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441499_融媒语境下广播节目如何“听”见受众 余 飞 金若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传媒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众传播逐渐转向分众传播,而分众化的受众自然成为媒体竞争的重点。

那么,作为广播节目的采制人员,面对分众化的听众,如何更精准、更有效地进行传播,深刻研究听众心理,熟悉他们的喜好,摸清他们的脾气,掌握他们的习惯,分析他们的特点,就尤为重要。

一、正视听众心理变化
全媒体时代,对广大受众而言,广播节目已经从“我要听”转变到了“要我听”。

因此,广播人必须正视受众这种心理变化。

不过,广播人也不必气馁。

我们要看到,首先,有车一族越来越多,根据公安部今年1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武汉等8座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车载收听人群在迅速壮大。

其次,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众多“云FM”平台的繁荣,移动收听方式的普及,令“收听广播”这一行为不再局限于单一场景。

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融媒传播,并非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掘墓人,相反它为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拓展平台,甚至在某些方面让广播有效地规避了自己的短板。

比如说,广播节目的视频化表达,广播节目的碎片化传播等等。

二、把握听众心理需要
上文提到了听众的第一个心理特点,即有众多选择的时候,为何要选你?接下来,便来分析听众收听心理的第二个特点——
—于“我”有用。

通常大家容易有这样一个心理:这件事与我无关,对我没什么用处,我为什么要关注?结合实际工作体会,笔者想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听众这种“有用心理”。

(一)对生活有用
通常理解所谓有用,就是受众通过收听广播节目,能给其生活带来现实便利或有效指导。

在广播节目范畴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路况播报,如今在很多城市,堵车在所难免,如果驾车时能提前预判路况,这种便利性不言而喻,因此这也成为交通频率吸粉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对于非交通频率来说怎么办?笔者认为,那就需要紧紧抓住听众对热点事件的知晓欲,因为这种知晓欲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空间,就是能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以及一些事务的决断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比如现代生活中,人们因兴趣、职业、年龄等因素,自然生成出各种圈层,但不管你身处哪一圈层,都免不了互通信息,并从中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因此,对各广播频率来说,只要把握住听众这一心理,广播就有生存的空间。

当然这种有用还体现在金融、医疗、教育等多方面,广播人可以根据节目的特点发挥指导性和服务性。

(二)提供情绪价值
当然,要想持续吸引听众,广播节目仅停留在播报热点信息和生活资讯还远远不够,因为这类内容并非广播所独有,所有媒体都能提供,甚至,在当前全媒体的传播语境下,各类新媒体平台能够更快、更灵活地提供即时资讯,广播等传统媒体在速度层面并不具备优势。

所以我们要拼的是深度,提供能够触碰和打动听众情感的内容。

以湖北之声王牌新闻栏目《焦点时刻》为例,节目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在拼深度、讲情怀方面持续“精耕细作”。

比如每年都要做的中秋选题,一般,媒体的常规做法是介绍城市各景点推出了哪些应景项目,市民可前往游玩,或营造人们欢乐过节的团圆祥和氛围。

2022年中秋节,《焦点时刻》选择以情怀为切入点,在节目中设置了三个话题板块,每一个都主打大众情怀,力求能为听众提供情绪价值。

首先,围绕众所周知的民间说法“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提出“看到月亮你想起了谁”的互动话题,通过这一情感触发率极高的“提问”,吸引听众参与其中;其次,是唤醒童年记忆,让大家回忆学生时代学习的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再来,号召听众一起探讨分享——
—“关于月亮的别称,大家知道多少”“小时候,听父辈及长辈说过哪些有关月亮的传说”。

这些话题角度,首先从讨论门槛上来说,大多不高,属于人人都有话可说的程度;其次,中秋节于大多数国人而言,是象征团圆、情感阈值极高的一大传统节日,在这一天设置更多与情
融媒语境下广播节目如何“听”见受众
◎余飞金若晗
【摘要】各种新兴媒体技术的诞生和应用,改变传播生态的同时,也令受众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在接收信息过程中,
开始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

广播作为线性传播的媒体,在当前传播方式与呈现手法均不占优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好听众的
心理变化状况,做好融媒时代的“传声筒”,是需要深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广播节目融媒语境受众心理
17
新闻前哨·2023年5月下
怀有关的话题,容易引起听众共鸣,从而为其带去亲切、舒适的收听感受,以此提高节目的受众黏性。

