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质灾害勘查与环境治理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地质灾害勘查与环境治理
发布时间:2022-01-17T07:40:07.369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28期作者:陈新
[导读] 在勘查区范围内开展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核实工作
陈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二七三地质队广西贵港市537100
摘要:在勘查区范围内开展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核实工作,查明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特征、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定危险区范围。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环境治理;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开发力度持续加大,工程建设数目增加,规模大幅扩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地质环境也承受着较大压力,这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因之一。地质灾害被定义成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岩土体移动情况,不仅会破坏人们生存环境,还会对其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地质灾害的成因通常可以从自然或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多数状况下是以上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有资料记载,近些年来我国由地质灾害在全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中所占比例为20%~25%,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控力度,是保护国家经济财产的有效方法之一。
1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1.1滑坡和崩塌
地质灾害中的滑坡,通常是指在斜坡上、河流冲刷或地下水活动、地震和人工切坡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进而顺着软弱带或软弱面,整体或局部沿着斜坡持续下滑的自然现象。地质构造内的地震带、断层带,江、河、湖的岸坡地带以及地形出现较大差距的峡谷区,也可能是人工修筑道路的边坡与夏秋季时强降雨的区段。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坡上,在压力作用下岩土体被直立裂缝分割,鉴于其根部空虚,在折断压碎或局部滑动阶段,容易失衡,最后刹那间和母体脱离朝下方出现翻滚、倾倒或堆积在坡脚位置的情况。崩塌会对人们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危害,严重损害建筑体,崩塌物掩埋公路与铁路。人为因素是引起崩塌事件的主要原因,比如开采矿产资源、蓄水的水库或渠道出现渗漏、开挖道路工程边坡或人们大量应用堆弃的渣填土等。再比如人们过度开采山体时,过度挖掘山体的底部,而后随便堆砌,就会降低山体底部的承载能力,最后引发崩塌现象。岩土工程内一旦发生崩塌现象,便会干扰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情节严重时还会引起人员伤残情况。
1.2泥石流和地面塌陷
泥石流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山区或地形崎岖区段,主要是在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引起的山体滑坡,而后滑坡会夹带大量泥沙与石块出现泥石流现象。在很多工况下,泥石流有爆发时间短暂、破坏力强等特点,会对公路与房屋等建筑设施造成较大的破坏力,对本地环境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人类的乱砍滥伐、不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及开采阶段随意堆置弃石、弃土等均是引起该类地质灾害的常见原因。地面变形是岩石工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地面下陷或塌陷,部分情境下还会形成裂缝。人为因素也是引起地面变形问题的主因,比如过度开采地下的岩溶和地下水等资源。
1.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也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灾害类型,因为水土流失的存在,会给岩土工程的安全带来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岩土工程周边水土严重流失,出现山体滑坡,甚至是施工场所被掩盖的问题,同时在雨水的作用下,水土流失的问题也会相对严重,进而影响岩土工程周边的安全。造成该问题出现主要是因为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未能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施工理念。由于在设备、施工管理等方面,未能以自然、环保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导致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
1.4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在实际的岩土工程中,如果地下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就会导致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学异常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后续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如果居民通过打井的方式,将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就会给居民的健康带来影响。
2地质灾害勘查与环境治理
2.1研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1)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发育于断裂破碎带及其影响区域内,受风化卸荷、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区内发育有深、大主控节理裂隙面。在地震、暴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该崩塌体沿深、大主控结构面发生整体崩塌变形。该类崩塌规模、一次崩塌方量均较大。(2)主要发育于软硬相间地层、互层、工程地质岩组区内,由于差异风化作用影响,薄层岩体底部易形成差异风化凹腔。一方面由于差异风化形成凹腔使岩体失去支撑,另一方面加剧区内岩体风化卸荷作用。在这种差异风化和累进性破坏作用下诱发了崩塌变形破坏。(3)发育于由页岩、粉砂岩、粘土岩等组成的软质岩层内,为较好的隔水层,其中粘土岩层遇水易软化,为易滑岩层,此外,因抗风化能力弱,风化产物力学性质差,缓坡处残坡积层厚度大,降雨天气易形成滑坡。
2.2地面塌陷防治
(1)强击法:即应用强锤对土体进行强烈的击打、夯实处理,借此方式提高土体强度,对地表塌陷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能起到较好的防控作用。在现实操作中,可以应用强击法去夯实洞软弱区,实现对土体和松软泥土的同步夯实。
(2)填堵法:这种方法的适用范畴较为狭窄,处理深度较浅显的坑洞时通常能获得良好效果,从宏观层面上可以对其操作工序做出如下概述:清除坑洞中松软的土体→坚硬石块、碎石来去填实坑洞,这是实现放滤的主要操作→粘土覆盖地表,夯锤夯实。
(3)灌浆法:该种防治技术应用原理是采用灌浆法加固岩土,具体是使用调制好的浆液灌注岩土体形成的孔洞;也可以对岩土体进行
人工钻孔操作,而后灌注浆体,能较明显地提升岩土的强度。
2.3地面变形的防治
首先,在岩土工程正式施工前期,应全面检测本地区的地质条件,全面掌握工程所在区的地质特征。整体分析本区域的地质环境,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比如加大地下熔岩运动情况的监测力度。其次,提升项目施工过程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施工方应提升项目施工的规范性,全面检查设备状态,确保地质灾害问题防控的有效性。最后,提升植被的覆盖率。有关部门还应积极采用生态防控手段,结合岩土工程施工特征,全面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能显著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所以要在工程项目周边栽种一定量的绿植,并参照相关规范要求,加大荒山整改力度,实现岩土工程区域整改的全面性,避免发生水土流失问题。
2.4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预报系统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防控地质灾害时,基本是采用以预防为主的防控模式,当下很多地质灾害隐患及其成因尚未被探查到,故而在建设地质灾害监测过程中要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功能,利用其精准的预测、播报各地区的地质状况,合理应用GIS技术,能顺利的建设出覆盖全国的地质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测评工作效率,为相关部门预测地质灾害提供优质服务与可靠的技术支持,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牵扯到多个方面,可以将其看成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的工程。因为我国地质灾害类型较多,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成因也有差异,故而一定要结合现实状况制定个性化、科学、可行的防治方案,方能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为我国经济、环境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丽金.基于MapGIS的仙游县地质灾害区划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1,36(2):103-106+109.
[2]李铨兴.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探讨以及地质环境的应用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1,79(1):45-46.
[3]刘柏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粘接,2021,45(2):163-16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