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高考作文的陌生化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说高考作文的陌生化策略
作者:徐雪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12期
请看下面作文片断:
老杨树在村口矗立了三十年,也平庸了三十年。

自父亲的童年开始,它便屹立在那里。

浓密的树阴年复一年地让人们舒心地惬意。

每年春天,河边的花儿都会媚俗得一枝一枝地炸开,生生地猛,烈烈地艳,一簇一簇地迸发,仿佛有“尽君一日欢”的意图,昭示着自己的不平庸,嗤笑着老杨树。

这是我参加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拒绝平庸》)阅卷时遇到的一个作文片断,它带来的独特感、新奇感、陌生感和视觉冲击力,让人久久难忘。

文章贵在创新,贵在与众不同,贵在给人在模式化的审美疲劳中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参加了2011年江苏省高考阅卷,我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陌生化的作文,即给人带来新奇感、陌生感、耳目一新感的高考作文,更受阅卷老师的亲睐。

因为与我们多数作文的老套构思、干瘪贫乏的语言相比,无疑,陌生化的作文更能刺激阅卷老师的神经。

“陌生化”的概念是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来的。

“陌生化策略”,即是创造新的形式,使事物变得奇异和陌生, 从而让人获得一种新鲜的感觉,缓解甚至彻底走出审美的疲劳状态的手段。

“陌生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出其不意,打破常规。

“陌生化”思想的核心就在于新颖和出奇,而这一核心则需要人们的创新能力。

我以为,在高考作文中,如若能有效地采取陌生化策略,必能“克敌制胜”,临其文于万文之上。

事实上,今年江苏省很多优秀的高考作文,大都运用了陌生化策略。

下面我就以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为例,从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和思想维度等五个方面,谈谈高考作文的陌生化策略。

一.学会立意创新以达到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策略要求,高考作文立意要高,且独特,新颖,巧妙,可采取小角度切入。

“文章最忌随人后”,立意是文章的灵魂。

如果我们的立意毫无新意,是难以吸引处于极度审美疲劳中的阅卷老师们的关注的,甚至会带来反感。

戴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

”意思是说,立意要反复斟酌,下一番功夫,力求新颖、深刻。

怎样才能深刻?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入的思考,观察之后的再思考就是提炼,即“炼意”。

立意提炼得越精,则越
深。

二要多读书多思考,包括质疑问难,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有突破,有新见。

只有如此读书,才能在写作中饱有深刻的立意。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立意是否新颖、深远,关系到高考作文能不能达到陌生化效果,也关系到作文档次的高低。

高一高二混日子,高三开始努力,现在坐在考场里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拒绝平庸。

这是2011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严重撞车的立意。

但同时在高考作文阅卷中我也发现以下不俗立
意,就言人所不言,很好地达到了陌生化效果:1.知识分子拒绝平庸;2.中国青年拒绝平庸;3.文化需拒绝平庸;4.中国文坛要拒绝平庸。

二.学会积累、选择、处理素材,制造陌生化效果
首先,学会积累、选择新颖的材料入文。

在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中严重撞车的素材是:李娜、刘伟、史铁生。

但阅卷中我发现有这样一则材料,就比较新颖,不易与人撞车:
拒绝平庸还在于在独立精神的指引下,勇于追求新的道路。

哈佛大学教授乔治·桑塔亚在讲授最后一课时,窗边突然飞来一只知更鸟。

乔治凝视着美丽的鸟,过了好一会儿,面向听众说:“对不起!我与春天有个约定。

”说罢,疾步而去。

这是真性情的流露!当我们的眼力能够窥见大美之所在时,我们当勇于突破陈规陈说,迎着我们内心某个遥远的呼唤,走向独一无二的道路。

其次,常见的材料要深度积累,并在写作时进行陌生化处理,写出别人不占有的细节。

如2011江苏高考作文一片断:
一袭华美的碎花蓝旗袍,发丝高高挽起,手撑细腰,倨傲地昂着头。

有人说,在旧上海斑驳的沉香里,张爱玲永远是第一炉香。

是的,她不食人间烟火,拒绝平庸的生活,做一个穿梭于泛黄纸页间的奇女子。

她说,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

男女之间多少繁杂美妙的谎言就这样被她冷冷地戳穿,揭开那看似繁华似锦的帘幕后的人生荒漠。

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爱情的聚散,但生命的焰火燃烧不了她清明的心。

她愿相信地久天长的白流苏,坚毅倔强的葛薇龙,她的目光似纷飞雪花中的天人菊。

张爱玲是朵冷艳的花,她鄙视平庸,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也许,关于张爱玲的素材并不罕见,但这段文字结合了张爱玲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甚至还有她曾经说过的话,这样常见的材料之所以也能给人带来“陌生化”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这个考生对材料的深度积累,他占有了别人不曾占有的细节!因此,从积累素材这个角度看,高考作文的陌生化来源于对材料的深度积累。

