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教学中的“求同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阅读教学中的“求同存异”
〔关键词〕阅读教学;比较法;“求同存异”;着力点;深化点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很好地整合教学内容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概念,提高分析鉴赏能力,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从而达到把线性知识转化为综合性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单元教学过程中,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本文试以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部分单元为例,对在单元教学中运用“求同存异”的比较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和处理做一探讨。
一、求同是着力点
课文的单元组合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来设计的,而被组织在同一单元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或相同之处进行求同比较教学,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可以将其中最典型的一篇课文作为范文讲读,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其他课文探求其中的共同点。
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学习《说虎》一文,分析归纳出聪明者克敌制胜的共同点,即“用智”和“用物”。
然后在教学同一单元《童区寄传》《李寄》《狼》《智惩恶少》四篇课文时,便可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主人公是如何“用智”、“用物”克敌制胜的?通过分析各篇课文中人物“用智”、“用
物”的句子,学生们就能轻松地概括出这些聪明的主人公分别用以下“智”和“物”战胜了各自的敌人:区寄借助了敌人的刀、火和敌手的弱点;李寄“怀剑将犬”,甚至还用了米糍、蜜糖等食物;屠户借助了草堆,用了刀等。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绝大部分单元在选材上都表现出了“同”的一面,这样的例子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天地之大德曰生”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面临的困境逆境”,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静之水”等中均有体现。
教学中,教师只要以这些“同”作为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利用文本间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进度,既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迁移阅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又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存异是深化点
把作品的共性罗列出来,并未涉及作品的深层内涵,远没有达到阅读和教学要求。
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一步加以引导,运用“同中求异”的比较教学方法,从分析共性产生的原因入手,找到其相似中存在的细微差别,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达到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辨识能力的目的。
还是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为例,在求“同”的基础上,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主人公在用“智”上有何不同?学生通过交流,结合文本的语句会很轻松地总结出:区寄是仓促遭遇中被动应战,他充分利用了对手的轻敌和自私贪婪这
些弱点消灭了敌人;李寄是长期准备,主动应战,充分利用了妖邪因骄纵狂妄而变得愚蠢这一弱点消灭了它;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又让我们认识到狼虽然狡诈阴险,但贪婪自负是其致命的弱点,从而导致了它们“顷刻两毙”的下场等。
这种“同”中所表现出的“异”,在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绝大部分单元中都有很好的反映。
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的故事》中母猫冒着生命危险喂奶时体现出的伟大母爱,《最后一片叶子》中画家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所创造的伟大杰作,《天鹅的故事》和《“小地主”》中白天鹅的悲壮和灰喜鹊的诙谐交织成生命的华彩等,无一不是对“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多样性的思考。
上述这些单元选材中所表现出的“同”中之“异”,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发现个性,在整体分析之后深入局部分析,使语文教学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总之,作为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基本方法——“求同存异”的比较法,是根植于人类的认知活动之中的,运用这一理论指导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知道世界是多样性与一致性的对立统一,使他们的语文阅读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比较探究中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