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借《蜀道难》的教学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感知课文的思想情感倾向以及表达技巧
教学要求:
能自己读通课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
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控制提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探究浪漫主义特征在诗歌中的体现
执教教师:
李万辉
教学准备:
1、简易课件;
2、印发预习阅读材料
授课班级:
高二(4)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生感悟情感把握要点
三、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读
四、学生讲课文
教师指导怎样讲
五、指导学生质疑
教师指导怎样问
教师提示学生质疑的角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从文言知识的角度提问
B、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提问
C、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提问(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方式)、
D、从读懂一首诗的角度设置问题
E、从课文结构方面提问
六、教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七、指导学生答疑
教师指导怎样答
教师审视学生回答的问题,纠正回答的时候存在的问题,培养其答题的时候的审题习惯和答题方法
八、教师总结
问题设计:教师要提出的主要大的问题
1、蜀道难究竟难在哪些方面?
2、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主义特征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
2、标题层出叠现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高奇壮风光
蜀道难险劝阻友人
要戒统治者
一唱三叹抒发情感强调主旨紧密呼应
想象奇特神话渲染比喻新颖夸张独特
《蜀道难》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赏读、美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唐之韵》中关于李白身世的片段,教师导入:
李白,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五彩缤纷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灵光。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以吞吐
宇宙的豪气让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美读欣赏,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难》中,他凭借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和超凡脱俗的生花妙笔,向世人诠释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层次。让我们先来听一听千年前的古人面对大自然发出的咏叹。(播放配乐朗诵带)
三、初读感知,明意。
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请同学们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
1、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释疑。
2、师生共同探知文章内容及结构。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四、品读鉴赏,悟情。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那就让我们在诵读中深入诗情,参悟画意,。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感知节奏及感情。
2、师生共同探讨读法,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
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