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杂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锣鼓巷杂忆
作者:韩含
来源:《侨园》2010年第12期
百花深处的老故事
北京的什刹海地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老胡同,这其中有一条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的巷子逐渐被世人所关注,它就是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于1267年与元大都同时建成。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南锣鼓巷是“后市”的组成部分。

元代,以南锣鼓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

明代则属昭回靖恭坊。

清代乾隆年间属镶黄旗,曾叫罗锅巷,乾隆15年(1750年)绘制的《全城全图》改称为南锣鼓巷。

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属内五区。

历经元、明、清、民国,直到今日的新中国,南锣鼓巷见证了800年的王朝更替、岁月沧桑。

800年问,多少帝王将相归于尘土,曾经显赫一时的宅邸有的作为景点供人参观,有的开成了特色十足的小店,有的仍有人居住生活,更多的,消逝在时光的洪流中,只在巷子深处留下几段老故事,让人叹息着回味。

南锣鼓巷的格局也颇有特点,曾被称为“蜈蚣巷”,因东西各有8条胡同整齐排列,如同一条“蜈蚣”。

这些胡同在元朝时没有名称,名称是明朝以后逐渐演变来的。

比如菊儿胡同,明代叫局儿胡同,后来改称橘儿胡同,清代宣统时才称菊儿胡同,后延续至今。

南锣鼓巷是京城最美的记忆之一,她是中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的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

帽儿胡同的前世情
“安得浮生荒谬,如若永生”是南锣鼓巷帽儿胡同里一家店铺的宣传语。

道尽了这条历尽沧桑始终淡然的胡同历史。

帽儿胡同是当今北京城十大胡同之一,排行第四。

住过帽儿胡同的名人很多,9号和11号是可园,是京城最宫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之一。

35号和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

除婉容外,这条胡同还住过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

婉容的宅子现在看来已是平淡了,但依稀可见旧日的辉煌。

其实,这里原也只是普通民宅。

在婉容被册封“皇后”后,其父封为三等承恩公,该宅升格为承恩公府。

作为“后邸”,加以扩建,西路四进院落,东路为三进院落,后院有假山、水池,东有家祠。

西路正房即为婉容所居。

正房五间内的隔扇、落地花罩雕镂精细。

东院花厅装修基本保存原状,明间迎面墙满嵌巨镜一方,传为婉容婚前演礼之处。

婉容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后,她的一生悲凉而传奇。

1906年,婉容在这所宅邸出生,长到16岁,在其父开明的教育下,成长为既有中式的婉约典雅,又有西洋的俏丽聪慧的妙龄女子。

1922年,婉容以家族势力入选皇后,与溥仪完婚,时年17岁。

同年12月1日迎娶婉容的凤舆出宫,前往帽儿胡同,揭开了末代皇帝大婚盛大典礼的序幕。

据资料记载,这一天,从帼儿胡同到皇后宫邸,沿途观者数万,军警林立。

汽车、马车、洋车难以计数。

迎亲队伍有步军统领衙门马队、警察厅马队、保安马队、军乐两班……最后是皇后所乘的22拾金顶轿子及清室随从。

在紫禁城里才当了两年的皇后,美丽的梦就破灭了。

1924年底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皇帝的尊号也成为了历史。

他带着婉容、文绣住进了天津张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溥仪性格上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而他生理上的缺陷最终导致了文绣提出离婚。

可溥仪却把这场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刀妃革命”的所有过失都推到了婉容身上。

溥仪成为满洲政府的傀儡后,更是对婉容置若罔闻。

婉容又受到日本人的严密监视和限制,开始了长达10年的冷宫生活。

这段日子彻底摧毁了她的娇弱和美丽。

1946年,随着日本人的投降,溥仪这个儿皇帝也仓皇出逃了。

在随解放军转移到吉林延吉的监狱后,孤苦伶仃和毒瘾极重的婉容在精神和身体的折磨下终于结束了一生,年仅40岁。

死后葬于何处无资料记载,可以说是最悲凉的一代皇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