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各地区2023届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03非连续
性文本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
孔于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孔子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
懂就得问,正是礼。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
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英把金针度与人。
”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还是
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
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
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
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
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
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
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
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
《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
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的《试论孔子》)材料二:
井上靖先生说:“把自己没写的小说告诉举世闻名的作家巴金先生,简直是匪夷所思,班门弄斧。
但机会难得,我还是想跟先生说一说我的创作计划。
我在国际笔会东京大会的开幕式上讲了葵丘大会,那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各国诸侯于祭坛前盟誓,约定黄河沿岸的各国不用黄河之水作为武器互相攻击,史称‘葵丘会盟’。
春
秋战国,天下大乱,各国剑拔弩张,争雄称霸,血雨腥风,但在五百年间,大家都遵守这一盟约。
这是人类的大智慧。
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
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
”
巴老说:“我回到上海以后,想读一读关于孔子的书,或者孔子写的东西。
我小时候,每逢孔子的诞辰日,都要给孔子磕头;在私塾念书时,每天都要背‘四书五经’,
背不下来,老师就用竹板打手心。
虽然要求背诵,但老师一点也不讲,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
“渐渐长大了,家人时常用孔子的话教训我。
后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开始提倡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我很高兴,很兴奋。
当时我很年轻,对反对
封建礼教很赞成,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反感,在我的小说《家》中,年轻的主人公就有反孔的思想,我写《家》的时候二十七岁。
当时的社会与现在完全不同了,井上靖先生刚才讲的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我应该冷静地、客观地重新研究孔子,期望从井上靖先生的小说中再认识孔子。
”
井上靖先生说:“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当作千古圣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来顶礼膜拜,但我想把他当成一个普通人。
两千多年来,孔子一会儿被肯定,一会儿被否定,我个人的思想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但我现在肯定孔子,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
(摘自《陈喜儒:听井上靖谈孔子》)材料三:
我们现代人自然应走出古人的局限,重新评估古书与古人的价值。
我们看孔子自不
应再以“素王”看待他,也不能将《论语》视为治国的宝典,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见得对,用“治天下”的观念,其实是看“小”了《论语》。
读《论语》应该先看
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可信的数据来判断孔子是怎样一种人。
从可信的材料,我认为孔子是这样一种人:
他整理了中国古代最可贵也最可信的文化材料,把这些材料流传下来,对后来的中
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不见得认为六经是夫子的手订与手著,但孔子设教,以此教人,终使六经可以阅读流传。
我们从孔子“述作”的六经,可以看出一个特点来,这六部经书虽然性质不同,但
都有一个相同的部分,就是都注重“人”的价值。
在六经里面,哲学是人的哲学、历史
是人的历史、文学是人的文学、政治礼俗也是供人生存的政治礼俗,这些特色在今天者
稀松平常,但在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人类社会还多被迷信烟雾所弥漫,六经坚信人的理
智与价值,在很早的年代就把中国带入“人文社会”,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极高又极
难得的成就。
(摘自周志文的《以一人之力,让中国提前“文艺复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虽然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但是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B.过去的工艺和拳术教师不愿把全部本领传授给学生,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
C.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同一问题时,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D.孔子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学生出身决定自己是否招收,他的学生都出身贫贱。
2.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有儒家墨家然后才有了诸子百家,因此杨伯峻认为中国文化的流传
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相关。
B.孔子希望天下安定,并且致力于创建一个幸福的社会,使百姓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基于这个思想,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思想——“仁”。
C.巴金和井上靖一样,对孔子的认识都有一个变化,由肯定到否定又到现在的肯定,
他二人都认为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D.正确读《论语》的态度是先看其中言论是否真出自孔子或孔子的弟子,然后依据可
信的数据来判断孔子是怎样一类人。
3.下列选项不属于孔子“注重‘人’的价值”的一项是()
A.孔子“事事请教”“不懂就问”“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B.在孔子的诞辰日,学生要向孔子行大礼,即使不懂是什么意思,每天也要背诵“四书五经”。
C.孔子把根本要义是爱人(尊重人、关心人)的“仁”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其定为人
的道德观念。
D.孔子“述作”《诗》《书》《礼》《易》《乐》《春秋》,并以六经设教,以此教人,使其被阅读流传。
(2023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是指怎样的文学风貌呢?
