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第一二章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常识—体现安全思想
1、药品的存放、取用
2、意外事故的处理
3、实验基本操作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
2、蒸发
3、蒸馏
4、萃取
三、SO42-的检验:稀HCL、B a CL2等可溶性的钡盐
(一)、药品的存放、取用
1、根据药品状态选择容器口径大小:固体药品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保存在细口瓶中。
2、瓶塞的选择取决于药品的酸碱性:酸性试剂选用玻璃塞或软木塞,碱性试剂选用橡胶塞。
3、易吸水、易潮解、易被氧化的物质应密封存放。
4、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选用棕色瓶存放在冷暗处。
5、易燃的试剂应密封保存,并存放在冷暗、远离电源和火源处。
6、金属钾、钠易与O2、H2O反应,应封存在煤油中。
7、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一起存放。
8、剧毒药品要单独存放,并有严格的取用程序。
9、化学试剂要按性质、类别有规律存放。
(二)意外事故处理
1、划伤:双氧水清洗伤口,再涂红药水或碘酒,再用创可贴。
2、烫伤或烧伤:药棉浸75%-95%酒精涂伤处,也可用3-5%的高锰酸钾溶液。
3、酸液沾到皮肤或衣物:立即用水冲洗,再用3-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如果是碱液,用水冲洗后用硼酸溶液。
4、酸(碱)液洒到实验桌上:用碳酸氢钠(稀醋酸)中和,再用水冲洗,如果是少量,则用湿抹布擦净。
5、眼睛的化学灼伤:用大量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碱灼伤再用20%硼酸溶液淋洗,酸灼酸再用3%碳酸氢钠淋洗。
6、实验火灾扑救
1)移走可燃物,切断电源,停止通风
2)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的化学药品起火不能用水扑救,如钾钠等
3)比水密度小的有机试剂起火不能用水扑救,如乙酸可通知沙子或石棉布盖灭。
4)酒精及有机物小面积着火用瀑布或沙子扑盖。
5)反应器内起火,如果是敞口器皿可用石棉布盖灭。
7、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三)实验基本操作
1、固体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
1)向试管装粉末状药品:倾斜试管---将盛有药品的药匙或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直立试管。
2)向试管里装块状固体或金属颗粒:横放试管---镊子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试管口---慢慢竖立试管(缓缓滑到试管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2、液体药品:取少量时用胶头滴管吸取,有时用玻璃棒蘸取,取用准确体积用滴定管或移液管,取用较多量,直接倾倒。
3、加热
1)灯焰分焰心、内焰和外焰。
外焰温度最高。
把加热的物质放在外焰部分,受热仪器底部不能与灯芯接触。
2)受热仪器分为直接加热和垫石棉网加热两种。
试管用试管夹夹持;烧瓶烧杯等在铁架台的铁圈或三脚架上垫石棉网再加热,坩锅应放在泥三角上。
3)开始加热时应使仪器均匀受热,否则会因受热不均而破裂。
4、托盘天平
1)调零:游码归零
2)放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易潮解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遵循左物右码。
3)加码:用镊子,先大后小。
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时先加砝码后加称量物,称量药品的质量时,先放称量物后加砝码。
4)托盘天平精确度为0.1克,只能粗略衡量物质质量,m物=m砝+m游,若物码放反,则m物=m砝-m游
5、量筒:
1)在室温下进行,不能用于进行化学反应,不能加热。
2)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仰视读数时偏小,量取的体积偏大,俯视相反。
3)选择量筒规格要与所量取的体积匹配。
4)精确度依量程而定,一般0.1mL。
只能粗略量取体积。
没有零刻度。
选用比气量取体积稍大的量筒。
6、气体收集
1)排水法:难溶于水的气体
2)排气法:向下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四)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分离与提纯的区别:都是将某一物质从某种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提纯的要求较分离更宽松,分离更侧重于将相混合的每一种物质一一分离。
2、一般方法:
物理方法:过滤、蒸发结晶、蒸馏或分馏、萃取、分液、升华。
化学方法:沉淀法、吸收法、转化法、离子交换法
(五)过滤和蒸发(重点)
1、过滤:
1)原理:把不溶于某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悬浊液中除去不溶物)2)适用范围: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3)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杯靠棒,棒靠纸,颈靠壁
2、蒸发
1)原理:通过加热使溶剂减少,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方法。
2)适用范围:浓缩溶液或从溶液中分离出固体溶质。
3)注意事项
A液体的量不超过蒸发皿的2/3
B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发生飞溅。
C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溶剂。
D对热不稳定的物质可采用水浴加热的方法间接加热
3、粗盐的提纯与精制
1)溶解:水12 mL,4g粗盐。
实验现象:粗盐溶解,溶液呈浑浊。
搅拌目的:加速溶解。
2)过滤:实验现象:烧杯中溶液澄清,滤纸上有不溶物(泥沙)附着。
氯化钙、氯化镁、硫酸盐等可溶于水,且含量少,因此澄清滤液中除氯化钠外,
上述物质仍存在。
3)蒸发:实验现象:水分不断蒸发,有固体逐渐析出。
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液体。
4)有四处用到玻璃棒:
溶解时:使粗盐充分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时:引流,防止液体外流
蒸发时:防止局部过热而造成液体飞溅。
蒸发后:转移固体
5)粗盐的精制:用化学方法除去可溶性杂质(硫酸根离子、钙离子、镁离子),再蒸发溶剂得到精盐,一般为以下四步
A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还有钡离子、钙离子、镁离子)
B 加入过量的碳酸钠,除去钙离子和钡离子(还有碳酸根离子、镁离子)
C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还有碳酸根离子、OH-)
D 将A至C中得到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除去碳酸根离子、
