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全卷共6页,25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雍也》)
(2)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6)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客观景物常常触动诗人的情思:曹操观看沧海,在萧瑟秋风中,见“”,进而想象日月运行其间的壮阔;刘禹锡看“晴空一鹤排云上”,产生“”的诗兴;李商隐在巴山夜雨中“看”上涨的秋池,联想到“,”的美好……化景语为情语,是诗人送给这个世界的心灵华章。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读音、汉字和成语(填序号)。(4分)
河水干涸(1)(A.ɡù B.hé),大地呻yín(2)(A.吟 B.呤)。持续干旱带来的损失(3)(A.危言耸听 B.骇人听闻),但人类从来不会(4)(A.畏罪潜逃 B.临阵脱逃)--勇对挑战,寻求对策,是人类的责任与使命。
(1)(2)(3)(4)
3.下面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理性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这句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B.“我.很想知道他们
..了。”这句话中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的生活过得怎样
C.“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中“热烈”一词赋予了语境义。
D.“通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获益匪浅。”这句话没有语病。
4.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阅读给予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它是一种最好的心灵涵养方式。阅读可得良师益友,;阅读让人心生安宁,;阅读亦能怡情养颜,。
①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多年沉淀积累,琢颜如玉
②李涉语:“偷得浮生半日闲。”静坐一隅捧卷而读,内心澄澈
③于谦有诗:“书卷多情似故人。”穿越时空倾情交流,酣畅淋漓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二、阅读理解(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6题。(6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中“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B.首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送酒”一词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因不能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而失望。
D.“应傍战场开”想象战乱中家乡的情形,用语朴实,但余味深长,耐人咀嚼。
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相委而去.去:(2)入门不顾.顾:
(3)遂至.于此至:(4)宜深克己反善.善: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B.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C.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D.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2分)
(2)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3分)
10.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太丘,父子俩的聪慧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说。(4分)
(三)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11~14题。(15分)
①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
②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
③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④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尔泽·布菲的老人。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画横线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摹狂风的声音,十分形象贴切。
B.第②段从他挑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心无旁骛。
C.选文按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几次见面的情形及高原上的变化。
D.选文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讲述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