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消费 重难点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点问题分析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环节,消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合理安排消费,不仅关系个人、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影响着个人、家庭成员的发展。

同时,消费又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追求,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是人们对生活的合理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之一。

那么,人们在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消费呢?如何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呢?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知道人们的消费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只有了解和认识了影响消费的相关因素,才能理性地对待消费,并使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目标,作出合理的选择。

所以,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是本课的重点。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教材重点讲了两点:一是居民收入,二是物价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影响消费的其他各种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水平和结构、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社会福利制度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不需要一一作出具体解释。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必须讲清楚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们当前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教材指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

”这里说的可支配收入是指消费者当前的可支配收入。

人们当前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呈正相关,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理解这一结论,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强调“其他条件不变”。

由于现实经济生活十分复杂,一种经济现象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揭示特定的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必须进行理论假设,抽去其他因素的影响,才能把握特定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进行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师应该将这种研究方法渗透在教学中。

二是说明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人们的收入并不都是可以直接支配的,而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项目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

以我国城镇职工为例,在取得合法收入之后,除缴纳个人所得税外,还要扣除“三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余下的收入才可用于生活消费,才是可支配收入。

只有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才会影响消费的变化。

第二,居民消费与未来收入水平的关系。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当前的收入水平有关,而且与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关。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强调预期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代表是两个有名的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理论(参见教学资源链接)。

前者认为人们储蓄的动机是为了养老,如果预期未来养老的压力较大,则消费者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储蓄更多的收入留待老年时消费。

后者则认为人们收入的年景有好坏之分,人们储蓄的动机是为了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坏年景(如下岗),如果预期将来的收入前景不好,人们也会减少现在的消费以留待未来消费。

因此,一个收入水平波动幅度大的消费者通常更喜欢储蓄。

第三,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缩小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在于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不同。

所谓消费倾向是指人们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

一般来说,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较低,用于储蓄的比例较高;对于低收入者,收入中用于
消费的比例较高,用于储蓄的比例较低。

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要全面理解上述思想,必须很好地理解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这些内容可参见教学资源链接。


影响消费水平的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物价水平。

这里说的物价水平是指总体物价水平。

讨论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是与讨论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不可分离的,或者说是更深入地讨论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

就对消费的影响而言,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名义收入水平,而是实际收入水平。

教师每个月领的货币工资数额是名义收入,即直接以货币计量的收入,而实际收入则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收入水平,它剔除了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

物价指数是衡量总体物价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

总体物价水平上升是通货膨胀,总体物价水平下降是通货紧缩。

因此,物价指数反映了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物价指数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情况。

例如,我们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5个面包和10瓶饮料。

在2000年,每个面包价格为1元,每瓶饮料价格为2元,这两种物品的总支出是25元(1元×5+2元×10)。

在2001年,每个面包价格为2元,每瓶饮料价格仍为2元,这两种物品的总支出是30元(2元×5+2元×10)。

把2000年作为基年,25元则为物价指数100,2001年的物价指数是120。

从2000年到2001年,物价指数上升了20(120-100),所以,通货膨胀率为20%。

我们这里只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物价指数的计算,在实际计算中,一篮子固定物品中包括的物品与劳务要多得多,计算也要复杂得多,但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物价水平的变化通过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即实际收入)来影响消费。

这是因为,在收入水平给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涨,会引起人们购买力下降,即实际收入下降,因而消费需求会减少;反之,则购买力提高,即实际收入上升,消费需求相应增加。

这一结论告诉我们,稳定物价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稳定物价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2.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所谓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组合和比例关系。

因此,从消费者主体和消费需求实现角度来看,消费结构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角度规定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消费经济学范畴。

消费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消费结构是从整个社会(比如一个国家)考察居民的消费结构。

微观消费结构是从单个家庭、个人着眼考察消费结构。

微观消费结构是基本的,它是宏观消费结构的基础。

(1)从微观层面分析,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是制约家庭或个人消费结构的基本因素。

比较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食品支出比重的差异更加明显。

一般地讲,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其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渐降低。

