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故事: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波兰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是一位受到世人尊敬的爱国主义钢琴诗人。
他把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容紧密地融合在音乐作品中,以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著称。
肖邦于 18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华沙近郊的热里亚左瓦·沃里亚。
他父亲原籍是法国,曾和波兰爱国者一起参加过柯秋什将军领导的反对俄国沙皇统治的武装起义。
后来曾受聘在大学里担任教授。
他母亲是一位很有音乐才能的波兰妇女,善弹钢琴并且有一副好嗓子,爱唱波兰民歌。
由于母亲的熏陶,肖邦很小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他6岁开始跟随契尼有系统地学习钢琴,7岁便在音乐会上演奏。
9岁在慈善音乐会上演奏罗维支的钢琴协奏曲而使听众大为吃惊,被誉为钢琴演奏的天才;10 岁创作一首进行曲献给康斯坦丁大公,12 岁跟艾尔斯纳学习作曲。
1926 年16岁的肖邦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
这时,他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都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肖邦对祖国波兰怀有深厚的感情,1830年11月,他和朋友一起
到欧洲各地旅行演奏,还特意带上一抔祖国的泥土。
1931 年 10 月,他在旅途中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万分悲恸,愤然写出了《c 小调(革命)练习曲》这一充满激情的伟大作品。
从此他便定居在巴黎,尽管他在这里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
因此,肖邦后半生在自己的许多作品中都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亡国的悲愤之情。
1837 年,他严词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
波兰革命的失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迫害,永远断绝了肖邦返回祖国的道路。
1849 年10月17日,年仅 39 岁的天才音乐家肖邦在巴黎病逝,葬礼直到 10月30日才举行。
肖邦逝世的消息传开,凡是居住在巴黎的世界各国著名艺术家们都前去参加了盛大而隆重的葬礼。
大家怀着无比沉痛和惜别的心情演唱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并用乐队演奏了肖邦生前所写的《送葬进行曲》,悲壮的音乐贯穿追悼会的始终。
下葬时,朋友们把肖邦一直珍藏在身边的波兰泥土轻轻地洒在他的棺木上。
一位叫沃德辛斯基的男爵说了这样一段感情深沉的话:“一只友谊的手在棺材旁边洒下了一撮故乡的泥土,这泥土近 20 年来一直伴随着他,作为对远离的祖国的怀念。
现在我们把这颗赤子之心交还给他的祖国,他曾是那么热切而深沉地热爱着她。
”临终前肖邦要求亲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
亲人们遵照肖邦的遗愿把心脏运回了华沙,当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的时候,波兰的爱国者把盛着肖邦心脏的器皿存放在华沙的一个天主教堂里,直至1945 年波兰解放后,才又拿了出来。
肖邦的创作,绝大多数为钢琴作品。
但在钢琴音乐的范围内,他又采用了非常广泛的体裁形式,协奏曲、奏鸣曲、叙事曲、幻想曲、谐谑曲、夜曲、舞曲、前奏曲、练习曲等无所不包。
肖邦的创作以抒情见长,被誉为“钢琴诗人”。
他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诗意,即使一段经过句,甚至一个个装饰音都充满了诗的幻想。
那柔软纤细的旋律,色泽优美的和声以及充满民间特色的音乐风格,可以说只有他自己才能演奏出那种神韵,他把钢琴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
地步。
他的创作对于19世纪波兰民族解放运动来说,正如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所说的:“如果北方强大的君主(指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知道在肖邦的作品里,在他的玛祖卡舞曲的纯朴的曲调中,有多么可怕的敌人在威胁他,他一定会禁止这种音乐的。
肖邦的音乐——那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它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波兰不会灭亡!”
1831 年肖邦创作的《c 小调(革命)练习曲》是肖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27 首练习曲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
钢琴练习曲本来是一种为钢琴演奏者训练技术而编写的乐曲,由于有其明确的纯技术训练的目的,大多以一种或两种快速的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旋律性较弱。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艺术性,还应当说是肖邦开始。
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
在技术上,肖邦的练习曲不但是提高各种技术课题最有效的练习,而且还开拓了近代钢琴技术的新天地。
在艺术上,肖邦的练习曲的确是一首首精致的音乐小品,从而使它成为钢琴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
后来,李斯特更给这一体裁的乐曲以一个新的名称,叫做“音乐会练习曲”,以有别于一般的以纯技术训练为目的的练习曲。
1830 年 11 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
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人民一起参加战斗。
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
1831年9月,坚持了10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
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
噩耗传来时,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
”肖邦在悲愤慷慨之余,立即提笔疾书写下
了著名的《c 小调钢琴练习曲》,他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
这首乐曲后以《革命练习曲》之名流传于世。
《c 小调钢琴练习曲》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
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体现出来的。
这部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
一个强奏的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引出左手一连串急剧下行的汹涌澎湃的音调,开始了乐曲的引子。
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
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
突然间高声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号角。
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它以级进上行的音调和斩钉截铁的附点节奏为特征,犹如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呼声。
紧接着的展开性中段,左手快速急驰的伴奏音型,与右手战斗呼号式的主题音调前后呼应,音乐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
乐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的一瞬间的回忆。
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
它像哭泣,悲悲切切;又像诉说,发自肺腑。
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浪涛,这仿佛是肖邦对祖国命运的哀哭。
乐曲的结尾再现部分主题音调加上了变奏,更富于冲击的力量。
这一狂潮怒涛般的音调勇往直前,势不可挡,一直冲向了尾声。
乐曲最后以左右手八度齐奏的急剧下行音调,与掷地有声的四个强奏和弦作为结束,深切表现了肖邦对反抗沙俄统治的英雄的波兰人民斗争必胜的信念。
该乐曲成为一篇独特的用音乐写成的战斗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