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国势与政治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国势与政治变化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从1912年到1949年,历经了
国共合作、内战、日本侵略、民主改革等多个阶段,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本文将从国势和政治两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时期的变化。

一、国势的变化
1、政治局势的动荡
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次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政治局势仍然很不稳定。


时的政治实力非常分散,各省督军和地方势力林立,国家权力难以集中。

同时,民国政府还面临着由于外资控制和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不满。

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政局的不稳定。

1916年袁世凯自称皇帝,但很快就被推翻。

此后的民国政府在北洋军阀的控制下,时易时变,为了掌握权力而互相争斗。

1927年,国共合作瓦解,中国陷入了
长期的内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成为国家最紧迫的任务。

1945年,抗
日胜利后,中国政局再次发生变化。

2、经济发展的加速
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1928年至1937年间,农村经济和手工业产值占到了全国经济总产值的90%以上。

此外,越来越多的外
国企业涌入中国,并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争的不断持续,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经济几乎彻底瘫痪,但是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奠定
了基础。

1945年抗日胜利后,中国政府推出了多种经济改革措施,逐步实现了国
家对经济的有效掌控。

3、文化思想的变革
民国时期,中国的文化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仍然占主导地位,传统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核心。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新思潮的兴起,民国时期的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

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教育等领域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潮。

现代派、实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也逐步流行开来。

此外,在女性权益、民主自由、科学先进等方面,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也有了
显著进步。

二、政治的变化
1、政治制度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曾一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制度并
没有能够顺利运行,最终被北洋军阀所取代。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清党运动”,消灭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的影响,实现了国民党的统一领导。

此后,国民党全面掌控政权,在制度层面上逐渐实现了集中权力。

1947年,国民党进行了“宪政改革”,建立了权力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宪政改革
未能立即实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共两党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
的转变。

2、政治主张的转变
民国时期,中国政治主张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早期,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西化思潮占据主导地位。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双方一度统一了反对列强、挽救国家的立场。

但1927年蒋介石借肃反之机扼杀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的
势力,之后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了残酷的迫害,两党关系一直紧张到1949年。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流。

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
民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日本侵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奔向新
的政治主张。

3、外交政策的调整
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列强的制约,外交手段通常以求和为主,以求稳定为主要目标。

1927年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中共在国民党内被肃清,之后中国在对外政策上承认日德意等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存在。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政策也由通常的平衡外交转变为积极的外交根据地政策,发展了全国抗日根据地及在亚洲各国取得盟友。

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重新担起了历史责任,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影响。

总之,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中国在这一时期内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这个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也对中国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