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主义基本原理 专题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 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 段是感性知识,第二个阶段是 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 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 ——毛泽东
“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 能思维。唯有二者联系,始能 发生知识。 ” ——康德
割裂两者的关系导致的错误
“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 作用,轻视科学理论。
认识与被认识
审美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认识关系
主体
实践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客体
基本的 首要的
价值关系
有用性 效益性
(3)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及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实践目的和实践 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 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 运行。
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 反复试验,长期观察,终于在实
践中研究出世界领先地位的杂交
水稻,并在国内和20多个国家推 广,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
明奖”和八个国际大奖,被子誉
为“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 ,只有在 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 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 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的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认识。 首先,真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人们认识活 动的结果。 其次,真理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可以指导、引导 实践,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认识。 再次,真理是一种正确的认识,是指这种认识 与客观事物的状态、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
胜谬误的认识运动过程中,运行于由相对趋近
于绝对的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中。承认客观真 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所谓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 无条件性、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认识对象相符合 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界限,都不能被 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 展着的客观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贝克莱 “存在就 唯心主义: 是被感知 ”
经验论
唯物主义: 洛克 “白板说 ”,
认识来源于经验
割裂两者的关系导致的错误
“唯理论”轻视实践,轻视感性经验, 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的作用。
笛卡尔的 “天赋 唯心主义: 观念 ”
唯理论
唯物主义: 斯宾诺莎:认识是
“理性直观获得 的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中国药神:李时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 新的认识课题,不断提
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
与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 段,不断地推动人们去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通过实践,使得客体的 属性及其本质得以充分暴 露。 通过实践,才能使主体 直接与客体相接触,实现 认识的发生与升华。 从本质是说,实践是认 识的惟一来源。
(2)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所谓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有条件性、有限性。 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 对其一个部分或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 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认识还有待于扩展。 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 是对该事物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 确反映,认识还有待于深化。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 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 科学巨著。在二十多年里,他不但阅 读了八百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万字 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 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 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一 万一千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 通过自己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 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 被后人尊称为“药神”
认识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它 直接涉及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承认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同时又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科学地揭示 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 的认识路线(两大阵营之间的界限):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 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非理性因素在第一次飞跃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 用的结果。 所谓非理性因素它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 从内容上说,主要有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 欲望、动机、信念、习惯等意识形式。广义的 讲,非理性因素还包括非逻辑思维,比如知觉、 灵感、顿悟等思维形式。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具有激 活、驱动或控制作用
毛泽东把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概括为:“从实 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
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它
阐明了人类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由 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的 认识受 到主客 观条件 的制约
实践的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 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 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 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 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 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实践 关系和认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还渗透着它 们之间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1.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
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前者到
后者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对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列宁概括地指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 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 辩证的过程。” 毛泽东把这一过程进一步概括为:在实践的 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为理性认识,又 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发展为新的实践活动这样两 次飞跃。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 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认识材料的基础 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 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F=GM1M2
2 /R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 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 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 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 指导。
1.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 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 的飞跃,更重要的还 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 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 个飞跃。
(1)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 —— 毛泽东
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 (布丁之证明在于吃) —— 西方谚语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重点难点]
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受到主体素质和条件 的制约 受到客体的发展及其 内部矛盾暴露过程的 制约 ---科学技术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的认 识运动 是充满 矛盾的 无限发 展过程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 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是无穷的 客观过程的发展是 充满矛盾和斗争的 发展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相一致 。 所谓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 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人类与世界之间不断产生的 客观矛盾,不断促使人类自身 形成探索、解决问题的动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 把科学推向前进。” —— 恩格斯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政府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先验论:人的认识 和认识能力是先于 感觉经验、先于实 践的东西,是先天 就有的。它坚持从 “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认识路线。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同一阵营内部的界限)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1)实践的构成要素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 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 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 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
实践的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 等特征。其本质特征在于社会性。主体的存在形 式包括个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
实践的客体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 体的特点是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客体有 三种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1.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事物。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经得起 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 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它存在于主体对客体无 限接近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在真理不断战
专题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 学 提 示
[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二、真理与价值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
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
客观性、绝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 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
主义认识路线。
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
主义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反映论:①承认不依赖于意识而 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 容的唯一来源。②承认认识是对 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 观世界的主观映像。③承认思维 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