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信息管理学基础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管理
一、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2.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流。

3.信息管理的视角
(1)从技术视角,信息管理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当前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方式)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存储、便于快速检索并传递给特定的利用者。

这一直是信息管理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信息管理的方法(或支持工具)有:分类、主题、代码、数据库、元数据、搜索引擎和各类信息系统、网络等。

(2)从经济视角,主要研究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的形成、发展、特征和运行模式,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技术的评价以及信息经济效益评价等问题。

(3)从行政和法律视角,立足于政府职能,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息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解决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更好地发挥信息的社会功能。

(4)从人文视角: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道德、伦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建设。

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仅仅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是难以有效约束的,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信息活动进行管理。

在此视角下,信息伦理、网络伦理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4.信息管理的流程
(1)信息创建阶段。

创建阶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的初始阶段,是进行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起点。

在信息创建阶段需要保持文档格式、规范以及元数据描述的一致性。

(2)信息采集阶段。

采集是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和起点。

信息采集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手工收集和自动获取。

(3)信息组织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为信息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结构,使之形成一个
有机化的整体,以便对信息的存储和利用。

(4)信息存储阶段。

信息存储是实现信息价值的基础,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托相关存储应用技术,将存储在相应的载体和介质上的信息从不可得状态变为可得状态,使得信息的管理、共享、保护、备份、恢复、复制等功能用自动化的方式实现。

(5)信息利用阶段。

信息利用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宗旨,信息利用是对用户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运用的过程。

(6)信息清理阶段。

随着信息老化失去价值,许多信息总会在一段时期后,没有再继续保存的价值。

因此,这一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建立科学明确的数据回收的规则。

二、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历史发展的4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一)传统管理阶段
1. 发展背景:文字的产生、文献的增长,并且内容越来越复杂,给人们找寻和利用带来了困难,图书馆便应运而生,收藏和整理文献成为早期图书馆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内容。

2. 发展标志:
(1)早期图书馆—文书档案,目的是收藏整理。

(2)独立意义图书馆—为利用而收藏文献,变少数人的藏为多数人的用,要解决藏和用之间的矛盾,尽量使二者和谐统一,于是图书馆引入了管理的概念并创造了许多文献整理和管理技术方法。

(3)当知识信息量指数增长,并威胁着人类再创造的时候,出现了科技信息机构。

这类机构主要以二次文献加工为主,克服文献利用的滞后现象以及过分重“藏”的缺点。

3. 这个阶段的特征: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文献为主要载体,以工业服务为主要目标,以图书馆为象征,以手工管理模式为主。

(二)技术管理阶段
1.产生背景:
(1)计算机(具有科学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的出现
(2)计算机应用于信息加工和管理
(3)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

2.发展标志:
(1)1954年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文献信息流的控制
(2)1961年,实现了计算机二次文献加工(标志性产品:KWIC 上下文关键词索引),开创了计算机处理文献的开端。

优势:节省了人工智力负担;提高了信息处理效果。

(3)MI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
(4)联机检索系统的出现(65年出现了第一个联机检索系统,66年DIALOG系统)拓展了信息管理和信息利用空间。

(5)PC+CD-ROM(微机+光驱)使信息系统开始向多样化发展。

3.这个阶段的特征: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造为主要工作内容。

(三)资源管理阶段
1.产生背景:一方面,是技术管理阶段纯粹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原因,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使得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迫切需要从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对这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

2.信息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引入的主要原因:
(1)用于信息活动和信息管理的预算有限,需要合理分配各项开支;
(2)信息系统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设施越来越昂贵,信息服务的耗费越来越大,需要对成本效益进行认真分析;
(3)信息和信息服务中的有偿成分增多,这些都需要用经济手段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研究和管理。

(简记:①合理分配开支②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③信息服务有偿管理)
(四)知识管理阶段:产生背景:(4个关注,4个忽视)
1.仅关注显在知识尤其是记录型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对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围和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

2.仅仅关注(人类智力劳动的最终成果)——记录型信息,对获得这一成果的学习与创新过程却视而不见,因而无法将信息的吸收与创造过程纳入管理范畴,不能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3.仅仅关注将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对利用者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视不够,从而限制
了信息效用价值的实现。

4.仅仅关注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免费流动,未能将信息看作一种资产,以资产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和运作信息,从而忽视了信息的增值问题,影响了组织对信息的评价。

(简记:1关注记录信息,忽视了隐性知识管理。

2关注最终成果,忽视过程。

3关注利用,忽视需求。

4关注信息流动,忽视信息资产。


5.
6.知识管理重视学习、知识资产、竞争优势和创新,知识管理意味着独创性、创新能力、灵活性、适应性,重视智力的作用。

7.
8.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创造、应用、学习、理解和协商。

7.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准确新、及时性、可用性。

8.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知识获取、知识表态、知识库系统、知识工程这样一些在知识管理中广为应用的基础性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