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古诗诵读 渔歌子_鄂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

板书题目《渔歌子》。

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学生行为预设:①“鳜”容易读成jué;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

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


检查初读情况。

(此处可指名读诗词,继续纠正字音,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修改理由:从讲课情况看,读准生字词语是朗读诗词的关键,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把认读字词这一环节独立出来。


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

)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

教师可范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

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交流反馈。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请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
2.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

3.学生写完后交流,同时带着想象有感情朗读。

4.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成最初词境。

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张志和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

如果我们把这首词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大家看看在这幅画中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
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

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

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

(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

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

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

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

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指名诵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

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创设情境: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老师故意读错,把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改成“斜风细雨必须归”。

)学生指出老师读错了。

2.换位体悟: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为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到作者留恋山水,不愿归去这一情感。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 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理解张志和,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他怕隐居的弟弟忘记
回家,于是也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创设情境: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

咱们也来对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学生回答预设:①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②生:哥哥啊,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③生:哥哥,这里生活那么舒服,那么悠闲自在,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啊!
(修改理由:此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入诗境,走进词人的内心,学生自然而然就领悟了诗情。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留恋悠闲生活)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此时可试着让学生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学法: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会总结到通过查字典、看注释、了解作者、朗读、想象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取:反复诵读想想画面(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教师有意的出错,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
为学生创设情境,巧妙引领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悟到词蕴含的情感之美,再来朗读更是入情入境。

这样,读出韵味,体会情感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谈话:师:同学们,前面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

看课题,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渔歌子。

2.了解词牌名:
师:“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

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同学们,刚才你们看了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啊?
生1;我好像看到了一个渔夫乘着船,在唱着歌钓鱼。

生2:我看到了湖上有一个渔夫,钓着鱼,然后唱着渔歌。

很高兴。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师:那么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那么下面啊,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

(出示课件)
大家看,这边是张志和的画像。

我来给大家读一下:张志和,唐朝诗人,曾在朝廷为官,后来被贬官。

从此隐居于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并做了渔歌子五首。

据说他钓鱼从不用鱼饵,可见其志并不在鱼,而在山水之间的安逸、悠闲自得的情趣。

我们了解了作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请同学们试着读这首词,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生:全班自由读。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

师:这首诗中有几个词语比较难读,大家来看大屏幕。

谁想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生1: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箬笠”读的不熟)
师:请把“箬笠”这个词再读一遍好吗?
生2:箬笠
师:谁来再读一遍?
生3: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箬笠”一词读的不准确)
师:谁来帮帮他?
生4:箬笠
师:全班一起齐读
生全班:箬笠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词语2遍。

生全班: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师:相信同学们这遍读会读的更好。

谁来读一下这首词?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得真好,大家一起来字正腔圆的读一读这首词。

生全班: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师:你们知道吗?古诗词最讲究的是节拍和韵律。

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把这首词的节拍和韵律读出来。

(课件出示)看老师已经把这首词的停顿标画出来了,誰想来试着读一读?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太好了,大家听出停顿了吗?
生全班:听出来了。

师:是啊,他读的句断气不断。

我们再读的时候买也要像他这样。

来,我们全班一起来读一下。

生全班: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师:刚才大家吧这首词的节奏的节奏读出来了。

我们下面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

请同学们借助字典或者文中的注释,说一说你都读懂了那些内容?说给你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

好,开始。

(学生四人一组,在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都交流完了。

谁来说一说,你都读懂了哪些问题?
生1:我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一句读懂了,在西塞山前有许多白鹭在飞。


生2:我“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一句中知道了渔夫他戴着箬笠,穿着蓑衣,钓着肥美的鳜鱼。

就算刮着风下着雨,也不想回家。

生3:我读懂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有白鹭飞过,白鹭落在了西塞山旁陡峭的山峰上。

粉红色的桃花盛开了,流水静静地流淌着,有几条鳜鱼跳出水面,漾起一条条波纹。

师:你不仅读懂了内容还说得这么美。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师:同学们,别克这首词有短短的27个字,这里面却有着丰富的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给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词。

你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读)
2. 师:请睁开眼睛,相信刚才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展现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把自己最喜欢的或者印象最深的画面描写下来。

