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教材把《木兰诗》定位为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学习本单元需要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精读的阅读方法,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能说出并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二、学情分析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质朴自然,学生乐于背诵。加之,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所以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对木兰从军的故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对木兰的英雄形象一定也有自己的认识。然而《木兰诗》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我们教学的任务不单单让学生只简单地明白木兰的英雄形象,而是让学生通过精读课文,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把握木兰更加丰富的人物形象,从而加深理解并能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结合单元目标,本课特点和学情特点,我把借助注释读懂诗歌内容、精读课文把握木兰英雄形象定位为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目标,学有所得
三、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积累背诵全文。
2.抓住语言背后的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内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难点:研读文本,品味语言,体悟语言背后的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
五、教学方法和工具
1.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工具:PPT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魏太武帝年间,游牧民族柔然实力渐渐强胜,对于自己的邻国北魏虎视眈眈。一场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北魏可汗广招将士,父亲年迈,没有兄长的弱女子木兰面对征兵令是如何选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木兰诗》,领略传奇故事中的传奇人物。(二)读好故事
1.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机杼(zhù)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阿姊(zǐ)
霍霍(huò)可汗(kè hán)
军帖(tiě)帖(tiē)花黄
字帖(tiè)
2.预习检测,读顺句子。
3.答疑解惑,理解故事内容。
(三)品味语言,读出人物形象
了解过故事内容,木兰在大家的心中相比已经是一个女英雄形象,但历史上上有那么多女英雄,为何木兰深受人们的喜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细读课文,发现文字背后的木兰。
齐读文章的第一、二部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面对紧急的征兵令,木兰如何选择?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从这个句子里你能读出什么?
预设:
木兰面对紧急的征兵令,说明战况紧急,面对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年迈的实际情况,最终做出代父从军、勇敢出征的选择。
老师总结与追问:一面紧急的征兵令,一面是父亲年迈、没有兄长的实际情况,木兰在这样的矛盾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的选择是替父从军,征战沙场。我们从这一组矛盾与选择中可以读出怎样的木兰?
预设:孝顺、勇敢、机智......
(板书:孝顺、沙场)
3.寻找“矛盾”,探究人物形象。
其实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充满矛盾让木兰做出选择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预设: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预设:
在这一组矛盾中,“不闻”与“但闻”,虽然没有明显的矛盾,但是可以在这一句中读出木兰在奔赴沙场的过程中对爷娘的深深思念,朝朝暮暮不曾减退,但是即使在这种如潮水般的思念中,木兰依旧选择继续前进,奔赴沙场。一面是心中对爷娘的不舍,对家乡的不舍,一面对前途的未知,木兰在这样的“恋家”与“远征”这组矛盾中,木兰毅然选择勇敢奔赴沙场。由此可以看出木兰的坚强、勇敢、果断......的特点。
(板书:恋家、远征)
(2)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预设:
征战多年,木兰浴血奋战,战功赫赫,面对可汗的丰厚赏赐,木兰毅然决然选择尽快还乡,在赏赐与归乡这组矛盾中,木兰选择归乡,一面是战功赫赫的木兰形象,一面又是极为恋家的女子形象,木兰又一次在矛盾与选择中丰富了形象。
(板书:还乡、赏赐)
总结:
在一次次的矛盾中,木兰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每一次的选择中,木兰既表现出女儿家的柔情一面,也表现出英雄的勇敢果断的一面。正是这样丰富的女子形象,才让木兰的形象深入人心。矛盾铸就英雄,选择凸显灵魂。木兰在一次次的选择让人意料不到但又符合情理,这样的女子堪称传奇!
(板书:选择、传奇)
(四)探究启迪:柔情女子与战功赫赫的将军,你更喜欢哪一面?说说自己的体会。(五)剧本创作: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木兰诗》改编为课本剧。
资料拓展:电影《花木兰》观看。
(六)作业布置:
将《木兰诗》改编为课本剧。
(七)教学反思:
这一学期重新执教《木兰诗》一文,我从课前的预习中读到这一句话:“这首民歌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学习时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把握这一人物形象。”面对这样阅读提示,我一开始觉得很困惑,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学生很容易理解感受,但女儿情怀应该让学生通过怎样的方式品悟到,我有点不知从哪里下手。反复读课文之后,我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读到木兰的对家乡与家人的思念与留恋,也读到她奔赴沙场勇毅,我发现这是一组矛盾,也是木兰的选择,而木兰在面对矛盾做出选择的时刻,就是木兰品质显现的时刻。以此为突破口,我在课文中继续寻找,寻找让木兰选择的句子,最终找到三组,也以此为把握木兰形象的关键点,体悟到木兰的女儿情怀与英雄气概。当一位平凡的女子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异乎常人的选择之后,英雄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不必再给学生赘述,也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更会引起学生对木兰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