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管理⼼理学
管理⼼理学
多项选择题
1.⼼理学家需要回答的哲学问题包括(ABC)p2
A 灵魂
B 认识论 C⼈性与伦理问题 D 思想
2.对有计划⾏为理论的批评主要有( A,C )。

A.⼈类的⾏为有时候⾃发的、⽆意识的B.⼈们不⼀定能清晰地知觉到控制感的⼤⼩
C.习惯性⾏为不受理性因素影响 D.⼈们对⾏为结果的信念可能会发⽣变化 E.主观规范是因⼈⽽异的3.Zimbado认为与去个体化⾏为有关的因素有( A,D )。

A.个体从群体中所获得的不败感B.群体引起的直接的⽣化刺激
C.团体活动引起的个体⾏为的“去抑制”D.个体在群体中具有匿名性 E.群体极化现象
4.影响助⼈⾏为的情境因素有( A,B,E )。

A.他⼈的存在 B.责任分散 C.求助者是否受他⼈喜欢
D.环境条件因素,包括天⽓条件、社区⼤⼩以及环境中的噪声 E.时间压⼒因素
5.奥尔波特对⼈格的研究采⽤了哪些⽅法(B D)p49
A 观察法
B 整体法
C 测验法
D 个案研究法
6.在归因的过程中,⼈们经常使⽤的原则是( AB C)p75、p79
A 共变原则
B 排除原则
C 折扣原则
D ⾃我知觉原则
7.对侵犯⾏为的界定要注意哪些⽅⾯( ABCD )p122
A⾏为 B意图 C反社会⾏为 D亲社会⾏为 E侵犯情绪
8.引起侵犯⾏为的因素有( ABCD )。

A.受到他⼈攻击 B.遭遇挫折 C.归因⽅式 D.极端温度 E.宣泄
9.关于“习得性⽆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DE )。

A.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外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B.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内部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C.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不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D.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稳定的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E.将负性的事件解释为整体性因素所引发的悲观状态
10.态度的⼼理成分包含哪些(ABC)p152
A 认知成分
B 情感成分
C ⾏为倾向成分
D 思想倾向成分
11.影响团体凝聚⼒的因素有哪些(ABCD)P226
A 需要的满⾜
B 团体⽬标
C 团体活动
D 领导者
名词解释
1.⾃我意识:是个体参与⾃我知觉时的⼀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可以被看成⼀种⼈格特质。

2.社会影响:指运⽤个⼈或团体的社会⼒量在特定⽅向之上改变他⼈的态度或⾏为。

3.服从:是指在他⼈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们会服从地位⾼的他⼈或权威的命令。

4.零总和冲突:是指⼀⽅的收益是对⽅的损失,交换双⽅完全是竞争性的。

5.亲社会⾏为:指任何⾃发性的帮助他⼈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的⾏为,⼈类的亲社会⾏为可以分为利他⾏为和助⼈⾏为。

指在毫⽆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的⾏为。

6.⼈际冲突:在⼼理学中,⼈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不相容⽽产⽣的紧张状态。

7.敏感期假设:这⼀假设认为,从青少年时期到成⼈早期,由于这⼀时期的经历对⾃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处在这⼀阶段的⼈对他⼈的说服敏感,并且易接受他⼈的观点。

简答题
1.去个体化⾏为产⽣的原因时什么?
主要来⾃两个⽅⾯,匿名性(展开);⾃我意识降低(展开)
2.什么是从众?Asch研究⼈类从众⾏为的实验得出了哪些结论?
从众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下改变⾏为与信念的倾向。

Asch的实验证明了在情境明确的情况下,虽然⼈们的从众成度不同,但从众现象也会发⽣,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从众是⼈类的⼀种基本倾向。

规范性和信息性的社会影响是促使⼈们从众的团体压⼒。

3.Moreno是如何测量团体凝聚⼒的?
Moreno提出社会测量法来测量团体凝聚⼒。

这种⽅法⾸先让某⼀团体的成员指出愿意⼀起完成某项任务的其他⼈的姓名,这些⼈当中有些⼈是该团体的成员,⽽有些⼈不是。

凝聚⼒的指标是选择的他⼈中团体成员所占的⽐例,如果⼀个团体中⼤部分的成员选择了外⼈,该团体的凝聚⼒就低。

4.减少侵犯⾏为的⽅法有哪些?
(1)利⽤惩罚减少侵犯⾏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的侵犯⾏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5.态度的⼼理成分及其关系?
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成分展开;情感成分展开;⾏为倾向成分;关系图
6.简述有计划⾏为理论。

