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拉弧圈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拉弧圈球
怎样拉弧圈球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要求远动员“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拉弧圈球就是特技之一。

1、正确握拍。

拉球时大拇指压拍,食指稍微放松以便击球时根据球的旋转调整拍形,球拍后中指一定要顶拍(江加良将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弯曲并拢于中指,并称此握法手指较为敏感),无名指也可辅助用力(李富荣是将无名指轻抵底板、郗恩庭则将无名指落在底板)。

注意:握拍不能握得太死(虎口卡得太深),握得太死就影响手腕的灵活性;也不能太松(虎口上移到拍柄的末尾),太松将影响拍型的稳定。

2、正确站位。

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战位姿势是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一般情况下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两脚之间,稍向前倾以利于起动。

收腹、含胸,膝关节略有弯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较高的重心。

3、重心转换。

当来球接近球网时,伴随着手臂的移动,开始进行重心移动。

在重心移动时,腰部略有转动,但不要转动过大,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在右脚上就可以了。

在重心移到右脚后,右肩略有下沉。

支撑腿略弯曲,但不能弯曲过大,以免造成重心过低发不上力。

在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


心在脚上的位置是全脚掌略靠前外侧,这样可充分发挥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4、正确引拍。

在重心移动的同时,球拍经腹前向右斜后下方移动。

在这一动作中,任何多余动作都是没有用的。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最经济的路线把球拍放在合适的位置。

并且要自然。

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体右侧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后方一点。

肩部要保持适当的紧张。

不能把肩部完全打开,这样会影响拉球时的动量转递。

手臂放松,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条绝对线上,也就是说手臂不能完全伸直,这样容易造成僵硬。

但肘关节的夹角一般应在170°间,即引拍的幅度要大,才能尽可能地增大挥拍的动作和半径。

在引拍过程中,对于学习拉弧圈球的人来说,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向后拉肘,或向上抬肘,这样极大的影响拉球发力。

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必须坚决改掉。

①在整个引拍过程中,肘关节几乎始终与手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在前后方向上超过手的位置,那说明引拍就有问题了,其运动顺序是,前臂带动肘关节移动,不能是肘关节拉着前臂做前后运动。

②上臂在引拍过程中,与身体的距离要自然打开,不要夹臂,大约有一拳的距离即可。

腋下夹一乒乓球即是克服此毛病。

5、正确发力。

总体上说,拉球的发力是一个动量传递的过程。

其传递的基本原则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身体的下方向上方传递,由身体的近端向远端传递。

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以右脚的外前侧向前上方蹬地开始,重心逐渐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髋关节、腰、肩、肘、手腕、手指(并有瞬间力透指尖之感),最后作用于球拍击球的一瞬间(让挥拍力量和速度达到最大,并于触球“瞬间”爆发,是拉弧圈的核心,万变不离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要适当前顶,腰部和腹部收紧,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

前臂和手腕在击球的一瞬间要有内收动作,手指在击球一瞬间抓紧球板。

直板拉球时,要在抓紧球板的同时,注意中指顶板的动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6、板形与击球部位。

现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讲究“打摩”结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过于前倾,这样容易造成摩擦过多,球的前进力不够。

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阶段,板面保持与地面垂直即可。

在击球的一瞬间,伴随着手腕内收,板面略有前倾,给球一定的摩擦。

摩擦与撞击同时进行。

在拉加转弧圈时,摩擦多一些;拉前冲弧圈,只要能保证有适当的弧线,使球过网上台,要增加撞击的比重,使球产生足够的向前冲力。

在击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转的上旋球,接触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为了增加拉球的准确性,接触点可稍向左侧面一点,但千万不要侧面过多,形成拉侧旋球的情况。

7、击球点与击球时间。

击球点,一般在身体右侧面,约一臂的间距,当来球方向与迎拍方向成90°时,击球的中
上部比较合适。

这一点击球,更容易发挥手臂挥动的加速度,因为此时力臂最长,容易发力。

侧身拉时,首先要迅速移动步伐,取好侧身位置,还要在侧身击球过程中不断用跳步移动来调整击球位置。

拉前冲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球的下降前期,因为高点期很难把握,时间太短,并且借力也有一定的问题。