(学生拿笔写下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3.师:好,我们先写到这里。

下面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写的。

生1:在云雾缭绕的西塞山前有几只白鹭缓缓飞过。

粉红色的桃花盛开了,河水静静的流淌着,时不时还有几条鳜鱼蹦出水面,溅起几朵水花。

师评价:云雾缭绕的西塞山前,写得多美啊。

我仿佛也看到了被云雾笼罩的西塞山。

你写的太美了,你能把自己想象的读出来吗?
生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得慢一点,这样就能把这首诗读的更美了。

好吗?再来一遍。

生1: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2:微风拂过,桃花露出笑脸,美不胜收。

清澈见底的小河哗哗的向天边流去。

不时的还有几条肥美的鳜鱼跳出水面,泛起层层波纹。

这美景就像置身世外桃源。

师:你读的也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写的太生动了。

你能再读一读吗?
生2: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好,请坐。

还有谁想来读一下。

生3:云雾环绕在西塞山前,一群白鹭悠然自得的飞过。

粉红色的桃花开的似霞。

桃花前的水静静的淌过。

不时跳出几条肥美的鳜鱼,激起层层波纹。

师:白鹭悠然自得的飞过,这句子写的多生动啊。

你来读一下吧。

生3: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4.老师小结:我相信同学们写的都一定很美。

刚才我们在读词的时候通过想象把这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了如此丰富的画面。

这是学习古诗词非常好的方法。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大画家呢!如果把他写的这首词看成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里都有哪些颜色呢?
生1:白色、绿色、红色和粉色的桃花。

生2:有淡淡的天蓝色,翠绿色。

因为从这首诗我感觉应该是春
天的美景,旁边的树木刚吐出嫩芽,所以应该有翠绿色。

还有青色的箬笠。

师:你读出了这么多的颜色!
2.师小结: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

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3.再次朗读:让我们有感情读一读这首词,把它美丽的色彩表现出来。

生齐读课文。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

1.欣赏视频,“身临”画面。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张志和,跟随他去西塞山的水边感受一下诗里的意境吧。

(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


学生欣赏。

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

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

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

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

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

2.配乐吟诵诗词。

师:此时,若你就是张志和,面对此情此景,你将怎样吟诵这首词呢?我给大家配上音乐。

指名两名学生朗读
师评价: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表情还很丰富,看来他也陶醉在这首词中了。

还有谁想来读一读?再指名两名学生朗读
(五)换位体悟作者内心情感,有感情朗读。

1.创设情境:
师:老师被大家的朗读深深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如若我读得好,请大家为我鼓掌好吗?生:好!
师: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必须归。

生:错了!应该是“不须归”,老师读成了“必须归”。

2.换位体悟:
师:若你是张志和,你同意我的改动吗?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们不能打扰渔夫的打鱼,如果有声音,鱼儿就吓跑了。

师引导:为什么渔夫“不须归”呢?
生1:因为渔夫想继续享受这里的美景和清闲的生活.
生2:如果把“不须归”改成“必须归”意思就完全反了。

虽然是斜风细雨但渔夫依然想继续欣赏这美景继续在这里钓鱼。

师小结:渔夫已经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不想回家了。

(师板书:陶醉田园美景)
3. 延伸阅读,升华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张志和的知音,都很理解他。

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不这么认为。

刚才同学们通过资料了解到张志和被贬官之后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张志和的哥哥怕他隐居不归于是也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来劝弟弟回家。

(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老师来当张志和的哥哥,同学们就是张志和,咱们也一起来作诗、对诗。

师生合作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呀。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弟弟呀,为何不归?
生1: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被这里的风景陶醉了,不想回家了。

生2: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从这里好快乐呀。

生3: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我舍不得回家呀。

生4:这里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我被这里的风景陶醉了,所以不想回家。

生5: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早晨出去打渔会听到白鹭欢快的叫声,桃花现在开得正旺盛,鳜鱼也很肥硕,我不能回去。

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生接:悠闲自得。

师:张志和钓的是自由,钓的是清闲。

他所留恋的正是这种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师板书:留恋悠闲生活)
师:正是因为有如此飘逸清闲的情趣,他才写成了这样的千古绝唱。

师:现在我们就是词人,我们面对的就是西塞山前那一片令人陶醉的美景。

我们一起来再来吟诵这首词。

生配乐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学法。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读懂了这首词?
生1:通过看解释、想象。

生2:多读几遍这首词,反复朗读
生3:了解诗人。

生4:想象,查字典。

师小结: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和想象画面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对我们帮助非常大。

以后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古诗词。

(课件出示:反复诵读想想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