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支教工作计划(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支教工作计划(5篇)
1、先了解所支教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以使自己能很快地融入到所支教学校的环境中。
2、在认真贯彻县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名师支教”的精神的同时,找所支教学校的领导领任务,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的支教工作。
3.和支援学校的老师座谈,听听他们的声音,再确定自己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的内容。
4、找所支教班的班主任了解该班的情况,比如班风和学风特点、教学进度、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并征求班主任的意见,确定三天中我的教育和教学工作重点。
二、认真准备扎实工作
支教工作只有三天,却满载着上级领导的信任、本校领导的重托和所支教学校师生的期待。
因此,三天的每一份工作都要精心准备。
1、认真备课注重课堂的实效
支教讲的示范课不是观摩课也不是比赛课,不需要刻意的雕琢,而要立足老师和学生的实际,上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课,上老师们看得明、学得来的课。
一句话,要上实实在在的常规课。
因此,备课的环节要精益求精,要既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备老师。
2、认真写稿注重讲座的实用
开一次专题讲座,这是上级在教学中对每一位名师提出的要求。
在这次讲座中,我将面对农村的一线教师,所以我应该少讲理论,多讲实例,让老师们从我的实践和尝试中得到启发。
3、热爱学生注重教育的实质
像爱自己的学生一样爱所支教班的学生,真诚地欣赏他们,真心地教育他们。
三天,也许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什么,但希望能因为我的加入,使他们更热爱生活,更喜欢学习。
三、敬业爱岗做好表率
教师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对口支援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以借助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增强我校的综合实力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为重点,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双方商定每年签订《华东师范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200×-200×学年对口支援项目协议》,每学年度制定相应的《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师范大学的实施方案》,通过对口支援项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此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办实事,求实效”为指导原则,积极调动全校上下各方资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我校输出,从而使我校在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对口支援项目按《协议》和《方案》得到了顺利实施,成效显著。
二、协议的执行情况
(1)研究生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聘请我校三位教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从2004年开始招生,培养博士生。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支持我校研究生的培养,免费接收我校部分学科的研究生听课。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2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有6名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进修(免进修费),并参加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工作,这对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教学: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根据我校实际需要,派教师来我校授课。
至今已有20人来我校承担短期(一学期)教学工作,使我校师生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到各学科的理论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开阔了我校师生的理论视野。
(4)干部交流:华东师范大学派了一名干部到我校任副校长;我校还先后选派两名处级干部到华东师范大学挂职学习,对我校教育行政领导干部转变观念,吸收东部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提高我校管理质量和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五)图书馆建设方面:共建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已向我校赠送六万余册图书和部分期刊光盘,赠送了部分办公设备,并且每年培训我校一名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我校电子阅览室建设,提高图书馆馆藏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六)访问交流方面:对口支援关系建立以来,两校建立了学校领导互访制度,轮流进行访问,落实对口支援工作。
四年来,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工作情况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实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确定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三所院校对口支援我校8个学科,我校分别与三所院校签订了协议。
这是教育部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后,实施的又一项有利于新疆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有效实施,将更有力地推进我校的学科建设,促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非常重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制定了落实该项计划的相关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进行的主要工作为:
第一、与三所院校来参加签字仪式的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开展具体工作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受援的8个学科,要求各学科认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关学科的情况,积极寻找合作机会,主动与对方联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带领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学科人员一行8人来我校访问,就具体开展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密切了两校之间的关系;
第四,组织动员我们的老师报考三本院校攻读博士、硕士。
今年我校14人报考了3所高校的博士生,目前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有3人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攻读硕士学位。
2、为了进一步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具体工作,利用该计划促进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我校完成学校及个学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订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党委书记梁超同志带领我校研究生处、人事处及相关学科负责人共24人,分别前往三所院校进行访问交流,出访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
本次出访采取的方式是:召开学校层面的座谈会、职能部门、学院和学科层面的会
谈和进一步交流,双方就具体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磋商,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学术交流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并签订了会谈纪要,具体工作将从今年6月逐步开展:北京师范大学将于6月派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学;将在7月、8月分别与中国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两个全国性学术会议;9月,将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师前往三所院校进修访学,并将就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协商、落实。
3、在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中,我校确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台的原则与支援学校进行协商,得到了对方的真诚支持,支援学校积极帮助我们想办法、提建议,表现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高度热情和政治觉悟。