拉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期。

这时有较长的时间摩擦,制造弧线。

再说说用力方向。

总体上讲,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发力。

但只记住右后下向前上发力是不够全面的。

从生物力学拍摄的连续图片的运作轨迹投影来看,拉球的手臂运动轨迹是向内倾斜的半弧线。

实际上是由右后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过程。

这一点从实践中优秀运动员肘部运动轨迹就可看出,它是一个由内向外再向内的小半圆形。

所以在学习拉球时,切记肘部不要前后移动,影响日后提高阶段的拉球质量。

8、随势挥拍与还原。

球离开拍后,手臂还要继续挥
动一段距离,我们把这一段叫做随势挥拍。

其作用是缓解手臂发力运动的惯性作用,对增加球的力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否则动作将不够连贯和自然,影响协调性。

有关还原的位置,要根据下一板球的击球情况来选择。

如果采取单面连续拉,那么还原时的重心就要偏向右侧,以节省下一板进攻的时间;如果准备采用两面进攻,重心则宜偏向
中间,可随时向两边移动。

球拍置于开始时的位置——腹前。

怎样拉正手侧旋弧圈球?侧旋弧圈球的飞行弧线比前
冲弧圈球高,但比加转弧圈球低,在空中向对手的右侧偏斜。

由于球落台后急剧向右侧下滑落,因此侧旋弧圈球可以加大对手跑动的范围和回球的难度。

此外,比赛中当本方位置不佳,不太适合发力拉、冲时,常用侧旋弧圈球作为过渡,因此它还有变化比赛节奏的作用。

正手拉侧旋弧圈球的技术要领是:
①站位与拉加转和前冲弧圈球时相似。

引拍位置略低于前冲弧圈球,手腕放松。

②挥拍路线由后下方先向右侧前方,再向左前上方用力摩擦球。

③触球部位由右侧中部或中部偏下的位置向左侧上方
摩擦。

身体随势向左扭转,以加大侧旋的力量。

④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一板击球。

正手拉侧旋弧圈球时易犯的错误主要有:
①挥拍路线不对,没有向右侧的“兜”球动作,只是单纯向侧拉,因此球出手后侧旋不强。

②手腕不够放松,因此击球时,难以发挥手腕的鞭打作
对以上错误的解决办法主要是明确侧旋弧圈球的挥拍
路线和手腕动作在击球时的重要意义,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徒手挥拍练习或多球练习即可。

怎样拉正手加转弧圈球?
加转弧圈球的飞行弧线较高,速度较慢,但上旋性很强。

由于强烈的上旋有助于制造更好的弧线,因此拉加转弧圈球不易失误,稳定性较高。

正手加转弧圈球是对付强烈下旋来球的有力武器。

此外,比赛中当自己位置不好或对方来球难度较大不利于抢攻时,也常常使用加转弧圈球作为过渡。

虽然加转弧圈球的运行速度较慢,但是球在落台后会急速下滑,如果对手不适应此技术的特点或没有控制好的拍面角度,常常会回出高球甚至直接出界。

正手拉加转弧圈球的技术要领是:
⑴站位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两膝微屈。

引拍时,身体稍向右扭转,手臂自然下垂,手腕做内收动作,将球拍引至身体右下方。

⑵右脚掌内侧蹬地,伸膝,腰、髋向左上方转动,带动手臂从下向前向上迎球挥动。

⑶击球瞬间,快速收缩前臂。

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是在下降前期,拍面稍前倾,摩擦球的中部或中部偏上的位置。

发力方向以向上为主,略带向前。

⑷发力的关键是球拍触球前动作要逐渐加快,到触球时达到最高速度。

⑸击球后迅速还原放松,准备下一板击球。

初学者在学习正手拉加转弧圈球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易犯错误:
⑴经常拉漏。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向上发力过多,只追求尽可能“薄”的摩擦球而忽视了向前的撞击动作,导致拉漏。

纠正办法是思想上要认识到“打摩结合”,以“摩”为主,才能做到既拉出强烈的上旋球,又不会拉漏球。

二是由于动作不熟悉,稳定性不够,导致找不准击球点。

解决方法是明确正确的击球点在身体的右侧前方,每次练习时加以注意即可。

⑵拉球时只用手臂发力,忽略腰、腿、髋等大关节或大肌肉群的配合,导致拉球很费力,但效果并不好。

解决办法是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拉弧圈球时大关节或大肌肉群的
用力十分重要,之后对着镜子多做一些徒手的挥拍动作基本上就可以了。