OH-
特别提醒:用化学方法除去某溶液中的杂质,为了使杂质彻底除去,需加入过量的化学试剂,然后再将试剂过量的部分移去。
4、SO42-的检验
1)将提纯的盐均0.5g放入试管加入约2 mL水,先滴入几滴稀盐酸使溶液酸化,再向试管中滴入几滴BaCl2
2)实验现象:滴入稀HCl后,无明显现象产生,再滴入几滴BaCl2产生了白色沉淀。
3)Na2 SO4+ BaCl2= Ba SO4↓+2 NaCl 利用这一反应检验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
特别提醒:气体的检验:一般从气体的物理性质(色味溶解度等)和化学性质入手,如用澄
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和氧气等。
离子的检验:一般分为显示特殊颜色、生成沉淀、生成气体三类。
(六)蒸馏(重点)
1、原理:利用液体混合物各组分沸点的不同
2、注意事项:
1)装置连接顺序是由下向上,从左到右
2)蒸馏烧瓶应放在石棉网上加热,使受热均匀
3)蒸馏烧瓶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液体暴沸。
4)蒸馏烧瓶内液体体积一般应介于1/3-2/3之间
5)冷凝管内冷却水的流向要从下口进,上口出,因为冷却水流向与蒸气流向相反时,能达到最佳冷凝效果。
6)要收集不同温度或规定温度的馏出液,应使用温度计,且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7)在实验开始时,先通入冷却水,后加热蒸馏,在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然后停止
通往冷却水。
3、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1)实验步骤
A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几滴AgNO3和几滴稀HNO3—现象:试管内产生了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目的:检验Cl-,自来水中含Cl-
B在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连接好蒸馏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 mL液体,停止加热。
C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加入几滴AgNO3和几滴稀HNO3—现象:锥形瓶中的液体呈无色、澄清状态;目的:检验Cl-,蒸馏水中不含Cl-
结论:自来水含有Cl-,蒸馏水中不含Cl-,通过蒸馏可以除去自来水中的Cl-
2)Cl-的检验:用AgNO3和稀HNO3,AgCl是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Ag CO3是难溶于水,但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本实验加稀稀HNO3是排除CO32-等对实验的干扰。
(七)萃取和分液(重点)
1、萃取的原理:利用演技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萃取的条件:与原溶剂互不相溶,萃取剂和溶质不发生反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2、分液:(上倒下流)萃取完成后,将分液漏斗固定在锦园上,静置,使漏斗内液体分层。
分液时,先将漏斗上口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凹槽对准漏斗上的小孔(使漏斗内外气压相等,便于液体流出),然后转动下面的活塞,使下层液体缓缓流入烧杯里,,待下层液体流尽时,要迅速关闭活塞,漏斗中的上层溶液要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注意事项:分液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分液漏斗不能加热,用后洗干净,长时间不用的分液漏斗要把活塞处擦干净,在塞芯与塞槽间放一纸条,以防磨砂处粘连。
3、从碘水里萃取碘
1)加液---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 mL CCl4,盖好玻璃塞。
现象原因:加CCl4时,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在下层
2)振荡----右手压住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左手所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原因:振荡时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静置—将分液体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现象:静置后CCl4层变紫色,水层颜色变浅或接近无色
4)分液—待液体分层后分液,上倒下流。
5)结论:用作萃取剂,以分液漏斗作主要仪器,经过萃取和分液,可以从碘水里提取碘。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像米是长度的单位一样。
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物质,不能说1 mol铁钉,1 mol汽车、1 mol细菌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离子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如0.5 mol O2 、1 mol NaCl、2 mol CO32-,不能说1 mol氢,正确的表述为1 mol H或1 mol H2
3、N A:不是一个数,是有单位的(mol-1)。
1 mol任何物质中都含有相同数目的粒子的结论对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是正确的。
1 mol H含有6.23*1023个H,1 mol H2含有6.23*1023个H2,有2*6.23*1023个H
4、摩尔质量M(1 mol分子/原子的质量)kmol与mmol都可以
单位:g/ mol,其数值等于相对分子/原子质量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物质粒子数的多少,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物质粒子间距离大小固体和液体:粒子间距的大小相比粒子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其体积主要由物质粒子数的多少和粒子本身的大小决定
气体:扩散性强,粒子间距远远大于粒子本身的大小,故粒子本身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故其体积由物质粒子数的多少和物质粒子间距决定
影响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压强越大,体积越小。
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分子间距几乎是一个定值,故粒子数一
定时,其体积是一个定值
