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是几乎没有相关专利技术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产业化储备不足的问题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粘合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国家尚没有出台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高不稳定性的特点许多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有限如江苏省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仅为3还不到发达国家的相关新兴产业企业融资困难由于商业银行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对新兴产业及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得企业在向银行融资方面也存在许多障碍这必然导致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必将产生严重影响产业化能力有待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创新商业发展模式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还不尽合理优势资源还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新兴产业发展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商业盈利模式还比较陈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发展中要防止出现前端研发和生产热情都很高后端推广应用却严重不足的局面防止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最终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取向加强规划引导因地制宜科学选择重点产业和优先领域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抓紧出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其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以此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此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江苏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浙江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及核电关联产业等上海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广东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电动汽车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北京新能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纯电动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全国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比较58可以考虑组建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组成的产业联盟促进官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 56 -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中 外 企 业
业创新,产业劳动生产率高。 5. 风险性。 由于新兴产业具有开创性特征,使其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只能靠企业摸索前进; 又由于新兴产业的边缘特征, 使决定项目成败的因素大大增加;支撑新兴产业发展 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常常会由于新 内容与旧体制、旧规范的摩擦而受阻,这些都将使得 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培育的政策取向。
பைடு நூலகம்
关 键 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选择原则 培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10)10-005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被赋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等使命而备受追 捧,在我国已经是遍地开花,许多省市已经出台了详 细的发展规划。 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 业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各个地方规划之间重复现 象严重。 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点,准 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原则,明确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1. 地方政府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在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之前,许多省市的地方性 规划早已纷纷出台, 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 (见表 1)。 总体来看,这些已经出台的规划与国家的大战略 相符, 但也有许多地区产业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目 前全国至少已有 17 个省市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 支柱型产业, 很多县级城市也提出打造物联网产业, 20 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有的省市则提出 了打造上千亿、上万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计划,该领域 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甚至有的地方将传 统产业改头换面包装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这将对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挤出效应。
表 1 全国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比较
地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 江苏
感网 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产 浙江 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及核电关联产业等 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 上海 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 太 阳 能 光 伏 、电 子 信 息 、 半 导 体 照 明 (LED)、 电 动 汽 车 、 广东 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 新能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纯电动汽车、新材 北京 料、航空航天
三、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 济体都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复苏的突破 口。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新 能源和环保产业、生物和医疗产业、信息和互联网产 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产业看作是新兴产业,其中 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美国正在推 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日本则把 发展重点放在商业航天、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 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医疗与护理等新兴行业,还 制定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 25”。 英国启动了 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 望以“低碳经济模式”推动经济尽快复苏。 德国政府 批准了总额共计 5 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 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 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 17 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的 增长动力。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
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短板”较多。 如我国平板显 示技术领域就存在三个“短板”:一是没有掌握新代线 的集成技术;二是关键的设备和装备、部件和材料仍 然靠进口,比如关键装备曝光机、蚀刻设备、成膜设备 主要靠进口,彩色滤光片等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和 韩国等;三是几乎没有相关专利技术。 技术创新的支 撑体系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 储备、产业化储备不足的问题,经济、科技“两张皮”的 粘合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产业是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结合,是新兴科技和新 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强调其导向性功能, 如邓江年 (2010)、冯长根(2010)。
综合上述及其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向晓 梅,2006;张和平,2010),本文认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 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关系到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科技含量高、产业关 联广、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优的潜在朝阳产业,是 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既代表着科技创 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至少应该具有 如下几个特征:
1. 战略性。 即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 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有利于促 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并能够有效解决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必 要的技术基础,在一些重要的竞争性领域能够保持产 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2. 关联性。 主要表现是产业链条长,对上、下游 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 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 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现代经济探讨 2010 年第 10 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 ※
刘洪昌 武 博
内容提要: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经济二次探底危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
重大战略举措。 该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入手,在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国外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体制机制存在约束。 体制和新兴产业在发展 过程中不匹配,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 还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 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完善的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 养与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还没有建 立起比较完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
4.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 育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国家尚没有出 台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 业具有高风险性和高不稳定性的特点,许多企业投入 的研发经费有限。 如江苏省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 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仅为 3%,还不到发达国家的 1 / 5。 相关新兴产业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商业银行风 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对新兴产业及企业又缺乏足够 的了解, 使得企业在向银行融资方面也存在许多障 碍,这必然导致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制约了企业 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必将产 生严重影响。