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虽然计划中所列是两个学科,但科研领域的合作和人才培养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而扩大学科领域。
中国科技大学则应我校的要求将支援学科扩大到计算机科学,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给以特别的政策和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将对口支援与援疆学科两个计划结合起来,对协议中的内容逐项落实。
应该说我们和三所院校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各项计划的落实,必将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4.在实施学科援疆建设计划的过程中,除教育部立项的三所高校外,我校还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联系其他高校,得到了热烈的响应,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
虽然没有教育部规定的对我校的扶持任务,但都表示了积极的态度,与这些高校的合作交流也将逐步展开。
在校党委对落实“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高度重视下,目前全校正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确定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促进学科发展的原则,相信在未来两三
年内,该项计划将取得显著成效,对我校学科发展将发挥积极深远的作用。
四、经验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间,通过两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对口支援工作进展顺利,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协议中的部分内容没有完全落实,主要是科研领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还不够丰富。
鉴于上述情况,为推动对口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一)对口支援工作要认识到位。
对口支援工作要从大局着眼,从长远部署,从实际入手。
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对促进西部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战略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对口支援工作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机会、鼓足干劲,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懈努力,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学校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对口支援工作要领导到位。
学校各级领导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所组建的专门工作小组不能流于形式,负责此项工作的学校领导要经常检查对口支援工作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一个流畅的主通道,综合协调和督促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对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
对口支援工作必须以切实可行、互惠互利为原则,具体措施必须具备较好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开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为支援学校的负担,同时也
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优惠条件的前提下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四)在目前已经开展的支援项目基础上,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将以建立双赢互利的合作平台为基础,努力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交流,促进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五、自我评价及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对口支援工作,认为此项工作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学校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四年来,通过对口支援计划和援疆学科建设计划的落实,我校的师资队伍在结构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与对口支援学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显著转变和提高,这将对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使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各项措施能够顺利实施,根据以往的工作实践,我们建议:
1.对口支援的目的是促进西部地区高校办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们希望教育部可以考虑单独设立西部地区重大科研项目专项资金,投入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和扶持双方科研人员联合申报,共同开展研究。
通过双方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以积极推动受援高校科研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提升西部地区高校的科研水平。
教师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2015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云南现有公办学校乡村教师24.1万人,约占全省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60%。
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支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稳定和扩大乡村教师规模、提高待遇水平、加强培养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乡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但受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因素影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共享发展新理念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是开展教育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对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将产生深远影响。
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关系到广大乡村孩子的命运,关系到全省教育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各兄弟民族的未来。
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目标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解决好当前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困难,核心是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高乡村教师质量来实现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的目的。
到2017年,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切实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
到2020年,努力
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主要政策举措
《云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下同)立足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这三个核心问题,秉承“统筹设计、资源倾斜、务求实效、建立机制”的基本原则,力求用5年左右的时间,创新乡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促进乡村教师职业发展。
从师德建设、培养模式、补充渠道、生活待遇、管理改革、能力素质、激励机制、各级责任等8个层面提出了有力的政策措施。
(一)关于“下得去”
一是建立乡村教师培养与补充的长效机制,加大乡村教师培养力度。
自2016年起,设立定向免费师范生专项招生计划,用于支持高等学校与各级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各类企业联合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各地需求、岗位空缺情况和乡村学校实际需要,采取“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专门培养本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民汉双语”、初中“一专多能”、特殊教育“双证书”、农村职业教育“双师型”等教师,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解决薄弱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
另外,由于我省民族性、边疆性突出的特点,还将在部分省属高等院校建立“民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探索建立定向或委托培养“民汉双语”幼儿教师机制。