正手弧圈的高级应用日前从《乒乓论坛》上浏览阅读了一篇文章《正手弧圈的初级应用》作者CMJ000,感受颇深。

因而在业余时间胡乱涂鸦写下《高级应用》,期待能抛砖引玉,与网友共享乒乓的乐趣。

我打球的历史前后有十二、三年,中间碰上娶妻、生女等,约四年挂拍。

近三年才较频繁运动,一周均四至五次,每次均1.5小时。

有关乒乓球的网络基本都浏览过。

没有专门向教练学球。

弧圈球从初识到熟练掌握花了均七、八年,特别是近段时间从各网络学习讨教以后更是突飞猛进。

所以,要衷心感激各位网友的无私云作。

1.练好弧圈球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特别是没有经过专人或高手指导的。

所以业余球迷不要急于求成。

掌握好弧圈球并能
在比赛实战中敢于应用发挥,才是我们练球的目的。

训练过程中臂酸腰酸加上腿酸是必经的过程(有点跑题了)。

2.平常比赛,特别是正规比赛中,我们大都会觉得要打折扣。

正手弧圈是大多数人的得分手段,比赛中得不到势、得不到分,就和你的基础训练有关系。

别泄气,日常练球时多体会各种各样的来球,短、半高球、半出台球及长球,练熟了,心里就有底。

因为交手的双方水平都要降低一些,这时就要比基本功了。

3.要经常和一些怪板的选手多打多练。

比赛当中有一部分人是靠怪板打掉对手而上来的。

与生胶为主的对手多靠加转弧圈来吊,出现机会再冲、扣死他;打长胶时,多靠正手和杀和前冲弧圈压剃;如果是无效不灵,那么就加支再练练,锻炼身体,提高杀伤力。

我们这里有一支自来水公司队伍,团体比赛靠二个怪板加一个横板,基本上包拿冠军。

4.现在打弧圈球的人多了,大家适应能力就强了。

正手弧圈大多人能来几下,这时候你的反拉弧圈球的动底就摆出来,反拉弧圈球主要是靠摩擦球的中上部,而不是正常的触球部位。

(这已是相当于专业级水平了)同时,你的正手连续拉的水平能力也要跟上。

如反拉弧圈球无法完成,没关系,你的正手位的快带,减力挡;反位的减力挡和侧挤就要顶得住对方的一、二板进攻,让对方失误,不敢再拉。

这时候轮到你来发挥弧圈的威力了。

守得住才能打得开。

胜利就向你招
手了。

5.弧圈球是靠打摩结合而来的。

这就要你还要有良好体力再加上你的绝对力量;家里或训练场地备一付训练器械,如哑铃、扛铃等。

加强手腕、前臂力量的锻炼。

一段时间后,有没有啥新体会?
6.前冲加转弧圈球满天飞的时候,很多人特别是球瘟不怎么怕。

你突然有一些新变化,如假弧圈,结合在战术中,对方就得提神对付你了;再加上弧圈球节奏的变化,对方就得小心再加小心和你对打了。

平常打球我有一板靠手腕和前臂发力的近台小拉弧圈,弧线高而短,常能出其不意使对手防不胜防而得分。

如果你还有线路的变化、落点的配合,嘿嘿,轮到对方和你拼了。

7.网站上读及拉球的手法,动作的文章很多,我这里不多说。

但我发现有一个问题没有谈及,那就是腿部力量的问题,这也是我的个人体会。

改大球以后,腿部力量显得更重要。

传说打法由于站位及动作等关系,不太重视。

如果是直拍单面拉就显得非常得要了。

当然对横拍和直横结合的同样重要,可以想像,打了几局以后,你就气喘如牛,那么动作手法又怎能移位呢?比赛时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你还能打出几成的水平呢?腿部力量又和步法是相生相存的,看看马琳和韩国的金、柳二位就心里有数了;王皓的身体如果能再强壮一些,他的球就又有新的看点了,就能在横打的配合下发挥出
潮水般的正手进攻威力。