2、气体摩尔体积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气体体积与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微粒数目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讨论气体的摩尔体积时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讨论才有意义。
三、物质的量的浓度
1、物质的量的浓度概念中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1 mol /L是1L溶液中含有1 mol溶质。
2、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不同,所含溶质物质的量也不同。
如果体积相同,溶质的物质的量才相同。
3、用结晶水合物配制溶液时,其溶质不应包含结晶水,例如25克胆矾(CuSO4﹒5H2 O)
溶于水形成的溶液,溶质是CuSO4,而不是CuSO4﹒5H2 O。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仪器:托盘天平、药匙、容量瓶、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2)容量瓶的使用
A检漏:加水塞好瓶塞,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倒立瓶,观察是否漏水。
如不漏水,瓶正立后将瓶塞旋转180。
塞紧,再倒立看是否漏水。
B使用注意五不:不能溶解固体、不能稀释浓溶液、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长期贮存溶液。
C选择原则:大而近,所配溶液体积等于或略小于容量瓶容积。
D配制步骤
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若溶质含结晶水,应计算所含结晶水物质的量
浓溶液稀释时,计算所需浓溶液的体积
称量/量取
溶解/稀释:将溶质放入烧杯中,用量筒加入适量溶剂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速溶解且使溶解后的溶液恢复至室温
转移:将恢复至室温的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容量瓶的规格要与所配制溶液的体积相符
用玻璃棒将液体引流至瓶颈内刻度线以下,不能全液体流至瓶颈内刻度线以上的任
何部位。
要定准玻璃棒在容量瓶中的位置,棒身立于瓶口中央。
洗涤:每次用蒸馏水约5 mL 将溶解溶质用过的烧杯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都沿玻璃
棒转入容量瓶中。
摇匀
定容:加水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离刻度线1-2 cm 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
滴加时使每一滴水落在液面中央不能滴在容量瓶瓶颈内壁上。
平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当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平时,停止加水。
振荡:定容后在反复颠倒振荡后会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这时不能再向容量瓶中加
水。
主要是部分溶液在湿润容量瓶磨口时有所损失。
装瓶:倒入洁净、干燥的试剂瓶内,盖好瓶塞,贴好注明溶液名称、浓度的标签。
E 误差的判断:分清是m 还是V 引起的误差。
仰视时液面超过刻度线,V 增大,c 减小。
四、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温度-T 压强P 体积--V 物质的量n 气体相对密度D 气体的密度ρ 相对分子量M
T P 相同,V1/V2=n1/n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T V 相同,P1/P2= n1/n2 温度体积相同的气体,压强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P n 相同,V1/V2=T1/T2 物质的量、压强相同的气体,其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T n 相同, P1/P2 =V2/V1 物质的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气体,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T P 相同,D=ρ1/ρ2=M1/M2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的分子质量成正比,D 等
于两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
T P V 相同,M1/M2=m1/m2 同温同压下,体积相同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质量成正比 T P m 相同,M1/M2=V2/V1 同温同压下,质量相同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体积成反比 T V m 相同,M1/M2=P2/P1,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压强成反比
五、两种不同浓度的同一溶质的溶液混合
溶液混合/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和总物质的量不变
六、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1、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2、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 (浓)·V (浓)=c (稀)·V (稀)]
七、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
()g 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g g )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
()mol 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摩尔质量溶液密度(mol /L)1(L)(g /mol)
1000(mL)(g /mL)100%
②物质的量浓度=⨯⨯⨯1000(mL)(g /mL)(g /mol)1(L)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摩尔质量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 (浓)·V (浓)=c (稀)·V (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八、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g)
100(g)(g)
(g)=
②溶解度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g)
100(g)(g)(g)
(g)+=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 )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S g w g w g g ()()()()