三.巧妙的布局谋篇彰显陌生化魅力
巧妙的布局谋篇可以刺激读者继续往下阅读,打破阅读的审美疲劳。

因此,巧妙的布局谋篇同样可以彰显陌生化魅力。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中就有这样一篇布局谋篇的典范,作文提纲如下:
我看见她在旧上海的灯红酒绿中遗世独立;
我看见她在异国他乡的公寓里笔耕不辍;
我看见她特立独行地拒绝平庸的豪迈情怀。

隔着近一个世纪的距离,我读她华美多情的文字,如同暗夜里炫目的烟花,灿烂过后,依旧弥漫硝烟的味道,久久不散。

她轻轻吟唱《半生缘》,诉一曲半生的纠缠。

……
同样错过的故事,却拒绝了平庸的俗套。

她轻轻敲打《金锁记》,道一声三十年的牵绊。

……
同样的纠结的情感,却拒绝了平庸的俗套。

她轻轻描绘《倾城之恋》,画一朵城市废墟的玫瑰。

……
同样的战争的情节,却拒绝了平庸的俗套。

……
年老时,她轻轻演绎《小团圆》,此作依旧和其他鼎盛时期的作品一样,如一颗重磅炸弹,来得让人措手不及,惊喜连连。

她的一生,拒绝平庸,爱自己爱的衣服,写自己爱的故事,不逢迎,不低声下气,她是张爱玲,她拒绝平庸,她坚持自我,她一直做她自己。

同样是写张爱玲,作者巧妙地用张爱玲的几部作品为纵线来结构文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个性化修辞是让语言陌生化的魔水
高考作文的目的就是吸引阅卷者的眼球。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运用陌生化语言,以避免审美疲劳。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

的确,个性化的修辞可以制造陌生化效果,让文章满篇生辉。

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中就有个性化修辞的典范:
枯燥乏味的生活如潜藏在你胸间的毒蛇,吮吸着你的骨髓,啮噬着你的血液,当你猛然觉醒时,突兀的泛着人性光芒的棱角已被磨去,纯然地静静立于河底,像河水下圆滑的鹅卵石。

平庸是一片沼泽,让我们在衰颓中慢慢陷下,从脚慢慢及腰,然后没及头,最后在窒息中死去。

平庸是一根刺,只有当我们拔去它时,我们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

平庸就像一剂缓慢的毒药,将人的精神和意志慢慢消融。

当然,除了个性化修辞外,语言的陌生化策略还包括打破语法常规进行反常搭配、学会借鉴和改造等等。

五.深刻的思想为陌生化助力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在高考作文中,深刻的思想也能彰显陌生化魅力。

以下两则文字,是我2011届学生王思雨和李博语的高考作文片断,是她们高考后根据记忆默写出来的。

李博语同学在今年的高考中语文学科考出了123分的高分,位居连云港市第一,初步估计作文应在65分左右。

王思雨高考作文片断:
钻入眼帘的是现代人在城市的夹缝中营营役役,挺不起被钢筋水泥压弯了的脊背。

我明白复杂的都市里长不出天然去雕饰的芙蓉,亦明了一切美好都需要金钱购买的时代不可能独坐幽篁里弹琴长啸,但我痛心人们庸庸碌碌地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占有和索取,做事的原则是速度和效益,快乐的定义是刺激和放纵,在利益最大化的时代里抛却灵魂只剩身体在钢筋水泥丛中左冲右撞,没有独立的人格操守,逐渐富裕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却是日渐平庸的华丽生命,逐渐丧失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于出现“北大失精神”这样的国人之痛。

但我也看见保罗·克鲁格曼活得体面而尊严,他是一个绝对不畏强权和流俗的自由主义者,只有拒绝平庸才能留下尊严,留下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精神。

人如此,国家亦然。

一个国家,必须明白自己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方向,努力在世界舞台上演绎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自我,绝不可以成为某些国家的附属品,不然,纵然强大,也终是平庸之辈,走不出自己的路,绽放不出一个独立国家应有的光彩。

李博语高考作文片断:
灯红酒绿的喧嚣世界里长不出“天然去雕饰”的芙蓉,人们如果只一味地追求名利,忘却了最初坚守的理想,迷失在纷繁的物质生活中,只会忙忙碌碌无所作为,陷入平庸的泥淖。

……
许多名利幻化的光环,让生活多了一份平庸,少了一份真实。

然而,大潮退去,铅华洗尽,人们更愿意以一种裸露的方式,行进在天道的时空里。

就像一棵树,繁花和碧叶随时皆可落尽,唯有枝干天长地久。

坚守理想与内心并为之奋斗的人,即使没有荣华富贵,即使平凡如蝼蚁,也绝不会沦为平庸。

……
拒绝平庸,站着是一座山,倒下也是路基。

高考作文的陌生化策略,从近处看,旨在让考生从老套、刻板的构思中走出来,学会创新, 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行文;从远处看,它致力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为,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
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徐雪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海。

本文编校:左晓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