首先,它是指建安时代的诗文(主要是诗)内容充实、感情丰沛的特点。
风是指文章的生气,能够感染人的精神活力。
但这种生气和活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作者情志活动的表现。
内容空泛、感情贫乏的作品,显然不可能有多少生气和感人的力量。
建安时代的作家,由于摆脱了儒学的束缚,原本就很注意作品的抒情性。
他们又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更是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正如《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因而他们的创作容易显得有风骨。
其次,它是指建安诗文所突出具有的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刘勰说:“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也就是说,有风骨必然造成明朗刚健的艺术特征。
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民歌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虽然也讲究辞采,但仍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色,不像后来的文人诗那样过分追求纤密富丽的藻饰,这样,其明朗刚健的风格也就十分突出。
其三,它是指建安诗文风骨与藻饰恰当的结合。
南朝的文学家认为,光有风骨没有藻饰也不是完美的境界。
刘勰说,有藻饰而无风骨的作品犹如野雉,羽色美丽而无力飞扬(即品格不高);有风骨而无藻饰的作品犹如鹰隼,虽能高飞而不够美丽。
最好是藻
饰与风骨结合,这才是文章中的凤凰。
钟嵘也说,文章应“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而建安作家的诗文(尤其是曹植)既有一定程度的华美,又不至伤害风骨。
因而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实际不止肯定了它有风骨的一面,也肯定了它风骨与藻饰相结合的一面。
所以钟嵘对曹植的评价特别高,说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自古以来最杰出
的一家。
(节选自骆玉明《“建安风骨”是指怎样的文学风貌?》)
材料二: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
他自幼以才思敏捷为曹操所宠爱,几乎立为太子。
因而曹丕称帝后,他就一直受到猜忌与压迫,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以曹操的死为界,曹植的生活与创作可以划分成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中,《送应氏》之一描绘洛阳荒芜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乱时事的感慨。
《白马篇》《鰕䱇篇》则以高昂豪迈的词句,抒发自己“捐躯赴国难”的志向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的诗歌中,《七哀》《美女篇》借女子不遇的哀伤,写出自己空怀壮志而无从施展的痛苦。
《野田黄雀行》以少年拔剑破网救雀的故事为喻,抒写自己不能解救朋友脱离危难的悲哀。
《赠白马王彪》用愤激的语言,指斥曹丕所加于他的迫害,并反复倾诉了他的苦闷以至对人生绝望的情绪,感情极其强烈。
此外《杂诗》六首也是抒情的佳作,尤其是第五、六两篇,表现出不甘闲居而宁可以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历来也最受人们的推崇。
他的诗非常讲究艺术形式,刻画工致,辞藻华丽,并注意到对仗的运用和锻炼警句,由此明显地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成为杜甫以前诗界最高的典范。
不过他仍然注意吸取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所作大都有充实的内容与深厚的情感,所以能保持刚健明朗的风格。
此外他的《洛神赋》也是一篇千古名作。
它以精炼妍丽的语言和浓厚的诗情,描绘出洛水女神艳美绝世、多情而纯洁的动人形象,从中寄托了作者某种迷惘的追求。
(节选自骆玉明《“三曹”是指谁?“建安七子”是指谁?他们各有哪些代表作
品?》)材料三:
每年3月5日或6日为惊蛰节气,万物以荣。
进入惊蛰节气,天气回暖,万物萌动,雷鸣也越来越多。
这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唯一一个以强对流天气(雷暴)为主要特征的节气。
惊蛰节气时,太阳到达黄经345°。
惊蛰所谓“惊”,指的是春雷响动,惊醒了正在冬眠的动物;而“蛰”就是蛰虫。
在此期间,因南方暖湿空气进一步增强,南方对流性天气明显增多,以汇南和华南的雷暴最为频繁。
相比之下、北方此时鲜有雷声。
对天津地区而言,常年初雷日大约在4
月23日前后,已为谷雨节气了。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又恰逢“九九”,这一时节,多地全天气温回升到0℃以上,意味着大地融化,天气变暖,万物复苏。
在惊蛰期间,到室外运动锻炼,适宜走跑交替运动,增加腰背和腿部力量,增强体质。
对北方地区而言,虽然气温逐渐升高,但是波动仍然较大,有时初春气温升高较快,而到了春季中后期,气温反而较常年偏低,俗称“倒春寒”。
老年人此时应注意防范心
脑血管疾病发生。
惊蛰时节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应以加强营养、慎吃“发物”为主。
雪梨清甜润肺,春雷生新笋,南方地区食用春笋正当时,此时节食用洋葱亦有促进血液循环、发散风寒、降血压的功效。
