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近原文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诉衷情近原文及翻译
诉衷情近原文及翻译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写伫立江楼所望之秋景;下片抒发对京都故人的怀念之情。
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诉衷情近》原文
诉衷情近⑴
雨晴气爽⑵,伫立江楼望处⑶。
澄明远水生光⑷,重叠暮山耸翠⑸。
遥认断桥幽径⑹,隐隐渔村⑺,向晚孤烟起⑻。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⑼。
黯然情绪⑽,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⑾。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⑿,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⒀。
《诉衷情近》注释
⑴诉衷情近:词牌名,《乐章集》注“林钟商”。
双调七十五字,上片七句三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
⑵雨晴气爽:雨过天晴,秋高气爽。
爽:清爽的意思。
⑶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⑷澄明:清澈明净。
生光:发出光辉。
⑸耸翠:形容山峦、树木等高耸苍翠。
⑹遥认:从远处辨认。
断桥:桥名。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孤山旁,以孤山之路至此而断,故名。
此处不一定特指西湖的断桥。
幽径:僻静的小路。
⑺隐隐:指隐约;不分明。
⑻向晚:临近晚上。
孤烟:远处独起的炊烟。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⑼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
朱阑:同“朱栏”,朱红色的围栏。
⑽黯然:情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
⑾无际:犹无边;无涯。
⑿老尽:衰竭。
⒀竟日:犹终日,整天。
凝睇:凝视;注视;目不斜视。
”
《诉衷情近》原文翻译
雨过天晴,秋高气爽,登上江边楼台伫立远望。
映入眼帘的是,远方江水清澈明亮粼粼生光,山峦叠翠连绵起伏;眺望中渐渐辨认出西湖断桥、幽深路径、隐隐渔村以及傍晚时分远处独起的炊烟。
夕阳里,我含情静倚楼阑,陷入沉思,不禁动了伤别情绪,未饮先醉了。
离别的忧愁无边无际。
黄昏的彩云已经飘过了,秋日的风光景色已经迟暮,故人远隔千里,我无奈地整日白白凝睇不语。
《诉衷情近》创作背景
柳永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之前的数年间,曾经像断梗浮萍一样漫游江南。
他的足迹曾到过江、浙、楚、淮等地,依旧羁旅落魄,“奉旨填词”。
这首《诉衷情近》就是其漫游江南水乡时所作的一首思念京都故人的词作。
词中“雨晴气爽”一句说明此词作于秋季;词中还出现了地名“断桥”,若是实指,则此时柳永在杭州,即此词作于柳永漫游杭州之时。
然具体作年不可考。
《诉衷情近》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秋景,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平远开阔、疏淡优美的。
词开篇“雨晴气爽”两句总写登楼远眺。
先以“雨晴气爽”烘托环境气氛,给人以舒适清新之感,同时暗指时值秋季;再以“江楼”点出登临地点,“伫立”而“望”则使一个在江楼上长久的孤独默立、凝望远方的词人形象兀现在读者眼前,这也直接引出了下文的景色描写。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是写目光所及的山水美景。
脚下,远去的江水清澈明净,波光闪动;隔江而望,暮色中重峦叠嶂,苍苍莽莽。
这里从大处落笔,一句写江,一句写山。
写江水突出了秋水清澈,澄静如练的特点;写“暮山”则突出了层峦叠翠、高耸入云的特点。
这两句对仗工整,字句的锤炼也颇见功力:“远”字把江水逶迤远去的景象点染了出来,使画面一下就开阔起来;“暮”字为景物涂上了苍茫的背景,使整幅画面意境全出。
接下来,词人的视线落在了水际山峦之中。
“遥认断桥幽径”三句,再进一步描绘江上秋晚的景色。
远远地辨认出断桥、幽僻的小路,还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有个小渔村,在这黄昏时分,一缕炊烟正在村里袅袅升起。
“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拉开了人与景的距离。
景物显得远而小,有些模糊,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
“断桥”、“幽径”、“渔村”、“孤烟”,这些衰残的意象,渲染出荒凉寂寥、凄清冷落的气氛,它们在临近黄昏的江上秋色的.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
整个上片如一幅境界寥廓的江村晚景图,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深秋雨后的江楼,无语东流的江水,层峦叠翠的远山,还有暮色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
景色是凄清沉寂的,心情亦当如此,由此下片转为抒情。
过片“残阳里”句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转入抒情。
“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点出了时间的流逝,也给全词蒙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
至此,词人关于具体时间已用“暮山”、“向晚”、“残阳”数词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突出了秋江日暮对游子情绪的景响。
“脉脉朱阑静倚”一句呼应上片的“伫立江楼”,暗示了词人一直在江楼上默然凝伫。
“脉脉”二字突出了“静倚”“朱阑”、凝望沉思时的如痴如醉,难以解脱。
词中虽为言明词人何以长久地独倚“江楼”,但那种浓重的伤感之情已然深深感染了读者。
于是词作水到渠成般过渡到下面一句:“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心情抑郁,竟至没有喝酒却已进入醺醺而醉的状态,足见愁情的深沉、浓烈。
这其中,已暗暗透出了“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的浓重的伤别情绪,只是引而未发罢了。
随着这种低沉感伤情绪的继续加重,词人满腹的愁思也汹涌如潮起来,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愁无际。
”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这几句点出了悲秋怀人的主旨。
词人置身深秋景色中,远山苍茫的迷蒙,断桥孤烟的冷落,暮云将尽的惨淡,秋光渐老的哀伤,使词人联想到了羁旅生涯的苦涩艰难,前程的渺茫无望。
这份生命的悲哀需要有人与他共同承担,而“故人”却远隔千里。
现实的景物增强了伤别意绪,因而无法消除,
唯有“竟日空凝睇”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
“竟日空凝睇”一句中“竟日”与前文的“暮山”、“向晚”、“残阳”、“暮云”相呼应,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词人陷入深深的愁怨难以自拔;“凝睇”又与开头的“江楼”伫望,换头处的“朱阑静倚”以及全篇的景物描写紧密相扣,使全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着一“空”字,表现了词人明知无望,却仍然对“故人”一片痴情,颇能动人心魄。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
上片写秋景,凄美动人;下片思旧情,哀婉感人。
这首《诉衷情近》在词体中属于中调,柳永在创作时依据体制的特点,在写景与抒情时,既未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即止。
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名家点评
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无论视线升天入地,最后总离不开自己所用以吐纳乾坤、网罗宇宙的那个空间。
词人正是通过仰视、俯视和平视等多层面的艺术特点,由远而近,移远就近,上下四方,一目千里,创造了一个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空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周而复始、无往不复的宇宙意识。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员谢桃坊《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词旨点明即止,结构完整。
作者还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
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处生光”,“暮山”与“暮云”,“秋光”与“雨晴气爽”,它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联系。
如此照应和映衬,使词意发展的脉络极为清楚,而词的结构也就具有了谨严布置的特点。
江苏省诗词协会常务理事李德身《宋词精品鉴赏辞典》:“残阳里”紧承“向晚孤烟起”,既点明时间的发展,又渲染了浓重的暮色。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真元《一生必读宋词三百首鉴赏》:此首词上片写景,画面清新自然;下片述情,情感委婉深沉,而又能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且结构井然,脉络清晰,堪称柳永词中的精品。
《诉衷情近》作者介绍
柳永,宋代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崇安(今属福建)人。
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进士。
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善为乐章,长于慢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与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风婉约,词作甚丰,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
创作慢词独多,发展了铺叙手法,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北宋慢词的兴盛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词作流传极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说。
生平亦有诗作,惜传世不多。
有《乐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