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梳理必会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峡》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 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

(2)《水经注》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文言知识

(1)字音

阙:quē嶂:zhàng 曦:xī襄:xiāng 溯:sù湍:tuān :yǎn 漱:shù涧:jiàn 属:zhǔ裳:cháng

(2)通假字

阙,同“缺”,空隙,缺口。例:略无阙处。

(3)词类活用

奔: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例:虽乘奔御风。

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例:回清倒影。

霜:名词作动词,下霜。例:晴初霜旦。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例:空谷传响。

(4)特殊句式

省略句。例:(两岸)重岩叠嶂

3.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水路间,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沓的岩石和峰峦,遮掩住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候朝廷下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间就可到江陵,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旋的清波,泛绿的澄潭间映出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满奇诡的柏树,悬崖上的瀑布,飞速的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许多趣味。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经常有处在高山上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着回声,声音悲凉婉转久久方才消失。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文章主旨

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

5.文脉梳理

山——连绵(略无阙处)、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奔放美(夏水襄陵,朝发白帝,)

水——春冬——清秀美(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兼有怪柏,良多趣味)

秋——凄婉美(林寒涧肃,哀猿凄异)

二《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后谥贞白先生,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其作品有《陶隐居集》等。

(2)文章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抽身朝政,从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解脱。因

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山绘水,既表明自己所好,又表达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在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结构巧妙,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

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3)一词多用

欲将要【例】夕日欲颓。

欲望【例】实是欲界之仙都。

3.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晨雾快要消散了,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描绘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5.文脉梳理

二《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是难得一见

的在诗、词、文、书、画等众多领域上的“通才”。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文章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等又摘出苏轼议论王安石新法的诗句,指责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苏轼终于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作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正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苏轼初到黄州时,最初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得很寂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本词作于元丰三年春)

苏轼被贬黄州心境是经历变化的,最开始的内心是凄凉忧郁的。而人在忧伤困苦中就会去

寻找解脱,苏轼也是这样。

【注意】苏轼被贬后,是又悲凄的心境到《记承天夜游》里这种自我排追的旷达,这是一个转折。

2.文言知识

(1)重点虚词

①者:……的人。【例】念无与为乐者

②于:在。【例】相与步于中庭

(2)特殊句式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即“相与于中庭步”

3.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

出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

有睡,(我们)一回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澄澈,水中藻和荇交

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

和怀民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4.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脉梳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