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
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
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
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
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
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
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
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
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
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
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
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
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
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
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
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周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
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
”这句话并不正确。
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
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
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
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
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
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
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
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
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
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
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
”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
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
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
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
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在社会学上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比如“文字”。
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
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在亲密社群中可用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
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
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从时间方面而言,文字的目的是帮助人的记忆。
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记忆力不够时就需要这些外在的象征。
从语言变到文字,也就是从用声音来说词,变到用绳打结,用刀刻图,用笔写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
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簿。
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
“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
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长大。
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于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
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
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投无缺。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
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材料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
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费孝通先生笔下20世纪40年代的那个“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离开村庄的人群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形成了“半主体熟人社会”甚或“无主体熟人社会”。
村民的流动也削弱了传统聚落的凝聚力,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农民开始排斥传统束缚。
文字早已下乡,新时代的中国,还需要“文学下乡”,解决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的问题。
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之一。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解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释今昔之间、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向,探析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以及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
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以文学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
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
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
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
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湎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
他们或夸大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
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就像需要正视阳光下的阴影一样。
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摘编白《光明日报》:丁晓平《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中“文字下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字下乡运动的推行缺乏现实需求,直接反对推行文字下乡运动。
B.文字下乡运动主要工作是提高农村老百姓的识字率,开办乡村学校是其措施之一。
C.20世纪40年代,文字下乡运动受到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抵触,推行效果不理想。
D.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字下乡在今天成为了可能。
7.根据材料一和材科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下的孩子因为缺乏学习的环境,所以识字量并不多,这与他们的学习能力无关。
B.在乡土社会,熟人之间的交流不存在空间与时间的接触阻隔,文字反而显得多余。
C.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文学下乡”的应有之义。
D.“文学下乡”,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这是当代文学创作的主要议题。
8.依据村料一相关论述,下列说法中,论据与观点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
A.补充论据:老师带城里的学生下乡,田野里长着玉米,有一位学生惊喜地说:“今年小麦长得这么高。
”(观点:是否能准确区分玉米和小麦,这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
B.文中论据: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步声来辨别来者是谁。
(观点: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
C.文中论据: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姓名录、通信薄。
(观点:“文字”是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
D.补充论据:民间戏班的技艺传承,多源于师徒相传或来自父辈的口口相传。
(观点:在乡土社会里,经验
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
)
9.材料二说:“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请结合材料,说说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10.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在谁的伞下
⑴某个雷雨之夜我赶路回家,没带雨具,前面几步远的距离,一位姑娘持伞而行,那伞宛若一朵无雨的云。
⑴雷雨交加,街上行人稀少,那姑娘不时地回头望我,目光带着疑惑甚至惊恐,很显然,我的存在使她有后顾之忧。
这虽让人心寒,但也不能怪她,因此情此景颇像一些虽不高明却足以令人紧张的小说情节了:深夜,一条汉子尾随一个年轻的女郎,在雨中。
(3)君子坦荡荡,为了她的安宁,我加速走到她前面去。
我只担心在经过她身边时,她别吓得尖叫起来。
电闪雷鸣之际再加上女人的尖叫声,会搞得这城市神经错乱的。
⑴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样便显得更纯洁些。
我哼着小调,步伐坚定从容,并竭力装出好人的样子——大概世界上再没有比好人假装好人更加狼狈的事了。
⑴雨至滂沱,我已浑身湿透,忽然发现她竟跟了上来,走在我身边,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有意无意地向我靠拢,慢慢地又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
雨被截住了,拍着伞。
⑴我给了她安全感,她给我信任和帮助。
转眼之间,我们成为一柄伞下的同路人。
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
人与人的心灵原是可以相通的,凭借着雨夜,伞是小小的道具。
⑴起初我挺拘谨,东张西望,有做坏事的心情,见四周一片茫茫,也就释然了。
我接过伞来举着,路过自己的住所也未停下,像个真正的保镖一样,把她护送到家门口。
她要我带走伞,我谢绝了,尔后我们像朋友似地道别。
⑴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然而时隔数日,我在街头再次遇见那姑娘,互相一愣,犹豫了一瞬,又像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连招呼也未打。
这是白天,没有雨,街上人涌如潮。
⑴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无疑令人失望。
我为此假设过多种结果,反过来看看,唯有它真实得不可动摇。
因为它绝对符合现代城市的性格。
⑴在日趋冷漠的城市里,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挨得很近也无法连成陆地,孤独感使人对沟通和交流产生抗体,再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
想一想,人真可算作一种自相矛盾的生物。
人类创造出现代文明来掩埋自身的情感,同时,又渴望着人性能够破土抽芽。
城市实在是司芬克斯一般的怪物,人建造了它,住在里面,它却把人变成难以解开的谜。
⑴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又在谁的伞下?