5. 产业化能力有待提高。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创新商业发展模式。 但目前我国 许多地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 还不尽合理, 优势资源还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 新兴产业发展缺乏行业技 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商业盈利模 式还比较陈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主要 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 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发展中要防止出现前端研发和生 产热情都很高、后端推广应用却严重不足的局面,防止 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最终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
动生产率和较高的附加值, 促进产业内部升级的产 业。
5. 产业集聚原则。 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是新兴产 业形成的标志之一。 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 产业基础,并具有快速成长的能力,且能尽快形成新 的产业链和新的产业群, 从而有助于促进地方产业 聚集发展。
6. 低碳化、生态化原则。 以“三低”(低能耗、低污 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 征的低碳经济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低碳化甚至 零碳化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能够使用比传统产业更清洁、更 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所使 用的工艺方法能够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 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保护。
3. 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是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基本力量,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仅要 考虑其发展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其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和需求状况。 只要市场存在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该 产业就不会停止自我发展; 市场需求是新兴产业生 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4. 技术创新原则。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拥有 行业关键核心技术, 且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因此要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较高,或者具 有巨大的吸纳技术进步的潜力,而且能创造较高的劳
6. 导向性。 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一定 的信号作用,它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未来经济发 展重心的风向标,是引导人才集聚、资金投放、技术研 发和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
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非 常关键,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 发展》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 了将会贻误时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体现上 述六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3. 成长性。 即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产业成长性较 强,增长速度高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一般呈现出非 线性发展的态势。
4. 创新性。 新兴产业是新技术产业化正在迅速 发展的部门,R&D 投入大,能迅速引入产业创新和企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 《江苏沿海 经 济 带 新 兴 产 业 选 择 与 培 育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09SJD790020)和 “211 工程”河海大学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长三角区域国际技术贸易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的中间研究成果。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包括新兴产 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它的认识还处于一个 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中。 迈克尔·波特(1996)将 新兴产业界定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它的 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相对成本结 构的改变,或是因为社会与经济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 产 品 或 是 服 务 具 备 有 开 创 新 事 业 的 机 会 。赵 刚 (2010 ) 则认为所谓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新能源、生物、医 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 列新兴的产业部门, 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于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理解,有些学者突出其“战略性”,强调其在 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 如朱瑞博 (2010)、张和平(2010)。 也有些学者强调战略性新兴
- 57 -
现代经济探讨 2010 年第 10 期
建设等。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战 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培育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前瞻性原则。 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将是以绿 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 产业要紧跟新科技革命的轨迹,要着力选择和培育那 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 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 攻关突破。
2. 现实性原则。 由于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新兴 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身现有的经济基 础和产业结构状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着力选 择那些本地区最具比较优势且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 优先发展,而对于那些基础条件比较差、技术难度比 较高,且在短时期内又很难取得突破的产业要暂缓选 择,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 了新兴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引领产业发展、促进经 济腾飞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作用。 从各国促进新兴产 业发展的举措来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政府扶 持的力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空前;各国将新能源作 为发展的重点,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重视科技的引 领作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加快“三网融合” 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速现代化基础设施
- 56 -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中 外 企 业
业创新,产业劳动生产率高。 5. 风险性。 由于新兴产业具有开创性特征,使其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只能靠企业摸索前进; 又由于新兴产业的边缘特征, 使决定项目成败的因素大大增加;支撑新兴产业发展 的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新兴产业的发展常常会由于新 内容与旧体制、旧规范的摩擦而受阻,这些都将使得 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培育的政策取向。
பைடு நூலகம்
关 键 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选择原则 培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10)10-005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被赋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等使命而备受追 捧,在我国已经是遍地开花,许多省市已经出台了详 细的发展规划。 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 业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各个地方规划之间重复现 象严重。 深刻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点,准 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原则,明确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1. 地方政府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在国家战略性 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之前,许多省市的地方性 规划早已纷纷出台, 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 (见表 1)。 总体来看,这些已经出台的规划与国家的大战略 相符, 但也有许多地区产业规划同质化现象严重,目 前全国至少已有 17 个省市将光伏产业作为本地区的 支柱型产业, 很多县级城市也提出打造物联网产业, 20 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有的省市则提出 了打造上千亿、上万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计划,该领域 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甚至有的地方将传 统产业改头换面包装进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 这将对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挤出效应。
表 1 全国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比较
地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新传 江苏
感网 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产 浙江 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及核电关联产业等 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 上海 造、新能源汽车、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生物医药 太 阳 能 光 伏 、电 子 信 息 、 半 导 体 照 明 (LED)、 电 动 汽 车 、 广东 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 新能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纯电动汽车、新材 北京 料、航空航天
三、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 济体都选择了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复苏的突破 口。 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新 能源和环保产业、生物和医疗产业、信息和互联网产 业、空间产业、海洋产业等产业看作是新兴产业,其中 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是发展的重中之重,美国正在推 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 日本则把 发展重点放在商业航天、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 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医疗与护理等新兴行业,还 制定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 25”。 英国启动了 批量生产电动车、混合燃料车的“绿色振兴计划”,希 望以“低碳经济模式”推动经济尽快复苏。 德国政府 批准了总额共计 5 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 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 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 17 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的 增长动力。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我国
