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读后感(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读后感(8篇)
《诫子书》读后感(精选8篇)
《诫子书》读后感篇1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修身立志之道阐述地十分深切。
其中有这么一句令我印象深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我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恬静便可以修养自身,俭朴便可以淳养品德。
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
《大学》开篇就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
《道德经》也多次强调“静以修身”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清静天下正”等。
《诫子书》中告诫我们的正是平心静气,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
还记得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吗!他本可以入朝为官,享尽荣华富贵,可他毅然放弃仕途和官场生活,追求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安逸;体验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享受那种“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的自在……诚然,只有当一个人内心平和,安静时,才会知道自己最理想的是什么,才会从容的应对生活中的变故,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守住了内心的宁静之后,勤俭节约,便是另一难能可贵的品质了。
李商隐的《咏史》中有这么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样的名句。
毋庸置疑,勤俭之人,往往会有大的作为。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
长、一清二白心慌”。
他给皇后过生日,只用几个简单的小菜,还告诫众官员以后摆宴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清宣宗道光更是出了名的节俭,他的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破了不扔,致使衣服上打满了补丁。
他三令五申,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
平时国宴家宴,也只准备几个家常菜。
秦爱纷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楚人一炬,奢华的阿房宫也只能是一堆焦土。
禅家说:“心静如止水,则无烦恼与忧愁”。
佛家宣扬“清心寡欲”,道家崇尚“清静无为”。
哲人又说过:“节俭是人一生中食不完的的美筵”。
沉下心来,守住自己的心,静待他日的破茧成蝶。
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我们的人生奠定基础。
我知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只是一句话,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诫子书》读后感篇2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以后就成为历代相传的修审理志的名篇,这就是《诫子书》的前世今生了。
《诫子书》在我们华夏各地都有余音,例如:湖北为了纪念诸葛亮亮举行了万人诵读《诫子书》的活动;我们还看了一段视频是诵读《诫子书》﹑表演《诫子书》﹑歌唱《诫子书》这三种形式;还有在军校的学生们们站得整整齐齐全校诵读《诫子书》。
可想而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的家书,举办的活动是多么隆重啊﹗
《诫子书》中的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
诸葛亮在家书中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他对儿子的期望,千言万语只化作这五句话,而就在这仅仅的五句话中,是深藏了多少言语啊﹗我们现在又有谁有这么一位品格高尚、才学渊博的父亲呢?《诫子书》不仅仅是给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也是诸葛亮对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我们也一起诵读诸葛亮的《诫子书》,细细品味书中所蕴含的道理,也让我们感受一下诸葛亮的一生吧﹗
我们将来要做一个绅士;靠内心的平静来修炼身心;要靠朴素的作风培养品德;只有看清了世俗的名利,才能展现自己的胸怀;只有身心平和,才能实现理想的目标;要学习,就要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你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努力学习;努力学习才能拥有广泛的才能;有了志向,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珍惜时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诫子书》读后感篇3
昨天我学了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它的是清代文学家沈同。
我读完后深深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
这个令人入迷的文字就是——文言文。
我小学的时候受文言文版的《三国》,《水浒》的影响,接触了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
这篇文章不仅仅只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更是世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夫君子之行,(读书笔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诫子书》的原文。
这篇文章不长,甚至很短。
但只要读懂它的人一定会说“英雄所见略同”,就一定会佩服这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诸葛亮。
诸葛亮就是想告诉我们学习得静下心来,不要浮躁,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才会有大作为。
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子就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就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如果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就能达到远大目标。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保全性命于乱世,他不求为诸侯做事,放弃了功名利禄。
在刘备三顾草庐后,助刘备与东吴联盟共抗曹操,后又辅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都在追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诫子书》读后感篇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
不淡泊则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静则不会远。
静下心来学习,就得学,不学就不会有广泛的才学。
不想学就不能专心,慢了就治不好。
如果岁月流逝,你的思想会消失,你会变得枯萎。
不遇到世面,就一直穷下去。
这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死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父亲。
在信中,他勉励儿子好好读书,修身养性,从冷漠和宁静中努力,避免懒惰和急躁。
这是一位睿智的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无限期望。
在这封家书中,有修身养性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修身养德的力量:“俭以养德”;有淡泊宁静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静学广才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精治性的力量:“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敬业奉献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在这个物欲横流,浮躁的时代,有道德修养的人,靠的是清静,靠的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靠的是节俭,靠的是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
静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这个世界上,保持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有多难得?其实只要安静淡泊,随时调整心态,就会过得充实轻松。
淡泊雄心,宁静致远,不是消极,而是积极,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冷静观察世界的变化。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而消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善用每分每秒,不能蹉跎岁月!