我本身也是直板单面拉,碰上水平差不多的对手最多也就能连续打一小时左右的球,然后在旁边频频擦汗当看客了。

所以我认为正手弧圈要想打出高级球,打出杀伤力,不能脱离于我们双腿力量大小而来纸上谈兵。

我们不可能象专业选手那样来保证一天三练,但我们如果想把球技再提高一点、一层,有很多基本功要不断锤炼,反复敲打。

8.拉弧圈球时最后出球的瞬间还有个手型微调的问题。

手型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对手的预判取得不错的效果。

手型固定时多打到对方的中路中间;手型向左有个撤的收拍时多打到对方的正手位,特别是正手位抢冲时更明显直接攻对方右侧成为正手拉斜线。

这些微调主要是靠你的手感特别是手指的调整。

比赛当中和一个从末交过手的人对阵,每个人的球不同,有的人球偏转,有的人球的偏快不转,这就要求你有良好的手感和应变能力;如果你的临场应变能力不错,恭喜你,你就成为一个业余中的高手了。

罗罗嗦嗦谈了上面几点,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那我的这篇网文就没有白发了。

如果没有什么感觉,把你的好东西写出来,我们大家一块分享。

业余选手正手弧圈球发力解析如果想练习协调发力的话,首先要做的是身体重心协调移动,才能作到协调发力,那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正手走动中弧圈球的静止动作:
一般的弧圈球准备姿势:双脚的连线(即正手弧圈球准备时的身体角度)与端线成45度角
(引拍后的角度要更大,出球时的动作会更小,这个角度只是利于移动中连续拉弧圈球,也可以随个人特点而定),左脚方向基本也与端线成45度,身体和手臂自然放松,重心在两腿中间,上体的投影与两脚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身体投影为A点、右脚为B点、左脚为C点,角度一般为120度),脚踝、膝盖、腰部、背部、肩部、颈部都不能有僵硬的感觉。

一般发力动作:
引拍:随着重心移向右脚(A点移到B点,右脚的脚外侧着力,左脚的脚掌内侧着地,重心移到右脚的程度是左脚抬起而不让自己摔倒),同时手臂引拍(范围在右膝到髋关节之间,随个人身高而定),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背肩,不能递肩,手臂不要太直(保证肘部的放松和前臂能做到鞭打的感觉);并在引拍的同时收腹(尤其是右腹部,对以后的展腹发力有重要作用)。

迎球:迎球最重要的思想是:心动才能行动。

(如果这个球已经撞到拍子上了才想着用弧圈球,我想那就免了吧,不如换个方法回球)
当意识上已经作到迎球时,重心开始从右脚移向击球点(身体迎球),具体的动作是右脚的着力点由脚外侧漫漫地
转移到前脚掌内侧,这时左脚也由原来的前脚掌内侧虚踏在地上在同一时间范围内逐渐的变为整个前脚掌着地,但仍不吃力。

双脚在这时均以前脚掌为轴,开始逐渐转动脚踝、膝关节、髋关节、展腹、“送肩”--由为重要--带动手臂,肘部吃力--保证对球的发力鞭打,前臂和手腕要有迎球的意识并由上臂的带动相对于上臂略向前转动,目的是保证充分的摩擦球。

击球:当重心转移至来球到右腹前时(这个虚感的击球点对于击球来说非常重要),加速各个关节的转动,同时保证右大腿支撑身体重心的发力(制造弧线和速度的重要力量),左脚也逐渐由前脚掌着地变为全脚掌着地,此时左脚也由原来的45度转移到脚尖正对球台。

身体继续转移,肩部凝力,前臂也由重心的带动和迎球的意识与上臂的角度变小了,当身体因腰部的转移转平行于球台时,此时球在身体的正右侧--这就是最大力的发力点,也是身体和手臂、手腕应该发最大力的时候,双腿的发力已经趋近结束,但仍然绷紧。

出球:继续发力收前臂,发力转手腕,展腹,蹬地,向前发力,身体保持前倾,收腹,绷住腰,送球,球出手后身体放松,准备下一板。

正手拉球的发力动作站位
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战位姿势是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一般情况下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两脚之间,稍向
前倾以利于起动。

收腹、含胸,膝关节略有弯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较高的重心。

重心移动
当来球接近球网时,伴随着手臂的移动,开始进行重心移动。

在重心移动时,腰部略有转动,但不要转动过大,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在右脚上就可以了。

在重心移到右脚后,右肩略有下沉。

支撑腿略弯曲,但不能弯曲过大,以免造成重心过低发不上力。

在这一环节上,业余选手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大的转动髋部,使身体重心在垂直轴上运动过多,造成拉球时的力量分散,不能有效的发挥向前的力量。

