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改变人类通讯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锟:改变人类通讯模式
作者:何宗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第11期
10月6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有“光纤之父”之称的前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同另外两位研究半导体的美籍学者共同分享了这一奖项。
在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用一根光纤电缆形象
地解释了高锟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
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从小就是“科学家”
1933年11月4日,高锟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
父亲是国际法庭律师,弟弟高锫。
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锫读四书五经。
10岁时,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
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由学校聘请的留法学者教授,高锟开
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
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
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
他还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
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
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路人。
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
空管的收音机。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
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
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
升至研究经理。
正是在这段时期,高锟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人类通讯模式的彻底改变
从1963年开始,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讯方法。
高锟在一篇《光频率介质纤
维表面波导》论文中首次提出将玻璃纤维和光用于通讯的理论,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
中进行远距离传输。
不过,当时没什么人相信他能做得到。
高锟却坚信自己的理论,他像传道一样到处推销他
的信念,他远赴日本、德国,甚至美国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
对于自己相信的东西,他很固执。
用他的理论为指导,就是用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用铜导线作为长距离的通
讯线路.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革命。
1966年,高锟所做的一项发现导致了纤维光学
的突破。
他仔细地计算出如何通过光学玻璃纤维实现远距离光传输。
应用纯玻璃纤维,光信号
传输可达到100公里。
高锟为了寻找到没有杂质的玻璃,经常去玻璃工厂和实验室去讨论玻璃
的制法。
后来,他克服了外界的不断质疑和种种困难,仅用了四年时间,第一个超纯光纤就被
成功制造出来。
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面世,纤细的光纤取代了体积庞大、造价昂贵的铜缆,此后改变人类社会的互联网的诞生,也是以此为基础而促成的,人类资讯的传输方式再次经历了一场全球革命,高锟“光纤之父”之名由此传遍世界。
因高锟的理论而生的产业庞大得无法估计,从光纤光缆的制造,到光纤网络通信系统;从通信网、电视网到互联网;从打网络游戏到看高清电视,光纤是整个人类信息社会的基础。
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向每一个方向传递,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