这是Ajzen从理性⾏为理论中发展出来的理论,按照这⼀理论的思路,⼈类有意识的⾏为取决于⼈们的态度、⾃⾝的主观规范以及⼈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指向⾏为的态度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是⼈们对⾏为结果的信念,⼆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

主观规范指⼀个⼈对来⾃他⼈的社会压⼒的知觉,也是由两个⽅⾯决定:⼀是感受到的其他重要⼈的期望,⼆是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

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们对完成⾏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7.⽤社会渗透理论说明⾃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
Altman⽤社会渗透理论来说明⾃我展露在发展友谊等亲密关系上的作⽤。

按照这⼀理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的发展与⼈际交往中沟通的⽔平有关,随着话题由浅⼊深,⼈们之间的关系也由⼀般向亲密转化。

社会渗透理论还指出,与他⼈刚认识时,⼈们在⾃我展露的时候遵守相互性规范,即⾃⼰的揭露⽔平与他⼈的揭露⽔平相对应,他⼈揭露⽔平⾼时⾃⼰的也⾼,他⼈揭露⽔平低时⾃⼰的也低。

六、论述题
试述Bem⾃我知觉理论。

Bem的理论主要涉及⼈们如何看待⾃⼰的问题,即⾃我知觉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Bem认为⼈们往往不清楚⾃⼰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等,因此对⾃⼰的推论也是依赖于⾃⼰外显的⾏为。

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的⾏为进⾏因果关系的推论。

七、案例分析题
中国⼈的团体决策
(1)为什么Lindsay认为中国⼈的团体决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
因为在决策过程中,⼤多数⼈只是参加讨论,⽽不是真正参与决策,当⼤多数成员的意见与领导不同时,领导有权否决⼤家的意见,出现了“权⼒极化”的现象。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Lindsay认为中国⼈的团体决策实际上并⾮真正意义上的团体决策。

(2)少数⼈是怎样的⼈时才对决策有影响?
(1)少数⼈必须是团体的领导。

在团体决策中,领导者的地位往往⽐较突出,当决策中持有少数观点的⼈是领导时,领导有能⼒使⾃⼰⽀持的意见最终被团体采纳,正如案例中提到的那样。

(2)少数⼈对⾃⼰的观点极为坚持。

在团体决策中,如果少数⼈极⼒坚持⾃⼰的意见,便可能引起决策团体的分裂,并最终改变多数⼈的意见。

⼀、⼈本主义⼼理学的代表理论包括什么?
答:⼈本主义⼼理学的代表理论包括以下⼏项:1、⼈性本善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我实现论。

⼆、简述“⼤七”⼈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七”⼈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本⼟,得出的结论适应于中国⽂化,反映了中国⼈的⼈格特征。

同时还⽤实证研究证明了“⼤五”理论并⾮跨⽂化通⽤,各种⽂化中⼈们的⼈格特征存在多样性。

三、特质论的两个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1)⼈格特质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2)⼈格特质在空间上相对稳定。

四、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晕轮效应⼜称光环效应,它是指评价者对⼀个⼈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特质⾼分印象的影响⽽普遍偏⾼,就像⼀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样;
五、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

答:Heider的归因理论:Heider认为时间的原因⽆外乎有两种:⼀是内因,⽐如情绪、态度、⼈格、能⼒等;⼆是外因,⽐如外界压⼒、天⽓、情绪等。

海德还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们经常使⽤两个原则:⼀是共变原则、⼆是排除原则。

Weiner的归因理论:Weiner理论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为的影响。

他认为归因包含两个维度,内因与外因的区分和稳定与不稳定的⾓度看待问题。

Kelly的归因理论:Kelly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也叫⽴⽅体理论。

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于三个⽅⾯:⾏动者、刺激物以
及环境背景。

在归因的时候⼈们要使⽤三种信息包括:⼀致性信息、⼀贯性信息、独特性信息。

Kelly吸收了Heider的共变原
则,并
提出了归因过程中的另⼀个折扣原则。

Bem的归因理论:Bem的理论被称为⾃我知觉理论。

Bem认为⼈们往往不清楚⾃⼰的情绪、态度、特质和能⼒等,因此对⾃⼰的推论也是依赖于⾃⼰外显的⾏为。

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使⽤本质上相同的资料,以及相同的归因过程对我们⾃⼰的⾏为进⾏因果关系的推论。