二是政策引导,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
扩大“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为乡村学校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确保特岗教师与在职在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各地
自主实施以补充乡村幼儿园教师为主的当地“特岗计划”。
普通高校毕业生赴边境县、市和3个藏区县、市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的,按照我省有关规定,享受学费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招聘教师优先保障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需求,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乡村学校实际需求,提出招聘岗位的条件及要求,经同级人社部门核准后,组织分学科考试、考核,确保招聘人员“人岗相适”,招聘计划可向本地生源倾斜。
三是推进交流轮岗,鼓励支教送教,优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以县为主、县管校聘”体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每年有15%的优秀校长和10%的骨干教师在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轮岗交流,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鼓励县及县以上所属学校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自愿到乡村学校任教,到乡村学校连续服务满2年以上(含2年)的,从到乡村学校服务之日起,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工作岗位补贴。
鼓励城镇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
鼓励乡村学校联合聘用或单独招聘符合条件的音体美专业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同时规定,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经历。
(二)关于“留得住”
一是重视待遇改善,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重。
《计划》提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任教、安心从教。
通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来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按照“以岗定补、在岗享有、离岗取消、
实名发放、动态管理”的办法,实行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村小及教学点倾斜。
差别化生活补助政策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市区自行确定。
明确规定“各地不得将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充抵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
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
关心教师健康,每年为乡镇及以下学校教职工提供1次免费常规体检。
同时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快实施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按照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并优先向乡村女教师倾斜。
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食堂、办公条件与实施“全面改薄”等工程相结合,因地制宜,整体推进。
二是减轻乡村教师工作压力,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编制结构,强化编制管理,优先保障乡村学校需求。
定期清理学校在编不在岗人员,严禁占用或变相占用教职工编制。
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
村小、教学点教职工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按照学校规模,在核定编制总额内,配备必要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深化中小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减轻乡村教师额外工作负担。
鼓励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大资金统筹力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按照师生规模,为中小学、幼儿园配备工勤人员和安保人员。
三是畅通乡村教师发展通道,完善激励奖励机制,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根据国家部署,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设立正高级教师职称。
完善符合乡村教师实际的职称评价标准,规范乡村教师职
称评聘条件。
中、高级岗位设置向乡村学校倾斜。
建立师德、能力、业绩、贡献并重的乡村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将“教得好”作为乡村教师获得表彰的重要指标。
省人民政府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2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乡村学校连续从教10年以上的乡村教师给予鼓励。
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基础教育领域云岭教学名师、各级学科带头人、各级骨干教师的培养、选拔,对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予以倾斜。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
广泛深入宣传乡村教师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
(三)关于“教得好”
一是加强农村师德建设,发挥以德育人的作用。
坚持以德育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定期资格注册和评优奖励的重要内容,实行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学校党组织和教师在党员中的作用,丰富乡村教师精神文化生活,重视乡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增强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二是通过保证教师的入口来保证乡村教师的质量水平。
在师资培养、准入、培训、管理、考核等方面。
,实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实行师范专业培养质量定期评估制度,鼓励师范院校聘请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到学校任教。
整合地方教研培训资源,推动师范大学、各级政府和中小学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
建立师范生全在校期间学习实践制度。
鼓励师范院校每年选派高师生到农村学校学习一学期,替换农村教师到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在职培训。
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计划》提出开展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学校教师和校(园)长进行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化培训。
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统筹各级各类培训项目,加大送培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教师工作坊、信息技术能力应用等培训模式的实施力度,着力提升乡村教师学科教学能力。
立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面推进实施“名校(园)长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工程”和“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基地建设工程”3大工程。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鼓励校际合作,推广并完善“强弱携手”“教育发展协作区”等模式,为乡村学校培养一批教学能手。
鼓励企业、社会、个人多方参与,加快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探索建立一批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为乡村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改革教师资格考试制度。
以师德表现、工作成效和在职学习培训结果为基本依据,实行5年一周期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基层人才培养的各项政策规定,优先安排乡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
四、贯彻落实《计划》的保障措施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为使《计划》落地生根,我们多措并举,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
各级政府是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纳入当地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
发展改革、财政、组织、住建、人社、卫计、民宗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