1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7段故事内容。
12.赏析句子“一位姑娘持伞而行,那伞宛若一朵无雨的云。
”
13.雨夜,我走在年轻女郎的后面,让她感到了(1),后来,“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时,她的表现是(2)。
她这样做是因为(3)。
14.在文中找出“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所指代的内容。
15.作者认为这个“结果”“破坏”了什么?请你设想一个不是“破坏性”的结果。
16.说说第⑴段中“现代城市的性格”在文中的含义。
17.第⑴段中作者说“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想想看,故事真的到此为止,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有不同吗?请简要分析。
18.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又在谁的伞下?”作者以此问结尾,流露出对城市人们之间多些沟通与交流,多些友好互助的期盼。
B.本文表达作者对现代城市性格的思索,对日趋冷漠的现代城市的不满。
C.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全文主旨虽然是在议论部分点明的,但前面的叙事中已多处留有伏笔。
如“这虽让人心寒”“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等。
D.文章叙事具体生动,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19.本文的文体是()
A.说明文
B.记叙性散文
C.议论性散文
D.游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
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易:交换
B.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C窃计欲亡走燕亡:逃离
D. 而束君归赵矣束:结束(结果性命)
21. 下面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B. 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C.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定语后置)
D. 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22.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乾元中寓居同谷七歌(其七)
杜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注:“三年”指至德二载(757)至乾元二年(759)。
杜甫因上疏营教房馆触怒肃宗而遭贬斥,时年四十八岁。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点出主题:杜甫素有国世报国之抱负,却始终未得施展。
如今年将半百,名未成,身已老,而且转徙流离,几乎饿死在“荒山道”。
B.三四两句诗人追叙了困居长安时的感受:发现长安城中凭借父兄余荫,随手取得卿相的,以少年为多。
“致身早”深蕴着诗人对富贵的追求。
C.五、六句又回到现实,映现出诗人和“山中儒生”对话的镜头:身处异常窘困的境地,当然感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谈起的只是曾经的伤心往事。
D.最后两句感叹:“鸣呼”直抒胸臆,诗人终止了他那悲愤激越的七首歌的吟唱,“仰视皇天白日速”搁笔望天,
只见白日在飞速地奔跑。
24.冯至《杜甫传》中评论本诗是“响彻云霄的悲歌”。
结合相关诗句简析悲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l)电影《燕归来》主题曲“似梦似真又相见,悄然燕归来”的歌词,巧妙化用了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两句。
(2)在《师说》中,韩愈指明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使得从师风尚难以恢复的心理原因在于“____,____”。
(3)鸟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和杜甫《登高》中“____”分别描绘了鸟儿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6.下面这段为潍坊风筝代言、助力家乡发展的文字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其中的四处并修改。
①潍坊位于中国沿海东部的山东省,是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②走在街头,风筝的印记随处可见,比如有一条主干道被命名为“鸢飞路”。
③据《墨子·鲁问》记载显示,春秋时期的公输子曾在此“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④潍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两次举办风筝会,后因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但百姓喜爱风筝的传统一直留传下来。
⑤1984年举办的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便吸引了美国、英国、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的参加。
⑥截止目前,国际风筝会己举办了37届,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7.下面是某中学校学生会发出的倡议书,其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近期,新冠肺炎来得很猛,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肩负起抗击疫情的责任。
为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维护大局,服从安排。
不准提前返校,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二、科学认知,坚定信心。
了解新冠肺炎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不要过于恐慌,树立科学、理性的态度。
三、做好防护,争做表率。
注意科学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带头遵守所在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为抗击疫情做点事儿。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搞定这场抗疫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