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基于文本的多重对话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人,他们今后要独自从各种
学习资料中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阅读能
力就成了自学的基础,有了良好的阅读能力才能有
效地检索信息、理解文章、对资料进行思考和评估。
在今天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中,阅读可以说是
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29
PISA还指出:阅读、数学和科学在任何地方都 是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技能,是国际经济中的关 键能力。
由初中到高中,逐步推开。 江苏省高中2005年暑期后开始使用新课程,语
文全部使用省编教科书,2008年首届高中生毕业。 这在全国还比较早。
6
第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 读”和“阅读教学”
1、《课标》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 径。”
2、《课标》还提出许多重要概念: (1)以主体身份投入:独立阅读;个性化的阅 读。(“义务”版也强调“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首先还是要尊重文本和作者。
28
2005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发文介绍:
PIS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 估项目)提出:“为学习而阅读”。这其实也是当前 最新的关于阅读能力的观点,与我们这个知识经济
和信息时代的要求相适应。
“为学习而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母语,更重
要的是为了学习其他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特别是
19
2005第1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李海林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一文, 引用课标组专家的话强调指出:“探究性阅 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基 础”,切不可有那种要不得的“过度阐释”。 这篇文章理论性很强,建议大家看一看。
20
2005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李海林 《创造性阅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一文, 认为不存在“不创造”的阅读,但从阅读教 学来说,创造应该具有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 义。如果只是争论孔乙己是否偷了书,是否 挨了打,打人该不该负责任,那只是创造了 一些法律知识和为小人物鸣不平的人格冲动, 即所谓“一般文化修养”。
阅 读 教 学—— 基于文本的多重对话
蔡肇基 2007.8.
1
第一、关于建国后八次课程改革 第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 和“阅读教学” 第三、始用新课程时的一个重大误区 ——文本观念的淡化。 第四,正确认识文本问题,明确阅读 教学的正确方向 第五、阅读教学:基于文本的多重对话 第六、教师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 1992年修订,改名为《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1990年教育部颁布《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
调整意见》 199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中学教学计
划(试行)》,1997年试行。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办
学计划》。
5
8.2001年6月开始,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
三者的位置,我想该是这样排列: 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尊重理论
23
第四,正确认识文本问题,明确 阅读教学的正确方向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 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 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不能简单 地认为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只是与其他三者并 列的一个因素,它只是“对话”的对象,而 不是阅读和鉴赏的对象,可以多解,甚至可 以否定。
“鲁迅名作《孔乙己》,没有曲折动人的 故事情节,通俗生动风趣易于吸引学生的语 言也不多,教学时多以教师讲问、学生品悟 为主,虽也偶有几丝活力出现,但学生的思 维空间无法拓展,思维活力无法张扬!那么, 如果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该在何处寻找突破 口呢?”
16
从文章看,“突破口”就是让孔乙己状告 打
人的丁举人,课堂气氛的确是活跃了,“大 多数学生设想孔乙己的结局为惨败而归,因 为他确实爱偷,是罪有应得(也有认为他说 话太酸,且又没有向县官送钱行贿的);只 有极少数学生把孔乙己设想成一个胜利者, 因为孔乙己没有进入丁宅,是他们牵强附会; 还有极个别学生来个全(大概是‘全新’二 字)联想——孔乙己当官了,丁举人忙不迭 地想要巴结他,他的官司不打而赢。”
18
同期杂志上,蒋红森发表《要严肃对待文 学作品的文本价值》一文,点评了陈爱娟这 堂课,指出:“脱离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的实际,脱离了《孔乙己》这篇文章内容的 实际,这是这堂创造性阅读课存在的最大问 题。”
陈爱娟 在2004年第4期《中学语文教学》 发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一 文,指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无中生有’,包括一些离谱的活动,二是 ‘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作修改补充变 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
2
第一、关于建国后八次课程改革
1.1950 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 (草案)》。
195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草案)》。
2.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编写新中 小学分科教材,1956年使用。(汉语文学分科)
3.1959年中共中央转发《关于编写中小学教 材意见》。
1960年下半年开始编写。 1961年发行,供十年制中小学使用。 3
24
(一)文本的意义
教科书上的范文到底有哪些作用?总的说来,它 们都是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 但又有各自的地位。有的范文,是一个民族的有一 定的文明素养的人们必须永远掌握的,比如那些在 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具有特定地位的作品,就是应该 理解它,掌握它,熟记它,背诵它,否则就不能传 递灿烂文明,愧对列祖列宗,羞为炎黄子孙;有的 范文,文质兼美,读它足以修身、养性、怡情,并 得到各种艺术借鉴;有的范文,主要为了掌握某一 种特定的文体,服务于某一种特定的语文技能技巧 而编写,属于语文学习的一种例子,比如某些科技 文章,往往不在内容把握上提出过高要求,能25 从语
《课标》对过去阅读观念有重要突破。
8
3、《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 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 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版未提“教科书 编
