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真题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真题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故乡的山溪
今年暑假,我随爸爸回到山东老家。

家乡青的山,绿的水,崭新的瓦房,鸡鸣羊叫,清脆的蝉鸣……一下让我陶醉了,但更使我陶醉的是村东的山溪。

一天清晨,我闹着要爸爸带我去找山溪的源头。

走到一座山前,爸爸说:“源头在山的那一边。

”我是无力爬上那座山峰的,只好跟着爸爸往回走。

我渴极了,蹲在溪边,捧一捧溪水,一饮而尽。

好凉的水啊,喝一口全身清凉;好清的水啊,蓝天、白云、野花、蝴蝶,都清晰地映在水中。

山溪给了我欢乐。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到山溪里捉鱼摸虾,这里的鱼虾可真肥。

只一小会儿,小伙伴们就摸了不少,可我连个鱼鳞虾皮也没有摸到。

小伙伴告诉我,摸的时候不能急,动作轻轻的,要不,鱼虾就会被惊跑的。

我照着做了,果然摸到一只好大好肥的虾。

小伙伴们瞅着我笑,我也不由自主地笑了。

好多天不下雨,田里的小苗儿卷起了叶子。

村里的孩子们就引山溪的水,浇一位军属老伯伯的田。

溪水潺潺地、潺潺地流着,浸透了田地。

多听话、多无私的山溪啊。

顿时,我觉得家乡这些天真无邪的小伙伴不就像那正在流淌的山溪吗?
开学前,我不得不告别山溪。

故乡的山溪啊,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醉--________ 清凉--________ 清楚-- ________ 确实--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山溪 ________的水 ________的山 ________地笑
(3)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一口气喝完了。

形容喝得十分爽快。

________
②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________
(4)在文中找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5)作者写故乡的山溪,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解析:(1)陶醉;凉爽;清晰;果然
(2)故乡;清澈;青青;不由自主
(3)一饮而尽;不由自主
(4)山溪给了我欢乐。

(5)对山溪,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2)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准确。

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应按照语言习惯合理搭配或结合选文找到答案。

(3)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
短文中了。

(4)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短首。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陶醉、凉爽、清晰、果然;
(2)故乡、清澈、青青、不由自主;
(3)一饮而尽、不由自主;
(4)山溪给了我欢乐。

(5)对山溪,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

这些词语都是选文中的,只要对选文内容熟练掌握,做起来就不难。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课外阅读。

春潮(节选)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

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那冰封的大江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更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了!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

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1)句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动词表现了春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2)句②依次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方面描写了春潮。

(3)下面哪个词语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
A.奔腾汹涌
B.不可抗拒
(4)读本文和《三月桃花水》时,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解析:(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解析】【分析】(1)①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的词,带着问题细读划线句子找出动词即可。

②把“风”当作人来写,赋予风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细读语句再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理解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挤、扯、奔、拟人
(2)形状、声音、颜色
(3)B
(4)本文语调急促,表现出雄健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语调舒缓,表现出秀丽阴柔之美。

【点评】(1)①主要考查对动词的掌握的能力。

②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及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4)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外阅读。


我最喜欢从窗子里看外面的景物。

四岁时,我家住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

从窗口往外望去,一派江水,茫茫东去。

早上雾很大,看不到对岸。

中午却异常晴朗,一目了然,连太阳岛都看得清清楚楚。

夜晚,坐在窗口看月亮在水里的倒影,倒也十分有趣。

沙沙沙,一群鱼儿游过来,水中的玉盘破碎了,一会儿又合拢了。

五岁时,我从武汉坐客轮去重庆。

从窗里眺望长江,江面平静得很,像面镜子。

远处的龟山和蛇山的轮廓十分清晰,我还看到了黄鹤楼。

大小数百只渔船,停在江面上,密密麻麻的,跟煮饺子一样。

六岁时,我又同爸爸坐火车到北京去。

我又选择了靠窗子的座位。

窗外是辽阔的华北平原。

火车疾驰,铁路两边的树木飞快地向后倒退。

晚上,火车的轮子唱着欢乐的歌曲。

这时欣赏窗外的景色,更是别具风味,远处的灯火就像一朵朵金花、一颗颗金星,点缀着大地,构成一幅神奇的图画。

多少年过去了,但是我仍然喜欢倚着窗子向外看。

窗外的美景吸引着我,常常引起我的遐想。

透过窗户,我看到了祖国前进的步伐。

每年我都坐在窗口迎接春天。

窗子已成了我的朋友,我们分不开了。

(1)第2自然段是按照 ________ 顺序写的。

(2)“祖国的美景吸引着我,常常引起我的遐想。

”作者想到了________。

“我每年都坐在窗口迎接春天。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3)本文表面上看是写________,实质是写透过窗,看到了________美景。

