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我们立足素质教育,探究教学艺术,深化课堂教学领域的改革,在思想认识、目标优化、教学法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体现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转轨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学校中心工作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应该从课堂教学入手。
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当前,中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即所谓应试教育。
面对21世纪,教育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即高素质的人才。
许多专家都强烈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是把学生束缚在考卷上,死记硬背,缺乏学生个性、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乏。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思维呆板,较善于接受和模仿而没有创新意识,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突破口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一)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面向少数尖子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面对几个优等生。
因为课堂提问,优等生反应灵敏,对答如流;后进生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中等生反应一般,欲言又止。
所以,教师常常怕影响教学进程而把提问的焦点集中在几个尖子生身上,这样课堂教学得到多方面训练,但是受到益处的只是几个尖子生,而大部分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因此,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应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课堂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得到训练,不同程度地受益。
(二)教师应转变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
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优秀率,教师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多为考点内容),偏重知识传授,却忽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到方法,提高能力。
如语文教师对每一课的生字、词语教学花了不少时间,要求学生会写、会理解词语的意思,于是让学生大量抄写生字,背词语理解,但字词的意思怎么去理解、用什么方法却不教给学生,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考试时遇到背过的词语会理解,没背的词语只好望文生义,无从下笔。
为此,教师很有必要更新教学
观念,在注重传授知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教师的“纪律观念”有待更新
常听有的教师说“我班学生纪律可好了,上课无一人乱动,乱讲话,都在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课。
”不可否认存在这样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课堂纪律是好,可“好纪律”不意味着就有好结果,这也常与爱积极动脑筋答问与否并存,仅强调学生的“纪律”,让学生一味按教师的模式去做,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把教师讲的知识“死记硬背”,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以,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得先改变这种教学局面,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讨学习。
二、处理好课堂教学几个重要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更新教育观念,是否就意味着让全体学生均衡地发展呢?是否意味着重视能力的培养而轻视知识的传授呢?是否意味着培养学生个性而可以让学生放任散漫呢?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斥必要的考试,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特长生的关系
既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受益,也应鼓励尖子生冒尖,对优等生答问的质量、通过自悟掌握学法等方面提出高要求。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培养能力并非不重视基础知识,因为没有坚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语文能力,应牢固掌握的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熟,并灵活运用。
同时,在学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记熟的指导,自己自悟找到学法。
所以,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三)培养学生个性与养成教育的关系
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探索,敢问敢答,以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主动学习令教师感到满意,但同时也会使有些学生纪律涣散。
因此,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不能让学生放任散漫,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习惯、学习习惯。
三、精心组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让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以饱满的情绪去学习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的作用。
试想: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单调贫乏,一个语调一课堂,怎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的情绪以足够的营养?又怎能调动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要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教师应
精心组织教学语言,以“语言”激趣。
(二)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吕淑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
叶圣陶所提倡的“讨论式”的课堂结构完全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个实际出发的,值得我们去借鉴运用。
它的的基本结构模式可概括为:预习—讨论—总结。
这种课堂结构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试题,全面了解学生
作业是师生进行检测反馈的手段,如何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好,中、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就是应精心设计试题,在“活”上出花样。
一是题型活。
通过不同类型题的训练,既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检测学生的能力。
如语文课堂上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让学生掌握结合上下文理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训练,就比单独解释带点的字的灵活性大些,可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检测的效果。
二是习题的要求不同。
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以同一个要求对待学生,势必造成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作业量和作业的难度进行灵活要求。
优等生多做,难度也要求大一些。
如对课文朗读训练一般学生要求会流利地朗读,而对优等生则要求会感情朗读并背诵;对课后词语的掌握,后进生会认、一般学生会理解、优等生则要求自己掌握并能说怎样理解的。
这种灵活要求,使优等生不会产生满足感,也能使后进生不至于感到畏难,这样灵活处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