(三)对解决具体问题有用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难题,谁能帮忙解决,大家必然感受深刻。

对于媒体来说,这种感恩的心理将很大程度提升受众的黏性。

而这种以节目形式,集中、快速给出解决方案的做法,正是广播媒体独有的一大优势。

2022年底,迎来一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由于很多人此前都未感染过新冠病毒,对病毒具有极大的恐惧心理,在出现症状后往往不知所措,急需权威医学专家予以科学指导。

面对这一情况,湖北之声《焦点时刻》果断中断正常节目形态,迅速联系武汉多家三甲医院相关科室的权威专家,参与节目直播,接听市民电话,回答大家关切的问题。

除此之外,为了让更多人得到专业的医疗指导,节目组还将相关内容整理后上传网络,通过栏目的新媒体账号,进行二次传播,以惠及更多市民。

这种解决具体问题的做法,有利于广播媒体在当前媒介竞争环境下获得受众的选择。

三、满足听众心理细节
(一)适当适度使用“网感”表达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下降,舆论影响力受限,广播是以语言交流为主要手段的开放式媒体,而语言往往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决定了我们在采制稿件时必须要把这一点充分考虑进去——
—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交流语言,更能迅速拉近和听众的距离,从而减少因传播手段单一而产生的传播效果不足。

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广播节目语态,在新媒体夹击中赢得听众的关注,从语言表达环节开始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是作为传统媒体代表之一的广播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两年,从央视《新闻联播》的衍生节目《主播说联播》开始,主流媒体已经在积极改变过去的表达习惯,能够常常听到一些过去无法想像的用词,如“硬核”“满嘴跑火车”“no z uo no di e”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表达的出现,网友们也屡屡将《主播说联播》节目送上热搜。

这也给广播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从满足听众心理角度出发,语言表达是极为细节的部分,通过表达语态的革新,适度及适当使用更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网络表达,有利于从细节层面满足听众,从而吸引其为节目“驻足”。

(二)少用绝对化排他性的话术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通常对于绝对化的事情有着天然的逆反心理。

举个比较常见的例子,个别编辑为了强调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者为了吸引更多关注,往往会在新闻事实前加上“最大”“最多”“最强”“唯一”等强调特殊性和独特性的修饰词,但除非这样的描述来自非常权威的渠道,以及的确符合新闻事实,否则即便是采访对象的原话,也应该在节目后期编制的过程中进行适当软化处理,替换成“留有余地”的表达。

还有一种让听众容易产生逆反的情况就是“排他性”,这种现象在广播节目的片花、版头中比较常见。

比如:“获知最新鲜资讯,只在某某广播”“听遍各家声音,还是某某节目最动听”“要想获取精彩,就来某某频率”等等。

可能在撰写这些片花、版头时,编辑也并非想“打压”其他同行,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容易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三)给听众留出话语权的空间
眼下,对于热点新闻事件,广播节目一般会抢第二或者第三落点,即轻事实、重分析、精点评的播报。

这样的组合,在保留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进一步挖掘新闻的内在价值,再借助精准评论,给出媒体态度,有效引导舆论。

三者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播报事实、提供分析、给予点评这三个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平衡”,尤其是媒体点评,要注意保留听众的话语权空间。

网络时代,受众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对于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但凡网络上出现一个热点,从留言的数量与参与程度上,就能判断出事件的真实热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个新闻传播链条已经发生巨变,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受众和媒体一样,都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参与者,甚至某些时候还会成为主导者。

而能够及时发声,则是受众传播话语权的一种彰显,因此如果广播节目适当给听众留出空间,给予听众发表观点的余地,有助于大大增加听众对节目的亲近感。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精准切中受众心理,以便针对性编辑制作节目,是广播媒体在当下媒体竞争突围战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我们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研究受众心理变化,始终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采编工作,代入听众视角,才能更进一步走入听众的内心,让广播媒体发挥出其优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马婷:《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传媒论坛》2020年第5期
[2]张鸶鸶、张皓月:《基于传播心理学的科普信息视觉设计》,《设计》2020年第15期
[3]李欣锐:《传播心理学视域下主流媒体的创新传播策略——
—以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为例》,《传媒论坛》2020年第20期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
责任编辑:陈卉
18
新闻前哨·2023年5月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