4、《课标》提出让学生在下面五个方面获得发 展:(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 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义务”版未提)
文本理论和作者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倾向 于认为读者的解读是一种被动的解释行为,作 品的意义是固定的,内在地存在着的,是由作 者或文本所决定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作者 理论更多地带有心理主义的推测、假设的色彩, 它的客观性是表面的,文本理论则显得较为注 重客观性、科学性。
读者理论认为解读是多元的,自由的,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1
第三、始用新课程时的一个重大误区 ——文本观念的淡化。
约略罗列一下,当时不注重文本教学的突 出表现主要有如下十个方面: 一是不顾文章 整体,随意确定文本解读重点;二是浮光掠 影地概述一点内容,对文本的解读极为单薄; 三是只作文章技法点拨,全不顾及内容:四 是快速阅读,长文短教,追求所谓“大容量、 快节奏、高效率”;五是借助多媒体技术, 以观察视觉形象替代文本阅读,课堂里逸于 文本以外的东西太多;
26
(二)文本阅读,最主要的还是正确地理 解和吸收。
前面说过,叶圣陶非常强调阅读的吸收功能。 任何阅读都首先是为了理解吸收文本在此基础 上才谈质疑、探究、创新,否则就是空话。我 们绝不能把叶老的这个观念视为旧的传统观念。
要区分“文本理论”、“作者理论”与“读者理 的异同
文本理论:哈姆雷特是剧本中的哈姆雷特 作者理论: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读者理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解构批评:哈姆雷特不再是哈姆雷特 27
12
六是凡教必迁,且急于迁移,不顾学生对课 文还只是一知半解;七是刻意鼓励学生创新 求异,难免伤及文章本身; 八是充作主持人, 只让学生讨论而不作较深点拨,使学生停留 于自我水平;九是对学生什么都作肯定,使 学生以非为是,习非成是;十是忙不迭地以 读促写,叫学生仿照课文写作。
口讲人文性,实际上人文性极不落实。
4.1963年,中共中央颁布《全日制小学暂行 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教育 部制订中小学计划。
5.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10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草案)》。
6.198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5年制小学教学 计划(草案)》。
1984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6年制小学办学 意见》。
4
7.1986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法》。 1988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
5、三个维度: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 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 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 机制。
10
6、教师: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过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生才 能、地位不同,教师掌有教学的话语霸权。 师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是为文革语言,另有 含义。 阅读《课标》,新观念扑面而来。
21
《语文学习》2005年4、5期《语文教学的自 我放逐》一文,在第2部分“反文本”批判中 也否定了陈爱娟的观点。(6个部分分别是: 1.“泛语文”批判;2.反文本批判;3.无中心 拓展;4.无效讨论;5.教师不作为;6.去知识 化)
22
2005年10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陈爱 娟《创造性阅读:尊重学生还是服从理论》 一文。提到“文本意义的误读理论”,指出 误读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背离,‘弄假成真 的批评’ ”。并以鲁迅读《通鉴》为例: “ 偶读《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 族。”其实,这不是误读,而是深刻,一针 见血。尊重学生还是服从理论,这个问题提 得很好,这二者之间,应该尊重学生。但还 有一个大前提:尊重文本。
13
王荣生教授这样描述教师上课为所欲为的情 况:“任何听过同一篇课文数位或数十位语文 教师上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上是个 体的教师任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 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 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任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 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时甚至叫不出应该是 什么名”。也就是说,不是东西。
(2)多方位把握、探究和创造:多角度多层次地 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常读常新;用历 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7
(3)阅读方法: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 等阅读方法;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 (4)阅读不限于课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 阅读视野;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5)阅读对象: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 种文本。
17
这里,可能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告状” 的这几个结局,是否是对《孔乙己》的正确 领悟?是否谈得上 “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研读 力度与深度”?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对学 生有什么导向?我们应树立怎样的“新的教 学理念”?
果然,这堂课引起了争议,甚至遭到了批 判,其火力之猛,且在长时间里火力之密集, 为多年来所罕见。
言文字的角度把它读通读顺,掌握写作上的一些 要领也就可以了,其内容上的科学道理不一定真 能弄懂。这些文章如果组合到一个单元,无疑有 着共性的学习要求。无论怎么说,范文都是有其 作用的。
实施新课程,教师对于文本有选择的自由, 但“选择”与重视文本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使用教科书某一“模块”中的文章无疑有选择的 权利,但对选择出的文本,你仍然应该采取重视 的态度,不能在具体教学中又把它淡化。
14
近日,又看到王荣生教授一篇文章,其中 谈到教学行为的凭空决断问题:面向作品的 课堂教学,“教师个人的决断起了主要作用, 而教师个人的知识状况、个性特征等使得决 断的结果可能千人千面,也就难以保证所有 的教学内容都是准确合宜的。”
15
介绍一个引起激烈争议的教学案例:关于 《孔乙己》的教学:
2003年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陈爱娟 《孔乙己告状》一文,文必修课程和选 修课程”学习的总体目标,虽然必修课程中既有阅 读与鉴赏,也有表达与交流,也就是说,包括读写 在内,但从课标关于五个方面的阐述来看,似主要 指阅读与鉴赏的问题。
9
从阅读教学目的的规定来看,《课标》远远 超过过去。过去:使学生从“文”与“道”两 个方面把握课文,并从中得到借鉴以指导写作。 现在,更注重开放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