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纲要求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考点一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唐朝:奉行的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思想来解释儒家义
理。
2.内容
代表哲学观认识论
程朱理学二程
(1)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格物致知”
朱熹
(1)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2)强调“”
“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陆王心学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的命题提出“”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地位
(1)程朱理学成为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4.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易错易混】“三教合一”,心学与理学的关系
“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
种思想流派。
理学和心学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与心学相对的是程朱理学。
【构图解史】宋明理学
【构图解史】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命题点一宋明理学的主张及特点
史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①,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②。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史料三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③,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做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④。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据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史料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二程”的儒学主张。
①说明万事万物来源于“天理”,在封建社会中,“天理”即封建伦理道德。
(2)史料二系统阐释了心学理论。
②说明王阳明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3)史料三主要论述了理学的特点。
③说明理学家们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④说明理学家改造了儒学,使其具有了哲学化、思辨化的特点。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2.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走向哲学化、思辨化的原因。
■史论归纳
程朱理学的主要特点
(1)儒学思想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时期的儒学思想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具有思辨性。
传统的儒学思想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借鉴、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思想,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命题点二程朱理学的影响
史料一下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①。
史料二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
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
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②。
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现了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却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统治的基础,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③。
今日中国之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代儒学无关④。
——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中的图表主要反映了宋明理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体现了宋明理学对女性观念的影响。
(2)史料二主要反映了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②说明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运用“天理”论证封建伦理道德的合理性;③说明了宋明理学从“存天理,灭人欲”的角度看其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统治;④体现了宋明理学中以封建道德替代法律的主张影响深远。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指出节妇烈女人数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史论归纳
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个人与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宋明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更加适应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背景
(1)经济: 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4)政治: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2.代表人物及主张
主要思想作用
李贽
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
非为标准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
当的私欲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的要求
黄宗羲①揭露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以“”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④工商皆本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
顾炎武
①提出“”思想,力求解决国计民生
的现实问题
②后人将其提出的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②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
3.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思想家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其思想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图解历史】李贽的思想
【教材补遗】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构图解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命题点一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史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
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①。
——李贽《藏书》史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②。
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史料三百余年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③。
——顾炎武《亭林文集》史料四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④。
……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王夫之《船山思问录》■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李贽的思想主张。
①表明李贽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
准,反对盲从孔子。
(2)史料二阐述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②表明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抨击
了君主专制。
(3)史料三体现了顾炎武的主张。
③表明顾炎武主张注重实学,强调经世致用。
(4)史料四反映了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④表明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主张遵循物质运
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史料运用
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思想的本质。
■史论归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特点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
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天下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
代的要求
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命题点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
史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认为君民之间,不是
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①。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
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史料二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批新思想家崛起。
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更新②。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评述了黄宗羲的思想特点。
①表明黄宗羲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
色彩。
(2)史料二主要体现了明清思想家思想的双重性。
②说明明清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其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创新。
■史料运用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
■史论归纳
理解明清之际思想的双重性
(1)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具有反封建性
质的早期启蒙思想。
(2)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
想,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
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
2015·全国卷
Ⅰ·40 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本题运用材料,运用比较的方法考查儒学思想的发展及差异,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014·新课标