()=-⨯100100 w S g S g %()()()
=+⨯100100%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 的计算: m g g g =⨯溶解度蒸发溶剂(水)的质量()
()()100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 的计算:
()()m g g =+⨯-高温溶解度低温溶解度高温溶解度高温原溶液质量100()
() 九、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 (混)和总物质的量n (混):
M m n =()()
混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ρ(混): M =⋅224.ρ(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101
105.⨯Pa )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 的密度之比D (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D A m A n A ==ρρ(混)()()()
则M D M A =⋅()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的分类:目的是研究同类物质的共同点
1、按物质属性:树状分类法,例:化合物的分类
2、按不同标准:交叉分类法,例:盐的分类
二、分散系
1、按组成:分散质与分散剂
2、按分散质微粒直径(本质区别):溶液、胶体、浊液,三者主要是物理性质方面的差异
3、胶体: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分类法:
1)人们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把大量的事物进行归类的一种工作方法。
2)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如Na2 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看,属于钠盐,从组成的阴离子看属于碳酸盐Na2 SO4从其组成的阳离子看,属于钠盐,从组成的阴离子看属于硫酸盐
钠盐有Na2 CO3、Na2 SO4,碳酸盐有Na2 CO3、K2 CO3
相互交叉
3)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
如化合物的树状分类: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四类
4)分类法的应用:合理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性质,
找出各类物质间的关系。
2、物质的分类
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金属:Na、Mg、Al
非金属:S、O、N
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
质弱碱:NH3·H2O、Fe(OH)3
碱
一元碱:NaOH、
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盐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2)化学反应分类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置换反应与复分解反应
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以上四种是基本反应类型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
此外还有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离子反应与分子反应
根据反应中能量变化: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重点)
1、分散系的概念
1)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为分散系。
如NaCl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三)胶体(重点)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nm -100nm 之间的分散系,常见的胶体有Fe(OH)3胶体、Al(OH)3胶体、硅酸胶体、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血液、豆浆、墨水、涂料、肥皂水、AgI 胶体。
2、分类:根据分散剂状态的不同分类为
气溶胶:分散剂为气体,如烟、云、雾
液溶胶:分散剂为液体,如AgI 溶胶、Fe(OH)3胶体、Al(OH)3胶体
固溶胶:分散剂为固体,如有色玻璃、烟水晶
3、制备
1)物理方法
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2)化学方法
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
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是一种物理现象,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产生原因: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所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
2)介稳性:同一种胶体粒子带有相同的电荷,胶体粒子相互靠近时产生斥力,使胶体不易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这是胶体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3)电泳:胶体粒子可以选择性在吸附某一种电性的离子而使胶粒带上某种电荷,在通电时向异性电极定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如Fe(OH)3胶粒带正电,通电时向负极移动。
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
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C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4)胶体的聚沉:在适当的条件下相互结合成直径大于100nm的颗粒而沉积下来的过程叫作胶体的聚沉。
方法有
A加电解质(酸、碱及盐):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如豆浆加入CaSO4制豆腐
B加热胶体:胶粒运动加剧,减弱了胶体的稳定因素,导致凝聚。
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C加入带异性电荷的胶体粒子:Fe(OH)3胶体加入硅酸胶体,两种胶体均会发生凝聚。
D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如豆腐。
4、应用
1)盐卤点豆腐:将盐卤(MgCl2﹒2H2 O)或石膏(CaSO4﹒2H2 O)溶液加入豆浆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