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颍河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安徽省阜阳市颍河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
统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

”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

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
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

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

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

”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也有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唐宋说理文章就受到孟子文章的很大影响,韩愈是受《孟子》影响的代表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心系国家,志在建功立业。

C.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此类
著作是不具备思辨性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蹄铁
朱雅娟
听到马蹄的声音,小铁匠的嘴角就会微微上扬。

不用说,生意到了。

小铁匠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该打铁打铁,该淬火淬火,甚至都不正眼瞧那牵马的人,炉火把小铁匠的脸庞映得更加火红。

小铁匠是个女人。

但从来没有人把她当女人看,连她自己也是。

满脸的炭灰,头上顶着一个青毡帽,常年穿同一色青灰袄子、青灰裤子,袄子上尽是火星溅到后留下的星星点点,腰里再束一根麻绳儿。

抡起锤子打铁,干净利落,甚至有一点儿孔武有力的味道。

这样的女人,应该不是女人。

“左前掌早就应该换了,后右蹄再过一个月来换吧。

”小铁匠粗着喉咙说。

“嘿,瞧都不瞧,这都知道?”
“从马蹄声就能听出来的。

”为了掩饰自己那点儿小骄傲,小铁匠特意加了一个“的”字,显得既自信又谦虚。

语气也是火候,跟打铁一样。

掌握好火候,才能打出上好的铁器来,尤其是这看似不起眼的马蹄铁。

马蹄铁也叫马掌,月牙形的,钉在马啊驴啊骡子啊的蹄掌上,既可以保护蹄子不被磨损,又可以防止蹄子打滑,用处可大哩!
小铁匠钉马掌的技术也很娴熟,那些硬蹄牲口在小铁匠的身边格外驯服。

这时候,小铁匠就是一个温柔的小女人,仔细认真地用小铲刀铲平蹄子上的角质层,按照蹄子大小选好马掌,再用倒钉把马掌钉牢。

小铁匠手艺好,收费也便宜,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找她钉马掌。

大雪片子的冬日,来了几个外地的骡马贩子,他们每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后的脚夫牵着的马背上都捆着一个个衣衫褴褛的瘦小姑娘,有一二十个。