比较好的做法是,重心在垂直轴上略有移动的同时,在矢状轴上要有一定的运动,使得重心有足够向后运动的距离,这有利于在发力时向前移动。

如果重心移动有投铁饼的感觉那就错了。

在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

重心在脚上的位置是全脚掌略靠前外侧,这样可充分发挥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引拍
在重心移动的同时,球拍经腹前向右斜后下方移动。

在这一动作中,任何多于动作都是没有用的。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最经济的路线把球拍放在合适的位置。

并且要自然。

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体右侧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后方一点。

肩部要保持适当的紧张。

不能把肩部完全打开,
这样会影响拉球时的动量转递。

手臂放松,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说手臂不能完全伸直,这样容易造成僵硬。

这时肘关节的夹角一般在150°~170°之间即可。

在引拍过程中,对于学习拉弧圈球的人来说,令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向后拉肘,或向上抬肘,这样极大的影响拉球发力。

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必须坚决改掉。

在整个引拍过程中,肘关节几乎始终与手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在前后方向上超过手的位置,那说明引拍就有问题了,其前后顺序是,前臂带动肘关节移动,不能是肘关节拉着前臂做前后运动。

上臂在引拍过程中,与身体的距离要自然打开,不要夹臂,大约有一拳的距离即可。

发力
总体上说,拉球的发力是一个动量传递的过程。

其传递的基本原则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身体的下方向上方传递,由身体的近端向远端传递。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右脚的外前侧向前上方蹬地开始,重心逐渐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髋关节、腰、肩、肘、手腕、手指,最后作用于球拍击球的一瞬间。

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要适当前顶,腰部和腹部收紧,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

前臂和手腕在击球的一瞬间要有内收动作,手指在击球一瞬间抓紧球板。

直板拉球时,要在抓紧球板的同时,注意中指顶板的动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板形与击球部位
现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讲究“打摩”结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
过于前倾,这样容易造成摩擦过多,球的前进力不够。

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阶段。

板面保持与地面垂直即可。

在击球的一瞬间,伴随着手腕内收,板面略有前倾,给球一定的摩擦。

摩擦与撞击同时进行。

在拉加转弧圈时,摩擦多一些;拉前冲弧圈,只要能保证有适当的弧线,使球过网上台,要增加撞击的比重,使球产生足够的向前冲力;当在第一点拉时,可增加摩擦的比重;反拉时摩擦要多一些,自己发力拉时,撞击要多一些。

在击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转的上旋球,接触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为了增加拉球的准确性,接触点可稍向左侧面一点,但千万不要侧面过多,形成拉侧旋球的情况。

击球点与击球时间
过去我们常强调拉球的击球点在腹前,现在看来,在实践中还有些出入,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

现在的击球点,一般在身体侧面就比较合适,但不要超过身体后方的最远点,稍前一点。

从目前情况看,在这一点击球,可能更容易发挥手臂挥动的加速度,因为此时力臂最长,容易发力。

拉前冲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初期,因为高点期很难把握,时间太短,并且借力也有一定的问题。

拉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期。

这时有较长的时间摩擦,制造弧线。

再说说用力方向。

总体上讲,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发力。

但只记住右后下向前上发力是不够全面的。

从生物力学拍摄的连续图片的运作轨迹投影来看,拉球的手臂运动轨迹是向内倾斜的半弧线。

实际上是由右后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过程。

这一点从实践中优秀运动员肘部运动轨迹就可看出,它是一个由内向外再向内的小半圆形。

所以在学习拉球时,切记肘部不要前后移动,影响日后提高阶段的拉球质量。

随势挥拍与还原
球离开拍后,手臂还要继续挥动一段距离,我们把这一段叫做随势挥拍。

其作用是缓解手臂发力运动的惯性作用,对增加球的力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否则动作将不够连贯和自然,影响协调性。

有关还原的位置,要根据下一板球的击球情况来选择。

如果采取单面连续拉,那么还原时的重心就要偏向右侧,以节省下一板进攻的时间;如果准备采用两面进攻,重心则宜偏向中间,可随时向两边移动。

球拍置于开始时的位置——腹前。

弧圈球与反胶球拍(一)六十年代初期,日本运动员发明了弧圈球。

之所以称作弧圈球,是因为当时的运动员使用反胶球拍,在来球的下降期拉出有明显弧线的强烈上旋球而得名。

五十年代以前,世界乒乓球运动曾经是欧洲削球的一统天下,即使1952年在孟买举行的第19届世乒赛上,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