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下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七年级(下册) 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
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
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
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
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
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
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
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
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
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
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
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
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
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
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
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
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
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
(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逻辑顺序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诠释
D.分类别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宇航员的座舱一旦泄露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B.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能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
C.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是致命的。
D.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产生的噪声,相当于繁忙交通路的噪声。
【答案】(1)C
(2)D
(3)D
【解析】【分析】(1)文章介绍载人航天飞行的困难,所以用到的是逻辑顺序。
故选C。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将“太空强辐射”分为“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然后再分别加以说明,所以用到的是分类别。
故选D。
(3)D:“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产生的噪声”有误——原文“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
”故选D。
故答案为:⑴C;⑵D;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顺序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角度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文章内容间的关系。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知识的掌握,理解各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要结合语句进行分析辨析。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
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
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
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
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
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
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
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
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
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
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
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
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
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
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
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
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案】(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2)“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意近即可)。
(3)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解析】【分析】(1)“倾听草木的呼吸”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草木的呼吸”;点明写作内容“倾听草木的呼吸”;暗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本句中的“小”是院子的空间小;“大”小院包含着丰富的人生。
据此理解,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3)本题可以从比喻修辞、化静为动和句式的使用等角度结合语境分析作答。
“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也可以从描写的方法的角度。
“燃”运用了动作描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也可以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
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本文的主旨,要结合文中作者对“草木”的描写,重点阅读最后一段文字,抓住“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从而理解“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故答案为:⑴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⑵“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意近即可);
⑶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⑷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文章标题通常有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作为行文线索、设置悬念吸引阅读兴趣等作用;
⑵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
理解语句要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进行,作者在小院的草木世界中感悟人生,引发许多感慨;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能力。
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对于修辞,不仅能判断,而且要会结合语
境作正确的赏析;
⑷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
此题需要在读文中提取作者的感悟,找到关键句,加以适当选择。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⑦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⑧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
(1)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失根的兰花”的理解。
(2)“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与哪句话相照应?
(3)第②段末尾“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请你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流泪的原因。
(4)第④段中画线句中“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与“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5)第⑦段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1)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
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2)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3)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4)不矛盾。
“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
(5)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
【解析】【分析】(1)“失根的兰花”表层指的是“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即没有根基的兰花。
深层含义是:兰花是像作者一样漂泊在外的人,根指的是祖国,“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表现了国的重要和作者对国的思念。
据此作答。
(2)“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意思是无论是花还是人,离开了祖国都让人感到不舒服。
前文中与之照应的句子是“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表现了作者对国的思念。
据此作答。
(3)从文中“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可以看出“我”由异国的花想到了祖国,从而产生了思念之情,所以才“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据此作答。
(4)“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是因为对祖国的思念,所以对于祖国之外的事物有一种排斥感,但是身处异国“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时又会不自觉的触发浓烈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虽然都表现了对祖国的思念,但两种心情的触发点不同,所以不矛盾。
据此作答。
(5)文中引用郑思肖画兰的故事,能照应标题“失根的兰花”,同时“国土沦亡,根着何处?”一句引人思考,自然点明主旨:表达对国的思念。
另外文中引用故事,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标题中的“根”比喻自己的祖国;“兰花”比喻漂泊的游子。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就枯萎了。
离开国门的人就像“失根的兰花”,倍觉离国思乡之苦。
⑵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⑶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⑷不矛盾。
“不爱看”写出了作者内心对与家乡不同的东西的排斥心理,体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身处异国,看到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自然会勾起思乡之情,但因国土沦亡,背井离乡,又怕睹物伤情,经受不住感情上的折磨所以“不敢看”。
这句话点出流落异乡的游子浓厚的思乡之情,是一种“思乡情切”的心态。
⑸①引用经典故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②点题,升华文章主题;③“国土沦亡,根在何处”的提问发人深思。
【点评】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照应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注意读懂题意,读懂句子的意思,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句子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读懂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注意答题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句子间的差异,对句子要分别进行理解,同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文段的意思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表达能力。
考生要读懂题意,结合文段内容进行理解。
注意从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主题等进行理解。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
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
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
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
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
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
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
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
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
“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
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
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
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
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
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
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
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
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
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
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
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
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
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
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
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
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
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
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
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
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
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的含义。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诉了我们什么。
【答案】(1)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②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③点明写作内容④暗示文章的主旨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
(2)“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意近即可)。
(3)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燃”以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