为首的汉子似乎一点儿都不怕冷,敞开胸膛,骑着马站在铁匠铺门口吆喝:“打铁的,拿几个小爬爬来坐。


小铁匠眼神闪躲,急忙拿出几个小板凳。

汉子打了个口哨,笑道:“没想到北方这边也有人听得懂我们江淮官话。

”接着,吩咐小铁匠给其中的几匹马钉上马掌。

小铁匠勉强笑笑,偷眼瞧瞧那些小姑娘。

汉子又笑:“炮崽子,你也觉得这些‘瘦马’漂亮?再过几年来扬州找我,我保管给你留一匹养得风情万种的小母马。


身后一阵爆笑,小铁匠没有理会,认真地钉马掌。

不用说,这些人不光是骡马贩子,
还是人贩子。

其中一个人贩子上下打量着小铁匠,忽然说:“这个打铁的是个雌儿。


“女人?”汉子来了兴趣,围着小铁匠转了几圈,说:“打铁的,给爷转个脸,出个声。


小铁匠低了头,手上的活计却没有停。

有贩子叫道:“大哥,别做亏本的生意,这打铁的女人脚比我的都大,是最次的货色了。

”周围又是一阵哄笑。

钉完马掌,小铁匠瞧了瞧汉子骑的马,说:“大爷的这匹马,马掌有些松了,换换才好。

”汉子道:“才换了个把月,换什么换。

”小铁匠说:“大爷的这匹马喜欢蹬后蹄,大爷又长得魁梧,马掌受力太大马钉就松了,走起路来马蹄声就不利落。

”说着,牵着马走了几步。

汉子笑道:“又想多挣爷的钱。

好吧,看你手艺不错,给爷换换。

”其余几个贩子起哄:“大哥的马换马掌,小弟的就不给换了?”
小铁匠笑了,笑声脆生生。

“各位爷不用换了,前面的青泥岭只有下雨路才滑。

”汉子听了,捏了小铁匠的脸蛋一下:“乖乖隆地咚,会拉生意啊,故意给爷说反话。

下了雪,不是比下雨更滑?我们还要忙着赶路,马掌全给我换了。


小铁匠这次换马掌更用心了,挑马掌,拣铁钉十二分仔细。

好不容易换完马掌,已是正午时分。

汉子摔给小铁匠几个铜子儿,翻身上马,一声口哨之后,马和人走得干干净净。

小铁匠站在门口,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掩盖了整个集市。

次日天晴,传来一个骇人的消息,一群从扬州来的骡马贩子在青泥岭马失前蹄,为首的几个滚下了山崖。

而那些低价买来的小姑娘趁乱纷纷逃走。

官府的人来捉小铁匠,却见铺子的门大开着,小铁匠已不见了人。

“在马掌上做手脚,还能够把马匹走路的时间估摸准,这个小铁匠真不简单!”大伙儿说。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小铁匠的“笑”,有生意来了的欣喜,有礼貌性的回应,有轻蔑的嘲讽。

B.文中先说小铁匠是女人,又说她应该不是女人,后说她是温柔的小女人,文曲而意丰。

C.小说注重前后照应,如前文写小铁匠“掌握好火候”,后文写“把马匹走路的时间估摸准”。

D.题目“马蹄铁”既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又能设置悬念,还能体现小铁匠的“神秘”。

2.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小铁匠的“自身硬”的。

3.作者朱雅娟携本文《马蹄铁》在内的十篇小说角逐小小说金麻雀奖,在众多作家中脱颖而出,给她的授奖词写道:“作者善于‘经营’细节,使作品常常出人意表,有‘点’可看,叙事富有质感,审美自成高格。

”请据此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

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

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

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

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

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

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

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

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

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

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

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

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

综观这
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

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

《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从内容和品质上看,并不呈现鲜明的向前发展的特征。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其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们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以实际内容为主,其创作已经摆脱了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之后进行的文学回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产生的历
史背景。

C.文章第四段援引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事例,说明了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

D.文章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例,意在说明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文学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海洋又成为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不再从科学层面认识海洋。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
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徽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端审.审:审视
B.以文义赏会.会:聚会
C.恭谨过.常过:超过
D.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使:派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以.字行
B.每以.约言服之
C.混以.刘毅党见诛
D.自以.私禄营葬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谢弘微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过继给司空琰作第二个儿子。

B.谢弘微年轻时因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而受到继叔父混的夸赞和赏识。

C.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后,将家业交给谢弘微掌管打理。

D.谢弘微去世后,皇帝感到痛惜,给与他很高的礼遇。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所继叔父/混见而异之/谓思日/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叔”,即父亲的堂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从弟”,即堂弟。

B.‘“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在本文中喻指家世显赫。

C.“姻亲”是以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与“血亲”关系不同。

D.“母忧”是指母亲故去,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3)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7.文言文阅读材料中体现了谢弘微的哪些特点?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本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1.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一首五言律诗是《________》。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

B.三四两句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含有从《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两句化出的意境。

C.全诗语言清新明快,结构严谨,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D.作者还有一首《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诗的韵脚与本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

3.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
好。

”请分析本诗最后一句以景结情的艺术效果。

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况《劝学》)
(3)夕阳下,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

(马致远《远浦帆归》)
(4)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高山仰止,____________。

(《诗经》)
(8)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7.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但过多使用融雪剂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坏路面、污染地下水、伤害路边植物、侵蚀汽车轮胎及底盘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适当使用融雪剂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机械和人工为主,严控融雪剂使用。

这一举措实施后,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这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

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得体。

120字左右。

8.阅读下面《红楼梦》节选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9.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面对媒体各种动听诱人消息的轮番宣传,有些人欣然接受,有些人不为所动,还有人不仅自己不相信,还提醒别人“不要太天真”。

参考答案
1、1.D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项,“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错误。

从原文来看,“唐宋说理文章”、韩愈文章不属于“后世文论”,是“后世文章”,是证明“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的。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A项,“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错误。

第一段总说的是“诸子的思辨”和“诸子的思辨艺术”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后文分述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中国文化的影响和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章、文论的影响。

B项,没有对比论证,文章并没有剖析,只是点出而已。

C项,“充分说明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错误。

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是为了阐释“断辞之美”的内涵。

故选D。

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