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步步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潘金莲慷慨赴死,坦然地说:“能够死在心爱之人手里,就死,也心甘 情愿。”潘金莲从情感的“出走”到生命的“捐弃”,最终脱离了现实 的拘囿。她的死不再具有传统意识中冤冤相报、正义得申的属性,简直 成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浪漫殉情。
在不同的戏剧作品中,“出走”有时候是表现为现实的行动,这多 半发生在无爱而封闭的生活情景中;“出走”有时候也是一种灵魂逃离 的象征,即以剧中主人公的死来表示的精神“出走”,这多半发生在有 爱无缘的生活情景中。无论是个人对家庭的叛逆、背离,还是生命对现 实的逃避,都反映着人们反抗传统道德的集体无意识。在具体的戏剧 结构中,迫使剧中人必须出走的原因,总是传统的威权与意识的象征,
如凶恶、专制的父亲(《这是谁的罪?》《打出幽灵塔》),刁钻阴狠的 母亲(《孔雀东南飞》),或貌似新青年、实则骨子里因袭了许多旧意识 的人物(《人间的乐园》中的亚当、《琳丽》中的琴澜)等。当有爱与无 爱的人们都被迫出走的时候,只能证明女性的自由意志已经开始冲破家 庭的藩篱,同时也证明支撑这个社会的传统道德与伦理已经出现了严重 的问题。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第一,西方社 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 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说尽一个诗人 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中国社会表面上 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 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 僚与文字友。
尽管娜拉们出走之后(如果不死),还面临着很多难以解决的现实问 题(鲁迅曾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提出了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的 现代女性观念,可以说深化了对妇女解放问题的现实思考),但是,走出 封闭家庭,参与公众生活,毕竟是现代女性解放征途的起点。在传统社 会里,一个女性的存在价值,是要靠男人和男人把持的价值体系去界定 的,女性的“出走”,正是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背离、对社会主流意识的 蔑视、对男性专制制度的颠覆。
濮舜卿的《人间的乐园》,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等一系列剧作,剧 中主人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映现出“娜拉”的影子,“娜拉”几乎成 为那一代觉醒了的女性的代名词。
欧阳予倩创作于1925年的《泼妇》,显然受到易卜生《玩偶之家》 的影响。剧中,青年学生陈慎之和于素心自由恋爱结婚,陈慎之毕业后 当上了银行经理,养尊处优,家庭生活也开始走向颓唐。他的男权意识 潜滋暗长,竟然把一个妓女收买为妾。于素心面对丈夫的负心,没有逆 来顺受,而是以勇敢者的泼辣行动维护女性尊严,她不仅自己同陈慎之 离婚,还迫使陈慎之废止纳妾。然后,带上儿子和被废的小妾离家出走, 寻找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在五四时期,人们对易卜生思想及其戏剧的理解,更多地着眼于中 国的社会现实,力图取法其上,为我所用,因此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误读”,比如忽视易卜生戏剧的诗意,忽视其对戏剧结构的讲究、对 人物内心的揭示以及形象塑造的功力,只强调表现社会问题,宣扬个性 主义,结果导致戏剧创作越来越单薄、直白、空洞,缺乏美学韵味,五 四时期的部分剧本,确实出现了“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缺陷。
第二,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 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 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 低。夫妇恩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在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加 以中国社会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是一件耻事。
文三: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 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 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 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 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 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
学段三
“单元主题+”阅读与积累
一、单元主题+拓展阅读 二、单元主题+素材积累
学段三
一、单元主题+拓展阅读
文一:
中国的娜拉们
宋宝珍 在五四时期,中国文艺界出现了“易卜生热”,更具体地说是“娜 拉热”。娜拉是易卜生1879年创作的《玩偶之家》中的女主人公,她本 来是一个痴情的活泼的妻子,丈夫病重时,她冒名签字借钱,挽救了丈 夫的生命,并独自偿还债务。但是丈夫知道真相后,不仅不体恤她的苦 衷,反而害怕损害自己的声名,严厉斥骂娜拉。娜拉终于认清了自己在
(节选自《易卜生与百年中国话剧》,有删改)
【赏析】易卜生,一个远在挪威的戏剧家,却在中国的五四时期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从易卜生的作品进入中国以来,我们的社会与文化受其影 响,都产生了变革。在他的娜拉形象,一个女权解放的先驱的引导下, 我们的妇女运动从五四至今依然在进行着,思想及其影响一直在延续。 由此可见,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对中国影响之深刻。其实,《玩偶之家》 并不是易卜生最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风格并不仅仅是写实的。他的早 期戏剧多取材于北欧神话、历史传奇,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中期 戏剧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显示了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特色;而晚期 戏剧则充满了神秘与象征的寓意。但是中国人却偏偏看重他对社会问题 的揭示,并由此掀起了中国社会问题剧创作的第一波浪潮,这只能说明 外来的文化影响最终将取决于接受主体的自身所需。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 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 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体诗, 雪莱和布朗宁诸人的短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 《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梁玄帝的《荡 妇秋思赋》以及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春思》诸作是“怨”的胜 境。总观全体,我们可以说,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 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 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ຫໍສະໝຸດ Baidu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 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 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 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 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 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
第三,东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 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 上”。潦倒无聊,悲观厌世的人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像隋炀帝李后主 几位风流天子都为世所诟病。我们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 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 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 情操。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赏析】朱光潜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不但翻 译、介绍了大量西方美学名著,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 《美学》等等,而且在融合中西美学、探索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过程 中,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美学体系。这篇文章,朱先生对比了中外诗 歌中爱情诗的地位、比重,然后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读 来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 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 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 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 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 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 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 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 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
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 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看过 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 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 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 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 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 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 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这些“出走型”的戏剧主人公,像娜拉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勇于 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哪怕这种自我选择不为传统社会和一般的伦理道 德所容。潘金莲本来是《水浒传》中一个被公认的淫妇形象,但在五四 个性解放的浪潮中,剧作家欧阳予倩却率先为她翻案,于1928年写出了 《潘金莲》,把主人公塑造成身世不幸却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潘金莲 因反抗主子张大户的淫威,被迫嫁给窝囊、委琐、身体畸形的武大郎。 她与这样的丈夫毫无情感可言,而仪表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一出现,就 让她春心大动,爱得痴狂。她对武松说:“我是地狱里头的人,见了你, 好比见了太阳一样。”而武松囿于礼法,不敢接受这样的爱情,潘金莲 在无奈中,错爱了与武松有几分相像的西门庆。当武松前来杀她的时候,
家中的卑微处境,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丈夫的玩偶,她大声宣称:“现在 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 人。”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家门。
为了身体力行易卜生主义,胡适曾模仿《玩偶之家》创作了一个 “游戏的喜剧”《终身大事》,于1919年3月发表于《新青年》6卷3号 上。剧中的田小姐因不满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干涉,留下“孩儿的终身大 事,孩儿应当自己决断”的纸条,毅然离家出走。可以说,胡适创造了 中国话剧第一个“娜拉式”的女性。随后,张扬个性、反抗包办婚姻、 走出黑暗家庭的女性便不断出现在戏剧中。欧阳予倩的《泼妇》《潘金 莲》,白薇的《琳丽》《打出幽灵塔》,石评梅的《这是谁的罪?》,
文二:
中西诗在人伦上的比较
朱光潜 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 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 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 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从前注 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 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 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近来人却又另
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 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 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 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 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 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 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 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 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 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 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 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 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