全国卷Ⅰ·25 唐代儒学的地位
本题以唐代对待儒学的态度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
历史现象的能力
2014·新课标
全国卷Ⅰ·26 宋代理学的主张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宋明理学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
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3·新课标
全国卷Ⅰ·25 宋代理学的影响
本题以“周(公)孔之道”到“孔孟之道”的转变为载体,考查
宋明理学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因果关系的能力
考题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题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考题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题4[2012·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考题5[2016·江苏卷]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考题6[2016·海南卷]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考题7[2015·福建卷]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考向1 理学
1.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2.“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段话意在强调( )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考向2 心学
3.“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
”陆九渊还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陆九渊在此强调的主旨是( )
A.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
B.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
C.“天理”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D.吸收佛道思想加强内心修养
4.王阳明将“乐”看作是“心之本体”,圣人和“常人之所同有”,但是常人却不能做到“真乐”,反而很“忧苦”。
这反映其心学思想是( )
A.“万恶心生,苦乐天定”
B.“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C.“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D.“物由心定,事由心生”
考向3 明清儒学
5.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
李贽的这些言论( )
A.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
B.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C.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D.抨击了道学的虚伪
6.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这说明黄宗羲(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7.“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
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的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8.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
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
”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解析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知识回扣
1.三教并行佛道
2.天理存天理,灭人欲心外无理致良知
3.南宋
4.伦理道德
核心探究
命题点一 1.不同: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寻求“理”;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寻求“理”。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借鉴了佛道的思想;复兴儒学的需要(宋代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命题点二 1.宋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的传播,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
2.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
影响: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进程。
考点二
知识回扣
1.商品经济
2.君主专制天下之法经世致用
核心探究
命题点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这些思想的本质都是反对君主专制。
命题点二反对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的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的主张,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明清进步思想仍没有跳出传统儒学思想的范畴。
【命题多维研析】
解考题
1.C [解析] 本题以唐朝统治者对道教、佛教和儒学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材料显示唐高祖因认为自己是老子后裔,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大规模“灭佛”是削夺寺院劳动力与财富。
在此过程中,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为C项。
2.D [解析] 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践。
A项表述不完整,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
3.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和分析能力,以儒学称呼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情况。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宋代”。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A项在秦朝郡县制实行时即已开始,故排除;B项在汉代时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的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是王阳明,生活在明代,故排除。
4.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考查宋明理学新发展——王阳明的心学。
解题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含义。
材料突出士、农、工、商四民都是“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心与道是核心,致良知是目的。
A项的表述与材料突出的四民并举相矛盾;材料不涉及对四民的整合,所以B项不正确;C项错误在于误解了“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其强调的不是民生内容,而是强调关系人们生存的方法;D项与题意相符,故正确。
5.C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贽批判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正当私欲,A项不是他的主张,故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等信息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的思想追求,故D项错误。
6.C [解析] 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反感对传统女性的歧视,故选C项。
“被普遍接受”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传统伦理思想中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标准更多的是强调有德,反对有才,故B项错误;女诗人主要对传统伦理观念中女性德才观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D项错误。
7.C [解析] 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通过教化来改善风俗,故C项正确。
练经典
1.C [解析] 根据材料对“人欲”的定义得出,“灭人欲”是指人的欲求不能超出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欲求,强调人的行为要遵守礼仪规范,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故选C项。
“存天理,灭人欲”与提升人的个人修养没有必然联系,A项错误;根据材料“灭人欲”可知其肯定维持人的生命的基本欲求而不是完全否定,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并结合所学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没有体现维护专制统治,D项错误。
2.C [解析] 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选C项。
材料与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为无关,A 项错误;材料与恢复自己内心的良知无关,B项错误;“心外无物”属于陆王心学的主张,D项错误。
3.B [解析] 根据材料“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可知,他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心学对人自身的约束作用,故选B项。
陆九渊反对“格物致知”,A项错误;陆九渊的观点是强调“心”是世界的本原,“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程朱理学的观点,C项错误;材料虽然强调道德的作用,但D项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4.C [解析] 题意强调的是圣人和常人都可以追求“乐”,强调用内心自省的方式达到,与王阳明的观点一致,故选C项。
根据所学知识,王阳明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错误;“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错误;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方法论上与王阳明不同,D项错误。
5.B [解析] 李贽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体现其主张发展人的个性,故选B项。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而李贽批判理学,A项错误;李贽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但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关,C项错误;抨击了道学的虚伪,与材料“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不符,D项错误。
6.C [解析] 题干中“‘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形成对比,故选C项。
根据题干中“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得出,题干强调的是“主权在民”,与反对个人利益、主张人人平等无关,故A、B两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D项错误。
7.D [解析]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