(4)本文和本课课文都是围绕“窗”来写的,本文表达了________。

本课课文则表现了________。

解析:(1)时间
(2)祖国前进的步伐;我坐在窗前感受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美景
(3)外面的景物;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
(4)作者对祖国发展的赞美之情;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写作顺序。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短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由“四岁时、五岁时、六岁时、多少年过去了”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2)、(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时间
(2)祖国前进的步伐;我坐在窗前感受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美景
(3)外面的景物;祖国前进的步伐,繁荣富强的
(4)作者对祖国发展的赞美之情;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课外阅读。

狗熊
你见过狗熊吗?它长得可好玩了。

你看它,膀粗腰圆,身上长满了黑色的毛,又密又长。

狗熊走起路来毛和肉一起颤动,胖得实在滑稽。

它的脑袋像一个大毛球,上面却长着尖尖的耳朵,小小的鼻子,一对水晶球似的小眼睛。

更有趣的是那条毛茸茸的小尾巴,在它身上摆来摆去,与它那肥胖的身体相比,实在不相称。

听爷爷说,狗熊原来也有一条非常漂亮的大尾巴。

因为它听了狐狸“尾巴能钓鱼”的鬼话,冬天到河边用尾巴去钓鱼,被冻在河里,猛一起身,尾巴挣断了。

从此,它只剩下一条小尾巴了。

多笨的狗熊呀!
狗熊还又馋又懒。

有一次,爸爸带我到狗熊园去玩。

我特别喜欢看狗熊敬礼,开始我逗了很久,他都一动不动。

可是当我________出面包时,它的眼睛立刻紧紧地________上了面包,看上去都要________出口水了。

这时我挥舞着面包________它给我敬礼,它才慢慢地________起前爪在头前一摆,就算敬过礼了,________得大家直笑。

等它吃完面包以后,我再叫它敬礼,它就又理也不理我了。

你说,它哪是笨呀!
(1)给文中的横线上选填正确的词语。

逗叫拿流举盯
(2)“狗熊还又馋又懒。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短文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狗熊“长得可好玩了”?
(4)用横线画出文中一组作对比的句子。

解析:(1)拿;盯;流;叫;举;逗
(2)承上启下
(3)从形态(膀粗腰圆,身上长满了黑色的毛,又密又长)、走路的姿态(毛和肉一起颤动)、脑袋和器官、小尾巴等几方面。

(4)多笨的狗熊呀!你说,它哪是笨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对比”是指将两种事物并排列出,并使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照的描写方法。

故答案为:(1)拿;盯;流;叫;举;逗
(2)承上启下
(3)从形态(膀粗腰圆,身上长满了黑色的毛,又密又长)、走路的姿态(毛和肉一起颤动)、脑袋和器官、小尾巴等几方面。

(4)多笨的狗熊呀!你说,它哪是笨呀!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课外阅读。

“高斯”号脱险记
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小时候曾做过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取来几块大小一样,颜色不同的碎布,放在雪地上。

几小时以后,其他的碎布仍在雪地上躺着,只有黑布深深地陷进雪里。

可不要小看这个实验,这个实验说明:黑色物体吸收阳光的能力最强。

正是这个实验成果,使探险船“高斯”号死里逃生。

1903年夏天,探险船“高斯”号刚到南极,就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被封锁在茫茫无边的冰原上。

_________船员们想尽了各种办法,累得筋疲力尽,_________没能使船前进一步。

船上的淡水、粮食和蔬菜在一天天减少,眼看大伙就要坐以待毙了。

一天,船长正在甲板上沉思。

他抬头看看天空,暴风雪过后,烈日当空,万里无云。

他猛然想起了富兰克林小时候做过的那个实验,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他下令立即紧急动员,把船上所有的煤屑和锅炉烟道中的黑灰倾倒在冰上,铺成一条长二千多米,宽十米的黑路。

不久,黑灰和煤屑吸收了强烈的阳光,使得路上的坚冰全部融化了。

在大家的跳跃欢呼声中,“高斯”号徐徐启航,走上了新的航程。

(1)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如果……就……尽管……也……
(2)用横线画出船长想出办法后神态变化的语句。

(3)文章主要写的是________。

(4)读了短文后,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析:(1)尽管、也
(2)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3)“高斯”号脱险的过程
(4)遇到困难和危险不要慌乱,应镇定沉着,积极思索,这样有利于摆脱陷阱。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此题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即使……也……”
(2)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细读选文就能找到答案。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

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尽管、也
(2)眼睛一亮,精神顿时振奋起来。

(3)“高斯”号脱险的过程
(4)遇到困难和危险不要慌乱,应镇定沉着,积极思索,这样有利于摆脱陷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了解什么是神态描写。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

炊烟
①在我看来,走进乡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随处可见的炊烟。

我钟爱炊烟,一如我钟爱这朴实的乡村生活。

②我是一个习惯于早起的人,可是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③乡村的生活是极有规律的,就如这炊烟,一天便能三次见它升起。

