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 PPT课件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 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版本一】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 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 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 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
之一。
【版本二】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有诗赞曰: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二、评价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 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让你知道。”
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因此对母亲传出的资讯有着很强的感知力。后人 也以诗颂之:“母指方才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芦衣顺母
原文: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 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
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太平御览》等书籍。
简介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 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 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 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 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 见这类题制的图案。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 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
“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
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 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 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 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 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
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阅读此文,再结合刘恒的特殊地位和时代,他亲尝汤药,是时时刻刻 在预防母亲被谋害。宫廷内部的复杂性,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学习刘恒的 孝道是要学习他“奉养母亲薄太后,从不怠慢。母亲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 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耐心。自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戏彩娱亲 鹿乳奉亲 百里负米 啮指痛心 芦衣顺母 亲尝汤药 拾葚异器 埋儿奉母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涌泉跃鲤 怀橘遗亲 扇枕温衾 行佣供母 闻雷泣墓 哭竹生笋 卧冰求鲤 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尝粪忧心 乳姑不怠 涤亲溺器 弃官寻母
孟宗哭竹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 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
郯子,春秋时期郯国国王。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 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 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
赠,护送他出山。
百里负米
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 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 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 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 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翻译: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 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 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 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 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 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 飞了出来,父亲又摸了摸其他两个儿子的衣服,方知闵损受到虐 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 “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
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刻木事亲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 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 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 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 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 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 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 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 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 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
亲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人物介绍:
闵损: 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 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
进》)。
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後来的汉文帝 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後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 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 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 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
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 食毕,病愈。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 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 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 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
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 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
误杀的危险。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翻译
首先要对粮食有明确的定位对其特点加以新的诠释09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视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二十四孝
概述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 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 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 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 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 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 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 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 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 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
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日复一日。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 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 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 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不过,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 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其实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属于“愚孝”,是不可取的。
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 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 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 让谁照著 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 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 文化,而非
后来他官至司空。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 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 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
为诸侯。
后人有诗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 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 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
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 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 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曾参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 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
啮指以悟汝耳。”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曾参入山打柴, 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 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
是模仿 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 孝敬父母
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 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
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 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 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 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 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

翻译:仲由,字子路、季路,春
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
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
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
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
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
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
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
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
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 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
恨, 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
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
【成语】:戏彩娱亲
【拼处】:《艺文类聚·孝引列女传》:“相传春 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
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 地,以博父母一笑。”《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
“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 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