与现期消费结构高度相关的显然是家庭的现期收入。

除此之外,家庭以前的收入、未来预期收入、与他人相比较的相对收入,都会对其现期消费结构产生影响。

微观层面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除了家庭(或个人)收入水平外,还有家庭(或个人)目标及家庭类型、家庭生命周期所处的阶段与家庭规模、家庭(或个人)的投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贷款一般不归在消费,而属于人力资本投资。

(2)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一国(地区)消费结构的最基本因素。

从根本上说,消费结构是消费水平的反映。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又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所处阶段的反映。

消费水平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水平对食品支出比重的影响。

一般而言,消费水平较低,则食品支出比重较高。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支出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正是基于这种负相关关系,世界银行将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作为衡量各国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准,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系数。

○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

消费水平较低时,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较低。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有所上升,但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再同步变化。

消费水平对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的影响,从国际角度看更为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低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耐用消费品支出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此外,由于耐用消费品的购买与消费者对耐用消费品社会效用的评价有关,有些低收入国家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重也较高。

○消费水平对住房、医疗、交通、通信等支出的影响。

这几项支出比重都有随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的趋势。

例如,住房支出所占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大致在10%以下,中上等收入国家在11%以上,高收入国家接近20%。

医疗支出和交通支出比重在不同收入国家之间的差别也较为明显。

○消费水平对劳务支出的影响。

劳务支出比重与消费水平之间也有类似的关系,低收入国家较低,高收入国家较高。

这与一国服务行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劳动社会化程度有关。

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社会生产发展密切相连。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消费结构会相应发生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逐步增加。

这就是消费结构的变化规律。

考察消费结构的变动,国际上通常引用恩格尔系数加以说明。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研究了当时欧洲大陆居民几十年的消费数据,特别是食品消费与总消费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其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品的费用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上述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定律所揭示的比率关系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用公式表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
这个系数最大者小于100%,也就是说食品不可能取代其他消费项目;最小者大于0,即食品消费不可能为0。

一般来说,这一系数越大,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低;系数越小,表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这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

学习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

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也是教育目标之所在。

由于这
一教学内容涉及对适度消费、艰苦奋斗等问题的理解,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这一内容在教学中又有一定的难度,是本课的难点问题之一。

第二框的内容是讲消费观的问题。

教材侧重从心理角度分析消费行为,有助于学生从自身经验中认可和接受知识。

本框内容提出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

教材提出的四条原则并不仅仅是一般性指导原则,而且包含了在实际生活消费中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

如量入为出、绿色消费等具体内容,直接告诉人们在消费中应具体怎样做。

这些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对这一原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这里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因为目前的消费,特别是信贷消费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有直接关系。

总之,在安排消费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适度消费。

另一方面,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还应该提倡合理的、适度的消费。

这里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不能过分抑制消费。

我们提倡崇俭戒奢,并不是要人们做禁欲主义者。

过分抑制消费,从个人角度看,其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会影响人的发展。

从社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可以拉动经济增长。

如果过分抑制消费,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消费结构,提倡消费要做到合理适度。

从个人消费层面看,所谓适度,就是要求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应与自身的收入(包括对未来收入的合理预期)大致持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谓合理,就是要求消费合乎科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合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消费的选择过程中坚持从个人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

由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受到消费心理的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做理智的消费者。

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注意三点。

一是教材突出强调了在消费过程中注意避免盲目从众。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加以说明,目的在于提倡理智消费、健康消费。

二是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情绪化消费与从众心理不同,它受到消费者情绪的影响,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

所以,人们在消费决策时,要注意保持冷静,避免激烈的情绪对消费选择的影响。

三是避免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这是讲要有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选择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这一内容的教学要注意四点:一是绿色消费的含义;二是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消费;三是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四是绿色消费的具体体现和要求,即“5R”。

“5R”的要求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可以直接付诸实践的,易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原则。

这一内容是理智消费中的难点问题。

之所以说这个内容是难点,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在今天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鼓励消费的背景下,再强调艰苦奋斗好像不合时宜,因此在理解和接受这一原则时会产生不同想法。

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可以从四个角度加以说明:一是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说明我国
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是一种永远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角度,懂得艰苦奋斗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四是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的关系的角度,说明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

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它与贷款消费不矛盾,它实际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

