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掇刀白石坡初级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3 红军不怕远征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一、设计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突出“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从历史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有效地实施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不断优化教学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与结果;理解长征精神。
能力目标: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情感,学习人民军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多(领导人多,参与长征的军队多),时间长,经历艰辛复杂,在一节课内学生很难理清其线索,这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加入吸引学生的电影片段,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了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学生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真正理解长征精神。
六、教学准备
本课课件主要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和Flash等软件制作。四渡赤水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我党的历史,89年的风雨兼程,89年的灿烂辉煌,印证了这样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回到70多年前,感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体验红军战士的铮铮铁骨,接受血与火的洗礼。重温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战略转移的伟大历史篇章-------长征。
读毛泽东对红军评价的那段话,一代伟人毛泽东为什么要对长征做出这样的评价呢?今天的这节课将为我们揭开这个谜底,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第一段,想一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二)、进入新课:
1、长征开始
生:看书回答(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介绍五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情况
师讲简表内容: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干净、利落地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反革命“围剿”。周恩来和朱德抵制了王明等人的错误指令,采用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战略战术,于1933年春,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1933年,蒋介石集中100万军队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其中50万用于中央苏区。
师:讲解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奋战一年,没能打退敌人的进攻,于是党中央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2.长征的经过;
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解:
师: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为什么不去湘西而是改道去贵州?
生:敌人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贵州敌人力量薄弱。
师: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然后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出示音像资料,结束后,师问:“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的意义?”
[学生概括]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责指挥;
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进行的第一次战役是什么?(四渡赤水河)
有哪些同学可以将四渡赤水河的情况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学生介绍)
(点图,老师讲解)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师:急行军来到金沙江的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7天7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把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的蒋介石军队甩掉了。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找学生介绍书本上关于当时泸定桥的情况(观看影视片段)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师:为了早日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们只好选择一条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地图,找一找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渡过了哪些大江大河?走过了哪些省份。(地图显示)(学生在地图上找,然后回答)
生答: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
走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个省。
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那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回答]回答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缺衣少食等。
回答二:还有悲观的、失望的情绪等。
回答三:还有红军内部的分歧和争议等。
……
“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你认为是什么精神支撑着红军走完长征的?”
生:(长征精神)
师:长征精神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讨论回答)
3、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和陕北的工农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的红四方面军和从湘西出发的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回顾一下长征过程中的要点,(出示要点图,引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