《诫子书》读后感篇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晚年写的一封家书,意在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以免在时光的流逝中意志消沉一事无成。
这篇《诫子书》一共才八十多字,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把修身养性的途径、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放纵怠惰和狭隘浮躁的危害,以及浪费时间、丧失意志的后果,都交代得明明白白,读来发人深省。
这封家书是诸葛亮在其人生的最后一年(公元234年)写的,既是对晚辈的谆谆教导,同时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人生体验的高度概括。
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历代为官的
楷模、民间智慧的化身,这与他一生为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这封家书一个“静”字可谓道破了人生之真谛。
当今世界,纷繁嘈杂,最难的就是这个静字。
大家见面,无非一个忙字;忙忙碌碌,争名逐利,哪里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一个“俭”字,是陶冶情操的关键。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当我们还贫穷的时候,节俭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当我们富起来的时候,就更难保持节俭的操守了。
至于懒惰、急躁、浪费时间等等毛病,更是充斥着人们的每一个角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哀歌,也总是在一代代流传着。
在一些人的办公室或书房中,常常会看到“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的匾额或条幅,借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的一种至高目标。
作为座右铭,用意自然是极好的;经常看看,可以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一种好的心态。
但事实上,经过缩编后的这两句话已违背了诸葛亮的初衷和原意。
一个“非”字、一个“无”字,深刻体现了诸葛亮告诫、警醒的态度。
《诫子书》不是表达浓浓爱意的普通家书,而是表达了面对复杂人生必须作出的一种坚强选择。
《诫子书》读后感篇6
最近我读到了一篇古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有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让我深有体会。
这是诸葛亮教导儿子该如何治学立身。
其中“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到现在一直被人们传诵。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就是:“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心不静,身子当然也不会静,心身静不下,学习就
学不好,你心身不静,你学习上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的,这样你就不能实现你的远大理想。
总之,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你的志向和理想就是一座远方的大山。
你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你不好好学习,你的理想永远都实现不了。
你只有好好学习,明确志向,才能实现理想。
大学毕业那天,你就已经站在了山脚下。
工作上,你继续努力就能翻越这座大山,并做得更好。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周末放假,我妈说周五晚上把作业都写完。
我想:有两天假,等到最后一天也不迟。
第二天,我匆匆忙忙,一直没写完。
直到深夜我才写完。
真后悔没听妈妈的话。
我一定要记住诸葛亮的说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好好学习,多多采纳别人的好建议,长大后做一个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诫子书》读后感篇7
《诫子书》是54岁的诸葛亮在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书信。
信中诸葛亮谆谆教诲儿子,殷切期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名君子。
何为君子?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讲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说,既有文采,又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称得上君子。
说白了,君子必须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有德无才都不算君子。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绅士?静以修身,俭以修身;淡泊雄心,宁静致远;学会多才多艺,以成为学生为目标。
如果放纵自己,懒惰消极,精神无法振奋,轻浮浮躁,气质无法培养;然后,美好的岁月会随着时间飞逝,意志和愿望会一天天过去,
最后会像枯叶一样凋零,被社会抛弃。
到那个时候,再后悔困在穷房子里就来不及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呢?但是,教育的方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更有甚者,相当数量的家长对于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迷茫。
那么,诸葛亮的《诫子书》无疑是一剂良方!
《诫子书》读后感篇8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
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静,不遥远。
如果你安静地学习,你必须学习。
不学习,学不广。
如果你没有野心,你不可能成功。
慢了就没法努力,危险了就没法努力。
岁月随着时代流逝,意义随着日子流逝,然后变得枯萎,不与世界相遇,难过的待在穷房子里。
会发生什么?
《诫子书》虽然区区84字,但却能广为流传,名垂千秋,必有其道理所在,所谓微言大义,即使如此。
诸葛亮的《诫子书》,在现在许多人眼里看来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其实现代的翻译却通俗易懂,也是老生常谈。
但这却是凝聚了他对于儿子的寄予和希望,光是这份浓浓的爱,就足以字字珠玉。
接下来谈谈其内容。
《诫子书》主要围绕为学习论述,学习重在“静”。
什么是静,非远离世俗喧嚣繁华惬意于山水之间的舒适,也非寂静之所空荡无人的幽深,而是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
只有内心平静,再大的磨难也会势如破竹。
学习的过程就像站在巨浪的顶端,身后是悬崖。
在这条荆棘路上,内心会平静。
内心平和是学习的法宝,就像乱世称王,必须抛血杀狼。
当然,学习不仅仅是要做状元,孝敬祖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培养自己待人处事、做人的方法。
如果你只是好好学习,而这样的人是有恶意的,那你就危险了,危害很大。
所以,做人比学好更重要。
学习好只是表面,高尚的道德才是大家眼中的智者。
当我们一生都在四处流浪,守着自己破旧的房子,我们有多后悔自己无事可做,有多后悔青春的时光已经逝去,有多少本该长大,有多少要承受时光的快乐,有多少老了只有白发相伴。
诸葛亮的《诫子书》可谓是词约义丰,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有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我们读之思之,并当躬行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