今天我们的生活还不富裕,我们在消费中不能浪费,就是将来生活富裕了,也不能浪费。

因为,对于人类的需求与发展来说,资源总是有限的。

所以,必须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

理智消费四原则从不同方面对人们的消费提供指导,是科学消费观的具体要求。

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并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社会,能促进个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难点问题分析
1.关于贷款消费的正确认识
第一,什么是贷款消费。

一般来说,贷款消费是指消费者向银行或其他金融、非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或医疗、旅游等消费性支出的一种消费形式。

理解贷款消费的特点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握贷款消费以信用为基础,消费者与贷款机构之间形成借贷关系,按照约定按时还本付息。

二是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件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

这是因为,这些消费品的价格高,超出了某些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但这些消费者当前需要这些消费品。

三是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这是贷款消费的一大特点。

第二,贷款消费的作用(影响)。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其一,从消费者个人的角度讲,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其二,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讲。

这里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一是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讲,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之后,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更为凸显出来。

二是从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层面来讲,在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中,贷款消费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贷款消费对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法制观念都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也应该看到,贷款消费毕竟建立在借贷关系基础上、信用基础之上,贷款消费的发展必然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

第三,贷款消费应注意的问题。

从消费者个人角度来考虑,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

在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中,一向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借款消费;提倡通过自己积蓄、攒钱来购买大件商品,形象地说就是“花昨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这种消费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合今天的需要。

因此,人们要在消费观念上有所转变,接受贷款这种新的消费形式,“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要在理智消费的指导下,通过贷款消费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选择贷款消费时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

贷款消费实际上是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今天的消费需求,而按时还贷是贷款消费的基本要求,也是贷款消费能够存在的基础。

因此,在选择贷款消费时,应把贷款的数额控制在自己的还贷能力之内。

这就要求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有合理的预期,避免盲目借贷而导致的还贷困难。

在贷款消费时,要讲信用,按时还贷。

此外,还要认真办好各项手续,以便在借贷双方发生纠纷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矛盾吗?
有人认为教材一边提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边提倡贷款消费,这是自相矛盾的。

其实不然,关键是我们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量入为出。

这里所说的“入”,不仅仅指当前的收入,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只要一个人当前的贷款数量不超过自己将来的偿还能力,我们就说他的消费依然是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精神,其实质是提倡充分提高消费资料的利用效率,不要浪费资源,而不是抑制消费。

贷款消费能使人们手中有限的钱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因此,提倡贷款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

2.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消费是消费者有意识地消费劳务和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

人的消费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文化及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的影响。

教材重点介绍了消费心理对消费的影响。

这一内容的教学有四点应该特别注意。

第一,消费心理的含义。

教材没有具体讲消费心理的概念。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过多对概念进行分析,只做一般介绍即可。

什么是消费心理呢?一般地说,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时要考虑一些问题,如消费什么、消费多少、以什么方式消费、消费后自我感觉如何等。

这些问题总伴随着消费者有目的、有意识的复杂的心理思维活动。

这种贯穿消费活动全过程的思维活动的总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心理。

在介绍什么是消费心理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的消费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要理解人的消费行为就必须了解消费心理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二,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教材重点讲了心理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但并不是忽视或否认客观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消费心理的形成是客观因素(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和主观因素(个人性格、爱好、兴趣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该说,客观因素对消费和消费心理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列举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使学生能够分清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哪些是客观因素、哪些是心理因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至于客观因素对消费的具体影响则可以视课时的多少来安排,可以少讲或不讲,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对消费心理的分析上。

第三,各种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它们的科学评价。

不同的消费心理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常常共同影响人的消费行为。

只不过可能在某种消费行为中某一消费心理的作用更突出、表现得更鲜明罢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准确指出不同消费行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消费心理和不同消费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经济现象进行具体分析。

第四,研究消费心理的意义。

由于消费心理对消费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引导消费时,要注意对消费心理的引导,使人们的消费向合理、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教材中提到了四种消费心理,其中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较难区分,在此作些说明。

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个人因受别人影响而按照别人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现象。

在现实的购买活动中,由于对很多商品的评价很难有客观的标准,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意见和行为的影响。

从众现象及从众心理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选择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

从众行为,在某些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会对消费者行为方式产生广泛的影响,以至于形成某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从宏观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