惊蛰在农业生产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曰“过了惊蛰地门开”,此时黄河中游
晋南地区土壤开始解冻消融,冬小麦进入返青生长期并开始起身,果蔬进入萌动期,畜禽进入繁殖季节。
华北地区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水量多,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也需要充足的水分,因而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材料四
(材料三、四节选自“天津气象”公众号)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时期,很多作家将战乱激发的慷慨激昂的感情倾注于诗文创作中,使文学作品具有感人的精神力量。
B.较诸建安时代之前、之后的诗文创作,建安诗歌继承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色,不追求藻饰,明朗刚健的风格十分突出。
C.生活境遇的变化使曹植的精神境界随之变化,其后期作品不仅情感深厚、强烈,而且讲究艺术形式,他的诗改变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面貌。
D.曹植早期作品高昂豪迈,直抒胸臆,后期由于受到曹丕的迫害,情感变得低沉,借助故事婉曲地表达情感。
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与“惊蛰”节气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惊蛰节气,南北方天气差别明显,江南和华南的雷暴频繁,而天津的初雷一般要等到谷雨节气才能炸响。
B.惊蛰又恰逢“九九”,多地全天气温回升到0℃以上;北方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但波
动较大,有时会出现“倒春寒”。
C.对天津地区而言,相对于冬季,春季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冬季各节气昼夜温差均在10℃以下,到了惊蛰时节,昼夜温差已增大至10.5℃。
D.相较于雨水节气,天津惊蛰节气内每天日照时数增加了0.6小时;春季,天津日照
增量持续增长。
6.下面对四则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安诗文呈现出风骨与藻饰结合的风貌,曹植和杜甫的诗文不仅藻饰华美,而且不失丰沛的情感,因此可称中国诗界的最高典范。
B.《洛神赋》语言精练妍美,吸收乐府民歌的长处,洛水女神塑造得形象动人,诗人的情感含蓄而丰沛,是“建安风骨”的完美代表。
C.惊蛰期间,北方的老年人在到室外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温度变化,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此间食用雪梨、春笋与洋葱对人体有益。
D.惊蛰节气,黄河以北地区动、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如果此时雨量丰沛,那么,这一年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2023届天津市复兴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汉语文学天然具有一种能指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汉语是一种单音节分析语,在语言表达中,词的地位非常重要。
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形态变化,不像后者那样在数、格、时态、语态和词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词句的组合主要依靠语序和语义,因此汉语的词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
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
语言学家索绪尔将句子的生成看成是纵向聚合与横向组合这样一种双重活动的结果,纵向聚合其实就是句子组合中词语的联想关系,也就是在选择轴上对相关词语的选择。
从这个角度来说,汉语比印欧语显然具有更太的灵活性。
这是因为一方面汉语词的组合靠的是意合法,词与词之间没有绝对的排斥性,这种组合关系常常能够容忍许多从逻辑上看非常奇怪的组合。
另一方面,印欧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即使同性词还要分为可数名词与不可教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表语性形容词与定语性形容词等等;而汉语词性规定则十分宽松,一个词往往可以既是名诃又是动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它只有进入句子才能真正获得自己的词性。
这样看来即使汉语与印欧语某一语种具有同样多的词汇,而汉语在选择轴上的变化较后者也要丰富得多。
其次,印欧语以音位作为基本的语言感知单位,而汉语的基本感知单位则音节,汉
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调则把它们紧紧包裹住因此汉语的音节非常整齐,切分明确,在书面语中则有一个个方块汉字与之相对应。
汉语的这个特点使汉语在形式上能作十分整齐地排列,这样也就为汉语文学中的对信对偶等手法的运用,与工整的形式安排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基础。
因此中国作家可以在创作中较容易地创造一种美的形式。
再次,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按照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阴平与阳平
