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少数民族——白族(课件)-小学生主题班会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 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 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 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凤羽、邓 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 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 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 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 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 欢的图案。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 外美观。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 耳环。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 爱着时装。
8
民族文化
01
02
03
服饰
服饰
服饰
大理国白族服饰,王室及 官员皆衣绫罗绸缎。元代 ,服色,“略本于汉”, “男人披毡椎髻,妇人不 施粉,酥泽其发。以青纱 分编绕首系,裹以攒顶黑 巾。耳金环,象牙缠臂。 衣绣方幅,以半细毡为上 服”。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 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 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 ,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 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 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 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 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 挂长刀。
15
民族艺术
雕刻
雕刻
经幢造型优美,雕刻技术 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 的特点,被誉为“滇中艺 术极品”。白族木雕主要 运用于宫廷庙宇、民居建 筑的装饰上,尤以剑川木 雕最为出名。北京人民大 会堂云南厅的堂门和木雕 屏风就是出自剑川木匠要体现于石雕和木雕。石 雕以剑川石钟山石窟和大理 国经幢为代表。开凿于南诏 大理国年间的剑川石钟山石 窟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 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 ”的美誉。大理国经幢,又 名“地藏寺经幢”。
12
民族文化
文学
根据《南诏中兴国史画卷》所载,南诏时已有
《张氏国史》、《巍山起因、铁柱庙、西洱河
等记》的历史著作。大理国时期也有《白史》
、《国史》,都已失传,仅《白史》片断散见
于明代碑文中。
文学
根据史籍考订洱海地区历史的,有明代白族学 者杨士云的《郡大记》,该书为另一白族学者 李元阳采入嘉靖《大理府志》,是万历《云南 通志沿革大事考》的底本。
4
民族文化
5
民族文化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 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 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 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 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 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 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 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这充分 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 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 、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 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 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一体。在白族语境中,金鸡、大鹏金
翅鸟、凤凰是同义词。大鹏金翅鸟,
在梵文中称为迦楼罗 。
7
民族文化
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 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 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 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 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 洱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 ,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南志》卷五云:“东有 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 不施粉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 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 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 向下皆以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 。“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南诏 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 下着宽裤紧腿,有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 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 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 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 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 ,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 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 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 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 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 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 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 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 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
22
传统习俗
婚俗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 ,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 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 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 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 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 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 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碑刻历史悠久,数量 众多,重要的碑刻有《南 诏德化碑》《段氏与三十 七部会盟碑》《元世祖平 云南碑》《词记山花·咏 苍洱境》等,是研究白族 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 资料。
16
民族艺术
诗歌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 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 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 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 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 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 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 、《钩日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 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 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 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 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 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 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 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综合性的艺术。
明清以来,白族服饰,一 般说来,男子的服装各地 大体相同,妇女的服饰则 各地有着差异。
9
民族文化
0
0
0
1
2
3
服饰
服饰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
服饰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 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 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 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 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 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 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 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 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 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 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 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 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 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
21
传统习俗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 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 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 调技艺。婚礼期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 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 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 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 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 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 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 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民族艺术
建筑
唐代建筑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高近六十米,分 十六级,造作精巧,近似西安的小雁塔。剑川石宝 山石窟,技术娴熟精巧,人像栩栩如生。它具有我 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 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建筑
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 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 巧夺天工,经久不圮。它们都出于有名的“剑川木 匠”之手。白族的漆器,艺术造诣很高,元明两代 王朝政府所取的高艺漆工,大都从云南挑选;大理 国的漆器传到明代,还一直被人视为珍贵的“宋剔 ”。
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
一双寿鞋。
10
民族文化
文字
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 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 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 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文字
文字
白族在长期使用汉语文的过程 中,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 要,很早就开始借用汉字来记 录白语,到南诏中后期,又通 过增损汉字笔画域仿照汉字的 造字法将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 字等办法,创造了“白文”, 用来书写本民族的语言。
6
民族文化
图腾
白族先民把原始的金鸡形象衍生为
古代白族原始先民崇拜老虎与金鸡,
“迦楼罗”特征的形象立于诸塔顶,
虎图腾产生虎氏族,鸡图腾产生鸡氏
以镇水患 。白族有阿鹏与金花的故事 ,
族。
白族姑娘叫“金花”,所有白族小伙
金鸡,是白族原始图腾崇拜物之一。
子都叫“阿鹏” 。
在大理,金鸡又与印度佛教故事中的
大鹏金翅鸟、中华文化中的凤凰融为
传统节日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20
传统习俗
住房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 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 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 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 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这种文字历史上又称为“ 僰文”,为了和建国后创 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又 称“老白文”、“古白文 ”、“方块白文”或“汉 字白文”。它是一种典型 的汉字系文字。
11
民族文化
文字
白文形成以后,一直在白族民间使用。由于 南诏、大理国两个民族政权都以汉文为官方 文字,没有对白文进行规范和推广,因此, 白文一直没有能发展成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 。但从南诏到明代400多年的时间里,白文 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不仅白族民间掌握 白文的人很多,南诏和大理国的统治阶级和 上层知识分子也经常使用白文。从文献材料 看,不仅被用于书写各种碑刻铭文,还被用 来书写历史著作、文学作品,说明白文的流 传使用是较为普及的。明代以来,虽然白文 仍在白族民间使用,但它的使用范围已大大 地缩小。流传至今的只有唐、宋、元、明、 清各代为数不多的白文碑铭和书面文献,且 明代以前的十分少见。一般认为这与明代在 云南推行文化,大肆焚毁民族古籍有关。
白族
1
目录
01 民族简介 03 民族艺术
02 民族文化 04 传统习俗
2
民族简介
3
民族简介
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 ,统称为“白人”。他称有民家、那马、勒 墨、勒布等60多种。过去汉族称之为“民家 ”,以与“军家”相别,元、明史籍称之为 “白人”或“僰人”,纳西语称之为“勒布 ”、“那马”,傈僳语称之为“勒墨”,藏 语称之为“勒波”,彝语称之为“娄哺”、 “洛本”、“罗基颇”,贵州一带的白族有 “七姓民”、“九姓族”、“罗苴”、“龙 江人”、“南京人”等不同称呼。新中国成 立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 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统一族称。
17
传统习俗
18
传统节日
火把节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 在白族屯寨举行。
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 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 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 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 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 资交流会。
绕三灵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 为期三四天。
19
传统习俗
文学
元代白族史书《白古通》、《玄峰年 运志》虽已失传,但都是明代云南地 方史著作《滇载记》、《南诏野史》 等书的蓝本。
文学
清代白族史学家王崧在总纂道光《云 南通志》时,汇集了记载云南的书籍 61种,编为《云南备征志》,取材广 泛,体例谨严,是研究云南民族史和 地方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13
民族艺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