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短板”较多。 如我国平板显 示技术领域就存在三个“短板”:一是没有掌握新代线 的集成技术;二是关键的设备和装备、部件和材料仍 然靠进口,比如关键装备曝光机、蚀刻设备、成膜设备 主要靠进口,彩色滤光片等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和 韩国等;三是几乎没有相关专利技术。 技术创新的支 撑体系还很不完善,还存在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 储备、产业化储备不足的问题,经济、科技“两张皮”的 粘合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产业是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的结合,是新兴科技和新 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强调其导向性功能, 如邓江年 (2010)、冯长根(2010)。
综合上述及其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向晓 梅,2006;张和平,2010),本文认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 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关系到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科技含量高、产业关 联广、市场空间大、节能减排优的潜在朝阳产业,是 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 既代表着科技创 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至少应该具有 如下几个特征:
1. 战略性。 即在经济、 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 位,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力,有利于促 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并能够有效解决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约束,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提供必 要的技术基础,在一些重要的竞争性领域能够保持产 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2. 关联性。 主要表现是产业链条长,对上、下游 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 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能够 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现代经济探讨 2010 年第 10 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及培育政策取向 ※
刘洪昌 武 博
内容提要: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经济二次探底危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
重大战略举措。 该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入手,在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国外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以及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2. 体制机制存在约束。 体制和新兴产业在发展 过程中不匹配,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的情况 还普遍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合力的形成 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完善的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财政、税收、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 养与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制度性缺陷,还没有建 立起比较完备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
4.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 育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国家尚没有出 台比较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 业具有高风险性和高不稳定性的特点,许多企业投入 的研发经费有限。 如江苏省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 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仅为 3%,还不到发达国家的 1 / 5。 相关新兴产业企业融资困难。 由于商业银行风 险投资体系尚不完善,对新兴产业及企业又缺乏足够 的了解, 使得企业在向银行融资方面也存在许多障 碍,这必然导致企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制约了企业 的进一步发展,对高技术成果的孵化和产业化必将产 生严重影响。
5. 产业化能力有待提高。 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创新商业发展模式。 但目前我国 许多地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 还不尽合理, 优势资源还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 新兴产业发展缺乏行业技 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商业盈利模 式还比较陈旧。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兴”主要 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 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发展中要防止出现前端研发和生 产热情都很高、后端推广应用却严重不足的局面,防止 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最终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
动生产率和较高的附加值, 促进产业内部升级的产 业。
5. 产业集聚原则。 产业链或者产业群是新兴产 业形成的标志之一。 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 产业基础,并具有快速成长的能力,且能尽快形成新 的产业链和新的产业群, 从而有助于促进地方产业 聚集发展。
6. 低碳化、生态化原则。 以“三低”(低能耗、低污 染、低排放)和“三高”(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 征的低碳经济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低碳化甚至 零碳化已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 所选择的新兴产业要能够使用比传统产业更清洁、更 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所使 用的工艺方法能够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 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保护。
3. 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是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基本力量,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仅要 考虑其发展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其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和需求状况。 只要市场存在现实的或潜在的需求,该 产业就不会停止自我发展; 市场需求是新兴产业生 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
4. 技术创新原则。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拥有 行业关键核心技术, 且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 因此要选择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较高,或者具 有巨大的吸纳技术进步的潜力,而且能创造较高的劳
6. 导向性。 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具有一定 的信号作用,它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是未来经济发 展重心的风向标,是引导人才集聚、资金投放、技术研 发和产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
科学选择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非 常关键,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 发展》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 了将会贻误时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应体现上 述六大特征,并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3. 成长性。 即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产业成长性较 强,增长速度高于全部行业平均水平,一般呈现出非 线性发展的态势。
4. 创新性。 新兴产业是新技术产业化正在迅速 发展的部门,R&D 投入大,能迅速引入产业创新和企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 《江苏沿海 经 济 带 新 兴 产 业 选 择 与 培 育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09SJD790020)和 “211 工程”河海大学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长三角区域国际技术贸易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的中间研究成果。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包括新兴产 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它的认识还处于一个 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当中。 迈克尔·波特(1996)将 新兴产业界定为新建立的或是重新塑型的产业,它的 出现原因包括科技创新、新的顾客需求、相对成本结 构的改变,或是因为社会与经济上的改变使得某项新 产 品 或 是 服 务 具 备 有 开 创 新 事 业 的 机 会 。赵 刚 (2010 ) 则认为所谓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新能源、生物、医 疗、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系 列新兴的产业部门, 它们代表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于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理解,有些学者突出其“战略性”,强调其在 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性, 如朱瑞博 (2010)、张和平(2010)。 也有些学者强调战略性新兴
- 57 -
现代经济探讨 2010 年第 10 期
建设等。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战 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培育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前瞻性原则。 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将是以绿 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选择和培育战略性新兴 产业要紧跟新科技革命的轨迹,要着力选择和培育那 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 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 攻关突破。
2. 现实性原则。 由于我国地区间差异较大,新兴 产业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身现有的经济基 础和产业结构状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着力选 择那些本地区最具比较优势且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 优先发展,而对于那些基础条件比较差、技术难度比 较高,且在短时期内又很难取得突破的产业要暂缓选 择,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各国都已充分认识到 了新兴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引领产业发展、促进经 济腾飞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作用。 从各国促进新兴产 业发展的举措来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政府扶 持的力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空前;各国将新能源作 为发展的重点,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重视科技的引 领作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加快“三网融合” 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提速现代化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