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反思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评价反思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唐明再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一课,在中学化学计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决定着学生后续化学计算的学习,是后续化学计算学习的基础。
要人这个教学设计,经过查找多种方法再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通过总结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效果好好。现详细评价反思如下:
一、关于教材的处理
1.关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中学化学计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一节是在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的基础上,将这些物理量引入到“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系统中,其对于巩固和强化“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物理量的理解和应用、简化化学计算题求解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为以后顺利解决化学计算问题摆平了通路。
2.关于本节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理论体系中继“应用物理量定义的计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溶
液的稀释和混合问题的计算”之后的第四类计算——“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化学计算技能训练课,其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它应是一堂知识综合应用、思维方式培养、解题技巧训练
的融合课,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解题的基本要领——有理有据、推理严密、简洁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懂得解题的重心与关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从中形成解题技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确立为:⑴使学生强化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的理解;
⑵学会如何综合、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
⑶培养学生审题(即分析推理)能力;⑷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教学重点是:综合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和分析审题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是:简化计算的解题技巧。
3.关于教材内容的设计
由于本节课把“综合、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列为教学目标,而课本中设置的例题有些简单且提供的解法思路有些呆板,故本节课的教学中,重新组织设计了几例典型题目,且在这些题目中增设了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条件因素,以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相匹配。
二、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工作手段,是影响教学效率的最重要、最直接因素。它主要受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等因素的制约。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看属于综合性课,既要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方式方法,掌握计算题求解的基本技能,又要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简化求解的解题技巧。从教学内容来看,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系。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讲,他们已具有“物质的量”等相关物理量的知识基础和“质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技能,“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显然是这些知识技能的自然迁移和综合应用。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讨论法、练习法。
三、关于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大体上按照以下程序运行:⑴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⑵展示题目,讨论分析(初涉解题);⑶点拨诱导,形成技巧;⑷练习运用,内化增能;⑸归纳强化,领悟要点。
1.导入课题,明确目标
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受动机驱动的。在教学中,只有当教学预期达到的目标触及到了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求、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时,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接受状
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这种由学习动机带来的求知驱动力,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因此,教学开始便向学生阐明本节课教学将要解决的主题:通过典型题目的分析例解和一题多解,要求掌握综合、灵活运用不同物理量进行列式求解的思维方式和实现简化计算的解题技巧。以使学生明确目标,产生求知动机。
2.展示题目,讨论分析
进入教学主题后,按计划逐步展示所拟定的题目,并要求学生明确:解题的重心是正确理解题意(审题),关键是准确建立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独立分析、相互讨论并初步进行求解的前提下,提问若干学生说明自己的解法思路,从学生中归纳出有哪些不同的解法,不同学生提供各自解法思路的过程,也是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引导的过程。这种思维交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易于接受。
3.点拨诱导,形成技巧
教师的点拨诱导在教学进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进行题目的独立分析求解中或交流解法思路的基础上,教师或者适时作些必要的提示或者提供些更为简洁的解法思路,不仅能起到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进程的作用,且对于发掘学生的潜在思维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灵活的解题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这一环节的教
学,以突出和强化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突破解题难点。具体做法详见本课《教案》,在此不作详解。
4.练习运用,内化增能
学习知识和掌握计算技能技巧是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转化过程,学生学得了知识,掌握了一些解题的基本方法,并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技巧,在学习知识和掌握解题方法的前提下,必须经过练习才能逐步转化成能力。因为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础,也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练习,可促使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形成技能、增长能力。故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各典型题目的分析例解均设置了相应的课堂或课外练习题,以提供学生进行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时空条件。
5.总结强化,领悟要点
学习知识需要不断总结,去粗取精,归纳整理,才能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对每个典型题目进行分析例解后,针对其不同的解法进行一些对比,从中总结、寻求简洁解法的基本思维方式,以领悟其中的解法奥秘。
四、关于教学中的德育
理科教学中的德育一般地说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
阐述科技知识,把知识技能教学建筑在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基础上,不明确地揭示科技知识的内在辩证关系,迁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性方式则是明确指出教学内容中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科学方法,直接激励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学生有意识地处于思想品德教育状态。理科教学中的德育应是一种渗透性的(而非覆盖式的),无论是“隐性”或“显性”,思想品德教育应当也必须结合教材特点,做到有机融合而不能是贴上一枚“政治标签”。由于本节课是化学计算训练课,其中的德育明显地表现为“隐性”渗透,通过解题分析和技巧训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这便是本节课的德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