不能用于城市规划的实践。
不能混淆了研究与应用、探索和推广的技术差别和时间差别。
2.2.3 先进的理念,落后的规划设计方法
从学科自身分析,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更是实践与理论的断裂。
缺少规划设计方法论的现象使规划实践变成“瞎子摸象”。
城市科学、规划设计方法论与规划设计三者存在层次关系。
城市科学在城市规划学以及与经济学、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地理学、生态学、管理学、建筑学、土木工程、人文科学、信息科学等广泛交叉研究中获得丰硕成果。
面对这些成果如何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应用,需要规划设计方法论的转化。
目前,往往是先进的理念和成果却在运用落后的方法在实施,甚至不顾系统,滥用概念。
诸如生态城市、战略规划等,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论而简单地运用,许多实践中,生态城市竟被简化为一套绿地指标,城市化变成城市人口规模等。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方法论对行为的规范,先进的理念变成了招牌,变成为达到扩大规模、抢占资源等不同目的的幌子。
2.2.4 矫枉过正,城市规划失语
当前城市规划学术界的浮燥情绪有点像“狗熊扳玉米”,认为不打烂一个旧世界就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不能理解学术研究也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
强调了人文就否定物质,强调了制度就否定设计,似乎今天的失误之处都是物质规划惹的祸。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新理念、新方法出现的同时,批判和质疑也随之而来,但各方自身的研究
进展还在继续。
不仅如此,还混淆了许多概念和范畴如城市“规划中的理论”与“规划的理论”的区别,研究方法错与研究对象错的区别,学科本体和相关学科的区别,等等。
“空间规划是经济规划和社会规划在空间上的投影”、“经营城市”、“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决定城市建设的是市场而不是规划”、“市场导向”等等这些符合潮流的提法,值得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重新思考。
3 总结
城市规划是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项社会实践而存在和发展的。
要认识城市规划也就有必要从这样两方面去进行,而要从整体上真正把握城市规划,更有必要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去进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