④早晨,天色往往最清淡,这时的炊烟在我看来是最彻底的。

在清淡的天空下,伴着清凉的晨风,你会看见炊烟婀娜的身姿,看见它缓缓地升起,然后渐渐地淡去。

我想,这样的炊烟是最惬意的。

⑤一到中午,阳光逐渐变得霸道。

这个时候你若想看见炊烟,非得仔细才行。

乡村里的炊烟不比城里的那么张扬,它总是丝丝缕缕,却让人打心眼儿里喜欢。

这时的炊烟应该是最随意的。

⑥而到了黄昏,炊烟的升起总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

如果你出门在外,或是外出劳作了一整天,看见乡间四起的炊烟,心中涌起的应该是一种温暖的感觉,抑或是一种归心似箭的急切。

傍晚的炊烟,总是被人们赋予了很多很多。

暮色四起的时候,乡间昏黄的灯光从不同的窗户里透出,伴着徐徐升起的炊烟,的确是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想,这时的炊烟才是最纯粹的吧。

(1)本文是按照________顺序来描写炊烟的。

清晨的炊烟是________的,中午的炊烟是________的,黄昏的炊烟是________的。

(2)短文的第⑤自然段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A.夸张
B.照应
C.对比
(3)“乡村的炊烟比我更早醒来,温柔地升起在这宁静而祥和的村庄上。

”这句话中的“________”一词,写出了乡村的炊烟不张扬的特点。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的热爱之情。

(4)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时间;惬意;随意;纯粹
(2)C
(3)温柔;拟人;炊烟和乡村生活
(4)表达了作者对炊烟和朴实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此题意在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对比”,就是指将两种事物并排列出,并使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照的描写方法。

(3)把“炊烟”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时间、惬意、随意、纯粹
(2)C
(3)温柔、拟人、炊烟和乡村生活
(4)表达了作者对炊烟和朴实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3)考查学生对对比、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7.阅读天地。

幸存者的记忆
经过数小时垂死挣扎后,大舜号倾倒在大海中,船舱一下被水淹没了。

同舱的几名男子用各种器物,还使用了头颅和拳头,终于击碎了钢化玻璃窗,第一个逃出这个船舱的是董颖;男人们再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她。

不过,她也只是在大海中任凭风浪摆布。

突然她看到一条橡皮救生筏,那上面已有一位老人,老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爬上去。

这时大浪将一个男子送到了她和救生筏的旁边,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倾全身之力,把董颖顶上了救生筏。

当董颖再来向他伸手时,两只手就差那么小小的一点距离,一个巨浪将那位大哥卷入海底,再也没有起来。

董颖懵了,她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真的,她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位大哥的爱妻和孩子交待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援助________ 震撼________
(2)“那位男子毫不犹豫地倾全身之力,把董颖顶上了救生筏。

”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男子的“毫不犹豫”?
(3)为什么说董颖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解析:(1)救助;震动
(2)“毫不犹豫”体现了男子救人时的坚决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表现了男子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3)因为男子舍己救人的义举让董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位大哥的爱妻和孩子交待。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选出反义词。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毫不犹豫”体现了男子救人时的坚决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表现了男子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男子舍己救人的义举让董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位大哥的爱妻和孩子交待。

故答案为:(1)救助、震动(2)“毫不犹豫”体现了男子救人时的坚决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表现了男子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3)因为男子舍己救人的义举让董颖的内心受到
了极大的震动,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位大哥的爱妻和孩子交待。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课文的内容。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雕塑一般的姿势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的名言。

自然,人在弥留之际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姿势,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我认为是化学家卜拉克的姿势。

卜拉克是因心脏病猝发突然去世的,死时手中端着满满一杯牛奶。

令人惊奇的是,那杯子端得极其平稳,里面的牛奶居然一滴也不曾泼洒出来——他就这么稳稳当当地坐着,从从容容,一如雕塑。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位化学家有个超越凡人的“绝对一丝不苟”的“好习惯”——做化学实验时,总是把盛放化学药剂的器皿端得平衡至极。

于是,他的死有了一个堪称天下第一的姿势。

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

那是在大兴安岭火灾现场,当人们扑灭大火后,突然惊呆了,因为他们发现:一位母亲虽然已被大火活活烧死,但她却镇静地保持着一个极稳妥的姿势——紧紧地蜷曲着上肢!果然,她被烧死了,怀抱中的孩子依然活着。

显然,正是因为她义无反顾地坚持着这个姿势,才硬是在熊熊烈火中护住了她的孩子!
面对着这个最能象征母爱的雕塑般的姿势,消防队员潸然泪下。

再试想,人在弥留之际的姿势尚且如此引人关注,何况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
是的,人总是有姿势。

正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

那么你呢?你的姿势是挺拔如松,还是颓然如泥?
这,你想过吗?
(1)先给下划线字注音,再解释词语意思。

猝发________ ________
潸然________ ________
颓然________ ________
昭示________ ________
弥留________ ________
(2)在文中找反义词。

挺拔如松________ 重于泰山________ 站有站相________
(3)“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则是母爱的姿势”,为什么不用“母亲的姿势”?
(4)短文说:“所有的姿势都昭示着人的状态和人的境界”。

这句话怎么样理解?
(5)按照上面的理解,我们说化学家雕塑般的姿势昭示着对化学实验的________,母亲的“姿势”则是________
(6)下面词语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