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6期
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的几点思考
宋传华
(夏津县农业农村局,山东夏津 253200)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无限生机,中国农村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更要积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强农、强国,实现我国农村健康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现代化;中国特色
0 引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重农固本是中国人饭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的根基,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瞩目世界,不单单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而且还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和第一工业品制造大国提供强大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中国。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健康发展。
在当今中国发展的时代潮流中,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不辱使命,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兴农强国,端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1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
农村改革43年来,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水稻等产量增长幅度大,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拐点。
占全球的10%耕地和6%水资源的中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粮食总量,解决了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
中国农业取得的成就惊艳世界,中国农村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中国农民的生活丰富多彩,蒸蒸日上。
1.1 农业生产制度改革创新,激发农业生产内驱力1.1.1大包干。
1978年,“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小岗村18户村民,偷偷按下“红手印”,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始实行“包干到户”。
1982年党中央以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落地生根。
1983年、1984年,党中央连续下发一号文件,进一步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进程。
农民拥有了土地自主权,大大激发了农业生产内驱力,劳动热情和生产能力空前高涨,吃饱饭问题很快就基本上得到解决,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农民与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问题。
1.1.2土地承包政策。
针对农村人口年年有变动、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等问题,1993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耕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再延长30年,进一步明确“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1.1.3“三权分置”。
随着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焕然一新,农业奔着“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时代潮流发展,单户承包土地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阻碍,“土地流转”如春笋般在农村悄然兴起。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成为土地有序流转的重要法则。
承包土地的“三权分置”的制度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创新制度,稳定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事实证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
1.2 科技创新成为农业生产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978—2015年,中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由7.2亿元
作者简介:宋传华(1966—),男,山东夏津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交流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6期
提高到550多亿元,农业科技进步快,对农业贡献有目共睹。
农业卫星遥感、农业信息化、作物育种、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控等领域都有新的突破,农业生产机械化、土壤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精量播种、种肥同播、玉米“一防双减”、小麦“一喷三防”、旱作节水、农机农艺有机融合、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技术、高产高效绿色生态的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叠加推广应用,彰显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七连丰”,农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科技创新对中国农业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另外,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产粮大县奖励、种粮大户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调动了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抗灾减灾生产自救能力,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我国农村改革开放43年取得辉煌成就,归根到底归功于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现代化正确道路。
2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2.1 多种生产形式并存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耕种多种生产形式并存,有承包农户单干、流转土地1.33~2 hm2承包户、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土地流转面积较大,有利于种植结构合理调整、机械化操作、先进技术推广实施等,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2.2 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由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群体包括:老人、小孩、妇女。
在这样群体中,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占比大。
留守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60后、70后及少量50后和80后,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5年。
另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大多数都短期打工,他们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赚钱,有农业及兼打工两种收入,家庭生活条件、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和改善。
2.3 在外打工愿意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老龄化及教育程度
目前,在外打工有意愿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40岁以上、在城镇没有住房的劳动力,17~39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这部分劳动力大绝大多数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意愿。
文化低、年龄大、城里买不起房,在城里打工挣钱不能满足他们的预期收益,生活举步维艰,因此到最后多数不得不选择回乡种地,维持生活。
如此反复,村里的中老年人似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利局面,愈来愈加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不利于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及应用,不利于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
3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3.1 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任务
一是继续加强当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通过打破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举措进行我国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大做强中国农业。
二是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这需要全国上下一心,党政同责,运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通过农民的社会化组织来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
3.2 农业现代化面临新挑战
3.2.1农业生产方式亟需转变。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紧缺、用水方式及施肥方式还比较粗放、靠天吃饭问题、农业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等依然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我国还有一部分主要农产品没有实现既优质又高产的目标,一些品种譬如大豆还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3.2.2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亟需有机衔接。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包含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
在生产上,独自为战的小农户经济实力弱,不能有效规避自然和市场风险,不能打通大市场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这关系到千千万万小农户的生计与收入。
在消费方面,广大消费者和厂家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越来越重视,而小农户在农产品种植流程、实现产品回溯、保证农产品供给安全等方面的监督仍是目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性
4.1 我国农业的大政方针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指明方向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
交流探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第6期
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为此,我们务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加大农业科技、先进农机设备和优质农资物资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安全,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把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渗透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农村美、农民富,提高农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4.2 我国农村国情需要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
中国是泱泱大国,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气候及物种等都具有特异多样性,所以中国要发展,中国农村要发展,就不能搞一刀切,而是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搞建设和发展,把我国特色资源贯穿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
农村留守劳动力年龄大,受教育程度较低,靠老方法、老经验种地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迫切需要将土地向年轻力壮、文化程度高的农场主或新型经营主体流转。
各级政府还要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持农场主或新型经营主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做大做强中国现代农业。
5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
5.1 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目前,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历史性成就,根本动力来源于农村土地制度的不断创新。
农村制度改革创新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实现。
农村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形式。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现代化道路,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迸发,我国农业农村才能健康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科技兴农强国。
5.2 为农村注入新生力量
南宋哲学家朱熹在《劝农文》提出“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倡导兴办农业,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必须务农重谷。
国家和地方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农业大学生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到农村建功立业,为当代农村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唯有如此,中国农村才会有后劲、有活力,才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5.3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5.3.1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使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等措施,进一步提升肥料、农药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通过使用高效、环保、安全的新型肥料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达到减肥减药目标。
积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2022年建成6 700 万hm2高标准农田。
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及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技术,实现粮食生产高产优质,做到国人吃饱、吃好、吃安全。
5.3.2大力推广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要鼓励文化程度低及老龄化的小农户流转土地给有文化有能力的种田能手,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要始终坚定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信念,运用积极有效举措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
要通过增加物质、技术和机械化投入,降低劳动力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
5.4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关键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科技兴农不是纸上谈兵,要广泛运用全国基层农机推广项目、互联网+、举办培训班、媒体讲座、编印技术手册、发放明白纸、举办田间学校、组织考察观摩等多种途径培训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
同时,还要切实办好农村义务教育,让农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 贺胜兰.关于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J].广东
蚕业,2019,(8):149-150.
[2] 张合成.我国农业科技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村
科技,2018,283(12):8-11.
[3] 阎占定.农村留守人员现状调查分析[N].中国社会报,
2017-04-24(002).
[4] 张晓山.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新形势新任务[N].人民日
报,2019-05-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