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评价的“3+N”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评语是教师对学生习作的一种综合性评价,我立足小学习作教学实际,根据习作训练目标,从习作评价的“内容”与“形式”上对传统评价方式进行梳理和重构,增强习作评价功能,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每次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时,我都会重点查看作文本的批改情况,留心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有的教师批改详实,评语写得洋洋洒洒,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教师寥寥几笔,通篇干净整洁。通过对比,我发现:同一位教师面对不同内容的习作,评价语言大部分大同小异;不同的语文教师之间,评价语言也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试问:大同小异、相似之处的习作评价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我就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习作评价从两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评价内容有“三不”

(一)字迹不清晰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为了提高作文的批改效率,语文教师往往是速战速决、奋笔疾书。而这种“龙飞凤舞”如医生处方般的评价语言,就像一道高墙,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孩子们有时一大半都看不明白,久而久之,学生就干脆选择最简便的方式:看完分数就把作文本束之高阁。

(二)内容看不懂

如同医生的处方只有医生自己能够看懂一样,很多时候,我们语文教师的作文评价也只有自己能看懂。比如:结构不够严谨、语言不够细腻、内容不具体……对于教师而言,这是对某篇习作不足之处最恰当的表述,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评语基本形同虚设,因为学生不能理解,不知所云。

(三)指向不明确

在平时习作教学中,每个教师写评语都有自己习惯的固定用语。以记叙文为例,最为常见的措辞是:文章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但是书写不够规范整洁……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本文选材典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首尾呼应,如果能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文章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些评语初看并无大碍,再看实则泛泛无边,因为放之四海皆准。试问,学生每每翻开作文本,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万能评语,早已兴致全无、索然无味。

二、评价方式“长和无”

(一)撰写评语耗时长

目前学校常规班级人数基本都在50人左右,老师看完全班作文、写好全部评语,至少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一个学期单元作文就8篇,还不包括平时课后小练笔、周记、作文草稿的几轮修改。这样的工作量不可谓不沉重,批改作文成了一桩苦差事。

(二)评价方式无变化

长久以来,学生只管写,教师负责批。习作评语成了鸡肋,不做不行,做了也不见得讨到好。这种形式单一的评价方式司空见惯,根深蒂固。这种陈旧没有变化的作文评价方式,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一种负担,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拦路虎,阻碍了了师生间的交流。没有发挥习作评价应有的作用。作文评语应鼓励学生大胆习作,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三、模式构建“3+N”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做通透的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不同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生活阅历的孩子,思想认识和情感有着相应的距离,作为教师,要搭建平台,缩短距离,将总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设立若干子目标,再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最终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模式构建之——四步走,完成三个训练基标

我结合多年的实际作文教学经验,从作文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重建,设计出了操作性强、行之

小学习作评价的“3+N”模式■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玫瑰园小学马

135

TIANJIN EDUCATION

有效的习作评价模式。习作评价模式由两个部分组成,即“3+N”。其中“3”表示习作基标,班级80%学生都能达到;“N”包括若干选项,表示除基标外能够达到的较高要求,如此一来,作文评价的方式不再单一,改变了过去习作评语是语文教师专利的现状。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家长和同学学会“3+N”模式的操作方法。这样不仅规范了作文评价,还可以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写作的能力的目的。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学段目标与内容以及写作教学建议,我结合执教班级的学情,量身定做了小练笔“每级三个训练基标”:

一级(一个月左右)1.书写整洁美观;2.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3.尝试把句子写通顺。二级

(两个月左右)1.字数在400

左右;2.能独立拟题;3.能写清楚人物之间的对话。三级

(三个月左右)1.知道怎么

在文章结尾处点题,首尾呼应;2.掌握好详略得当的写法;3.初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四级

(四个月左右)

1.知道如何围

绕中心挑选

素材;2.知道

如何进行环

境描写;3.知

道如何进行

侧面描写。

(三)“3+N”的界定

“3+N”遵循的原则是:关爱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3”是基标,80%以上的同学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以我目前任教的四年级(3)班为例,我在最初的一级训练目标中设置的“3项基标”分别是:书写整洁美观、正确使用标常见的标点符号、尝试把句子写通顺。

后面的“N”则代表高标,内容不限,可以是:详略得当、能独立拟题、知道怎么在文章结尾处点题,首尾照应、初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知道如何围绕中心挑选素材……一般由2~6项构成。N类达成目标越多,作文分数就越高。

“3+N”评价标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有时候会随着某一级的训练目标而微调,有时候会跟随单元训练目标而改变,有时候需要机动灵活地紧随班级学生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而发生改变。

以下是我执教的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教学《意想不到的收获》时拟定的习作评语内容:1.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2.表现“意想不到”。3.表达真情实感。4.字数400字以上。5.书写工整,标点正确。

(四)“3+N”的操作

转观念:开启“3+N”评价模式,要开展对学生、家长培训的工作,要摒弃陈旧观点:作文评价是教师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帮助学生家长树立起正确的观点。

众所周知,鄂教版语文教材每学期安排了8次单元习作。但是如果单单依靠这8篇单元习作是很难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平时的练笔。在启动“3+N习作评语模式时,教师一般可以通过大作文做好示范,起到规范引领作用;然后利用随笔(或日记),让学生和家长与教师合作或轮流评价;最后,实现完全放手,让家长与学生自己都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体。

领一领:首先要让学生明确“3+N”的构成要素,了解自己当前的写作水平;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评语模板的操作方法,不仅仅是为了今后如何评价别人的习作,还可以通过这些目标实现自身习作水平的提升;最后,等评语模式完成后,一定要在班上晒一晒。教师负责讲解每一条评价的依据,使学生知道评价时要做到有据可依,而不是跟着感觉走。等到同学们都已经熟练操作的时候,召开家长会,集中培训全体家长。

扶一扶:有了大作文的示范引领后,语文教师可以以随笔(或日记)为载体,要求学生写完随笔(或日记)后,必须对自己的文章依据评语模板进行自评,自评完毕后再与教师的评价相比照,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学会准确评价。

放一放:在通常情况下,随笔(或日记)本有两本。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习作评价能力后,可以选择其中一个随笔(或日记)本完全由家长与学生进行独立评价。

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大大减轻语文教师的工作负担,与此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家长都成为教师的帮手,让全面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3+N”习作评价模式的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改变了过去评语呆板无效、繁琐的现状,又化解了语文教师孤军奋战批改习作的尴尬局面。这种省时高效的做法,值得广泛推崇。

(责任编辑范娱艳

)136

6/20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