⼀、简述有计划⾏为理论的观点?(第六章)
答:这⼀理论是解释态度预测⾏为有效性的最具代表性的理论。

这⼀理论是Ajzen从理性⾏为理论中发展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类有意识的⾏为取决于⼈们指向⾏为的态度、⾃⾝的主观规范以及⼈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预测⼈们的⾏为最好的⽅法是考察⼈们的意向,即上述三个因素。

(1)有计划⾏为理论认为只有指向⾏为的态度才能预测⾏为,即态度的特殊性⽔平必须要达到⼀定的程度。

(2)主观规范即⼀个⼈对来⾃他⼈的社会压⼒的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为的考虑。

(3)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们对完成⾏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减少侵犯⾏为的⽅法有哪些?(第五章)
答:(1)利⽤惩罚减少侵犯⾏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的侵犯⾏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三、影响助⼈⾏为的因素有哪些?(第五章)
答:情景因素:他⼈的存在;环境条件因素;时间压⼒因素
助⼈者的特点:助⼈者的⼈格因素;助⼈者的⼼情;助⼈者的内疚感
求助者的特点:是否受他⼈喜爱;是否值得他⼈帮助;性别的影响。

四、什么是曝光效应?(第六章)
答:曝光效应是指⼈们对其他⼈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变得更积极的⼀种现象。

五、⾃我展露的概念?(第七章)
答:⾃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个⼈的信息告诉给他⼈,与他⼈共享⾃⼰内⼼的感受和信息。

六、中国⼈建⽴和维持关系的⽅法有哪些?(第七章)
答:中国⼈建⽴和维持关系的⽅法有以下⼏种:拉或套关系、认或联关系、钻关系、裘关系等。

⼀、影响团体凝聚⼒的因素有哪些?(第⼋章)
答:需要的满⾜;团体⽬标;团体活动和领导者。

⼆、Fiedler的权变模型由哪四个部分构成?(第⼋章)
答:(1)与领导风格有关(2)领导与团体的关系,关系越好影响⼒越⼤(3)任务结构,指团体⽬标与任务的清楚程度,变化的范围很⼤,从模糊到清楚;(4)领导的职位权⼒,由⾃⾝职位提供的权⼒,可以从强到弱。

三、团体思维的定义?(第⼋章)
答:团体思维,也叫⼩集团意识。

它是指在⼀个⾼凝聚⼒的团体内部,⼈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致,⽽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

四、⾃我效能的概念?(第九章)
答:⾃我效能是指个⼈认为⾃⼰有能⼒执⾏特定⾏为以达成期望⽬标的信念。

五、简述增进健康⾏为的HAPA模型。

(第九章)
答:HAPA模型是由Schwarzer等⼈提出的健康⾏为过程理论,对如何促进并保持健康⾏为做了详细的说明。

按照这⼀理论,社会认知因素在健康关联⾏为改变⽅⾯有着⾮常重要的作⽤。

改变健康⾏为包括两个重要的⽅⾯:⼀是要有基于某种信念的改变意图,⼆是这些改变必须在⼀个有计划的框架之中进⾏。

在这个模型中可以看出,在改变不健康⾏为的过程中,有三个⽅⾯的社会认知因素起着重要的作⽤:⼀是风险意识,⼆是⾏为信念,三是⾃我效能。

改变不健康⾏为习惯的过程包含着⼀些重要的步骤:第⼀是计划,在计划阶段需要把⽬标转化成为可以实施的⾏为。

第⼆步是坚持。

在坚持阶段,需要调整⾃⼰的情绪和注意⼒,也要抵制各种诱惑,以及寻求各种各样的⽀持。

只有这两个阶段都实施了,我们的不良习惯才能消除,健康的⾏为模式才能建⽴起来。

六、⽂化⼼理学的研究对象时什么?(第⼗章)
答:(1)⽂化对⽣理活动的影响(2)⽂化与信息加⼯机制(3)⽂化与符号表征(4)⽂化与社会化(5)⽂化多元性的影响(6)⽂化对其他⼼理活动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