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1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2.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6.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
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③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④,未解庄生⑤天籁⑥,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张偓佺:张怀民字偓佺,谪居黄州,坦然自适,在其宅西南江边筑亭,作为陶冶性情之所。

苏轼贬黄州后,与张怀民心境相同,为张怀民的亭台取名“快哉亭”,并以此词相赠。

②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年间修建。

③醉翁:指欧阳修。

④兰台公子:指战国时代楚国兰台令宋玉。

宋玉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时,曾将风分为“雄风”与“雌风”以讽谏楚王。

⑤庄生:指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

⑥天籁:《庄子·齐物论》中曾有“天籁”“地籁”“人籁”的议论。

天籁,指自然界的声响。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知君为我新作”两句,是说知道你为接待我而修建了这座亭台,亭台窗户涂抹了青色和红色的油漆。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B.“长记平山堂上”三句,描写曾在扬州平山堂观赏过的江南山色,旨在表现作者对江南生活的深深怀恋。

C.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不在“快哉亭”本身,其着眼点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D.这首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时,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

(2)写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并简要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8.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③,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

②茗:茶。

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

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9.拓展阅读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陇,同
“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

荷,背负,肩担。

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⑤惜:盼望。

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

晏,晚。

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

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颈联是被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请自选角度,分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古诗阅读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选自《诗经·魏风》)【注释】①硕:大。

黍:黏米。

②三岁:多年。

贯:供养。

女,同“汝”,你。

③逝:誓。

适彼:到那个。

爰:哪里。

④德:感德。

(1)《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毛诗序》里说本诗“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2)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上下章基本相同,重复中又有变化。

请结合本诗内容具体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南宋)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黏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②元:即“原”。

(1)“鸦青幕挂一团冰”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________的特点。

(2)此诗后两句富有情趣,请简要赏析。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9.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20.古诗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重章叠句。

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2.(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

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解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

《山雨》作者写途中遇雨,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

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

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

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

据此分析可知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

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

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3.(1)“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这两句诗意境高远,格调豪放,一扫离别诗的低沉情调,改变了送别诗悲伤、悲凉的传统格调。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真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意思是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之情,同时,这句话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表现友谊不受时
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

这两句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以积极昂扬的情感宽慰和劝勉离别赴任的友人,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故答案为:⑴“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⑵这两句诗意境高远,格调豪放,一扫离别诗的低沉情调,改变了送别诗悲伤、悲凉的传统格调。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真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意思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4.(1)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读诗歌写景的理解。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等角度理解。

这首诗的景物“蒹葭”“白露”“霜”,构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每一节以景物开头,目的是用这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情感;“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蒹葭”“白露”“霜”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烘托萧瑟冷漠气氛,衬托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重章叠唱的抒情艺术可以从借助音乐效果、强化主题、结构和意义递进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时间的层层推进,也表现主人公焦急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

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

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⑵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画面的理解能力。

首先要对诗句内容有清楚的了解,在翻译诗句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描绘诗句的内容。

注意描写不等于翻译诗句。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

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5.(1)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2)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解析】【分析】(1)本诗前两句描绘的是山间静夜图;后两句描绘的是清晨雨后图。

前者描绘了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情形,后者描绘了溪流湍急的情形。

(2)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正面描写;而本诗没有。

这是两首诗歌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

作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和所描绘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⑵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点。

6.B
解析:(1)B
(2)示例:①“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作者用“长记”唤起他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目睹的景致。

这种以忆景写眼前景色的写法,使人耳目一新。

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者从老渔翁与风浪的搏斗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领略“千里快哉风”的舒适惬意。

【解析】【分析】(1)B. “长记平山堂上”三句,并非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江南生活的留恋,而是以“平山堂”来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看到的景致,将两者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开放类试题,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

可从本诗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诗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

比如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

“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