的调值分别是55与35,属平声;上声与去声分别是214和51,它们调值的跨度都超过了三阶,属仄声。
而汉语的文学语言经常将平声音节与仄声音节交替使用,很自然地构成了声韵变化,说起来朗朗上口,天然具有音乐美。
因此,在几千年的汉语文学史上,中国的大小文人无不将大量的心血花在文学作品能指面地营造上他们对汉语的词句往往有超常的敏感,对语言形式有特殊的审美鉴赏力,同时又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拗与毅力,于是语言形式上的切磋成了古代文人
最大的竞技保留项目。
(摘编自张卫中《汉语文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踢走向》)材料二:
鲁迅小说词语修辞的可贵,不仅仅在于遵循了能指与所指的规范,更在于构造了溢出词语所指的丰富意义。
如《孔乙己》中的“偷”与“窃”两个同义词的使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从词语所指的角度看,“偷”与“窃”两个词语作为概念所指的内容具有完全的同一性,都指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的行为;但从词语舵指的角度看,两个同义词的能指
却至少具有两重明显的区别:首先两个词语的音响形象不同,一个发tou音,一个发qie 音;其次,两个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一个是可以在口头交际中使用的词语,一个则是地
地道道的书面词语。
正是两个调语在能指方面的不同,很有效地完成了小说艺术构造与
思想情感表达的多重任务,也具有了从文学批评的角庋进行多重阐释的内涵:第一,孔乙己用“窃”丑换“偷”的言语行为,真切而具体地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境,即孔乙己不想让自己做的不光彩的事被人知道,他之所以用“窃”更正别人使用的“偷”这个词,不
仅因为“窃”的发音开口较小,而且因为作为书面语的“窃”的所指内容“短衣帮”的人大多不理解。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讲,当一个词语被说话者说出,而听话者不能理解词语所指的内容的时候,交际也就无法再进行下去。
当孔乙己说出的“窃”不能被“短衣帮”的人所理解之时,也就是交际停止之处,而当交际停止之后,孔乙己自己所做的不光彩的事也就在孔乙己自己的感觉中被模糊过去了(尽管事实上并没有被模糊过去)。
第二,孔乙己用“窃”置换“偷”的言语行为直接揭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即孔乙己尽管已经
潦倒不堪了,却还要显摆读书人的架子,他用地道的书面语“窃”,至少在他自己看来,
这正表明他比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要高一等,尽管无论从生存状态还是从谋生能力方面,孔乙己并非高人一等。
第三,很有效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与小说所展示的人物言语的特征相吻合。
孔乙己穷困潦倒,却又摆着“读书人”的架子,平时喜欢说人们半懂不懂的话。
他故意不说“偷”字,而说一个文气的“窃”字,不但表现了他的迁腐,而且也表现了他走向穷途末路仍死爱面以格特点。
第四,则是以筒单而实用的修辞技巧,通过幽默的手段表现了鲁迅对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以及隐含的批判思想。
(摘编自许祖华《鲁迅小说修辞论》)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没有印欧语复杂的构词形态和确切的词性规定,这使得词语组合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丰富的词汇。
B.汉语的组合不完全遵从逻辑,词的组合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关系,但这可能并不影响意义的表达。
C.汉语以音节作为基本感知单位,汉字与音节彼此对应,这一特点为古代汉语文学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D.《孔乙己》一文中“窃”字蕴含着独特的表达意味,其意义已经完全脱离了“窃”字原本的所指内容。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光靠语法结构解释不了的汉语现象,可以尝试增加语境和音律这两个理解维度。
B.文学语言的能指可在所指的基础上有所延伸,使得文学语言包含着丰富的阐释可能。
C.书面语“窃”比口语“偷”更具艺术丰富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口语就没有能指优势。
D.不管是哪类词语的使用,都不能仅从所指性来理解,还应从能指性来解读。
9.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士”本为名词,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视……为粪土”。
B.宋代的罗大经曾评价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写出了八层意思。
C.杨慎在《升庵诗话》评论道:“千里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鹭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
D.徐志摩《再别康桥》采用节转韵。
第一节韵字有“来”“彩”,押a韵;第二节韵字有“娘”“漾”押ang韵;第三节韵字有“摇”“草”,押ao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