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一轮复习课件 练习 单元检测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6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考点一
栏栏
目目
考点二
导导
航航
考点三
3
4 热点聚焦 5 读图攻略系列之五 6 课时跟踪检测训练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考纲考向]
[核心素养]
★最新考纲 大气受热
过程 ★考向预测
以等温(压) 线图、气象要素 统计图为载体, 结合具体实例 考查大气受热 过程、热力环流 原理的实用和 风的方向及大 小判断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 B 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
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加之积雪覆盖薄膜,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
除①。故选 B。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2.该地寒冷期 (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选 C 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该题的统计数据是“平均气温”,因此不能确定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高于-16 ℃。 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5.实验Ⅱ过程中,丙、丁两容器内的空气在气压(P)指标上发生的变化最可能为
() A.与初始状态一致
B.P 丙=P 丁
C.P 丙>P 丁
D.P 丙<P 丁
解析:选 C 由于装有沙子的容器内的气温升高快,而装有水的容器升温慢,根
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装有沙子的容器气压低于装有水的容器,故选 C。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3)将两个密闭容器在同一时间并列放置在太阳下。(4)前半小时内,持续观察并 描述温度计读数的变化情况;1 小时内,每隔 10 分钟进行观察并记录温度计度数。(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与所学的相关结论进行对照。结合以上描述和下面的图片信 息,思考并分析 1~2 题。
较沙子少,其辐射强度较弱,所以在短时间内,丙容器内升温慢于丁,故选 D。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4.丙、丁两容器内的干空气,从初始状态下的 10 ℃到实验Ⅱ过程中两温度计均 出现了显著的读数增大情况(干沙子上部温度计的读数更高)。在此过程中,下面关于 热量传递过程的推断合理的是( )
A.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B.温度计通过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升温 C.主要因水和干沙子对上部空气加热的结果 D.水和干沙子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了大气 解析:选 C 温度计上显示的读数为大气的温度,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 也就是沙子和水的热量传递给空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量是很少的,故选 C。
大气的削 地势高 → 空气稀薄 → 弱作用弱 → 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气候较为干旱 → 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 太阳能丰富 ←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预测点 1 大气的受热状况
(2018 届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9 月份,在一个晴朗的周六下午 2 时,在 学校的地理专用教室,济南某普通高中的小李和小王两位同学结合所学的大气知识设 计了下面两个实验来探讨热量在大气和不同下垫面之间的传递过程及其差异。实验过 程Ⅰ可简要描述如下:(1)取甲、乙两个同样的空密闭容器,且两者内部均为 10 ℃的 干空气。(2)接下来,在甲、乙两容器内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和干沙子;并将完全相同 的两个温度计(已清零)分别固定在水和干沙子内的相同深度上。
返回导航
1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知识记牢‖——识记基础忆教材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___太__阳__辐__射______。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__地__面__辐__射____。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3.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丙、丁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 A.同步升温
B.无明显变化
C.丙升温快于丁
D.丙升温慢于丁
解析:选 D 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温度计上的度数反
映的为容器内的大气温度,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升温速度慢,所以水向外辐射的能量
1.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 热过程原理,热力环流和 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解释 相关地理现象。 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 域图,认识图示区域的地 理现象和地理特征。 3.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 情况,观察海陆风、山谷 风、热岛效应、温室生产 等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并分析解释其成因。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思维导图]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预测点 2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2018 届江西南昌大学附属中学质量检测)西宁市四面环山,分布在湟水河及其支 流形成的河谷中。下图为西宁市污染物季节平均浓度与逆温频率变化图。据此完成 6~ 7 题。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 __地__面___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 ___长__波__辐__射____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 __反__射__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___大__气__逆__辐__射__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 ___热__状__况_____、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1.下面关于前半小时内,甲、乙两容器内温度计读数变化情况的描述合理的是
() A.同步升温
B.无明显变化
C.甲升温快于乙
D.甲升温慢于乙
解析:选 D 由材料可知,甲水,所以升温速度快,故选 D。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特别提醒|
(4)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一般地, 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5)白天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一般侧重考虑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要点记清‖——排疑解惑提素能 一、大气受热状况原理的应用 1.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4.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析:选 C 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 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 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 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A、B、D 项错误,C 项正确。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2015 年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 气象兴趣小组在 10 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 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读图,完成 3~4 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3.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解析:选 A 根据图示,由逆温层上界和强逆温层上界的高度不同可以看出,逆 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故 A 对;逆温强度在日出前后达到最大,而不是午 夜,B 错;逆温现象 15 点左右出现,10 点左右消失,C 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 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 错。故选 A。
2.在数据分析的时候,两位同学发现甲容器内温度计的读数均低于乙容器,原
因可能是( )
①水与干沙子的热力性质差异 ②水与干沙子的热量传递方式相同,但同体积水
的热容量更大 ③水与干沙子的透明度差异大 ④水体存在蒸发散热的现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 D 甲容器内为一定体积的水,乙容器内为一定体积的沙子,水与干沙
运动状态。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特别提醒| (1)大气逆辐射在白天和夜晚都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还要强烈,最强时为大气 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14 时)左右。 (2)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 12 点时,太阳 辐射最强;地方时 13 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 14 点时,大气温 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3)“高处不胜寒”的原因: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为地面辐射,海拔越 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 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子的热力性质差异,沙子升温速度快;水与干沙子的热量传递方式不同;水与干沙子
的透明度差异大;水体存在蒸发散热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温度,故选 D。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上面的实验结束后,两位同学通过改变实验设计进行了第二个实验。实验过程Ⅱ的 简要描述:除了“将温度计放置在水和干沙子上方的相同高度处”之外,其他实验 步骤均与实验过程Ⅰ一致。实验的模拟图如下。请结合文字材料和图片信息思考并 分析 3~5 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 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
污染 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 垫面性质几个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 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 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 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二、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垂直分布 1.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 100 m 气温降 低 0.6 ℃,即气温垂直递减率为 0.6 ℃/100 m。 2.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 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温室气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气温升高,
体排放 → 地面辐射 → 增强,保温 → 全球气候
增多 增多
作用增强 变暖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 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对航空造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
成影响 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返回导航
‖备考练通‖——研透真题练预测
(2017 年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 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如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 2 月)丰、 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 1~2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