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豫宁)2018-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 第7课 铸剑学案 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
第7课 铸剑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分析人物的性格变化以及特征,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3.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憎.恨( ) ②雉堞.( ) ③打诨.
( ) ④胡诌.( ) ⑤三匝.( ) ⑥仇雠.
( ) ⑦揎.起( ) ⑧莠.
民( ) 答案 ①zēnɡ ②dié ③hùn ④zhōu ⑤zā ⑥chóu ⑦xuān ⑧yǒu
(2)多音字
①苔⎩⎪⎨⎪⎧ 青苔.( )舌苔.( ) ②什⎩⎪⎨⎪⎧ 什.物( )什.么( ) ③颈⎩⎪⎨⎪⎧ 颈.联( )脖颈.( )
答案 ①tái/tāi ②shí/shén ③jǐnɡ/ɡěnɡ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揎( )暄( )
喧( )
渲( )煊( )
(2)⎩⎪⎨⎪⎧ 径( )陉( )胫( )泾( )经( ) (3)⎩⎪⎨⎪⎧ 堞( )蝶( )喋( )碟( )谍( )
答案 (1)揎起/寒暄/喧哗/渲染/煊赫 (2)捷径/井陉/不胫而走/泾渭分明/经纬 (3)雉堞/蝴蝶/喋血/飞碟/间谍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空前绝后: _
(2)大逆不道: _
(3)手足无措: _
(4)喜形于色: _
(5)面面相觑: _
答案(1)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2)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3)手和脚不知放在哪里好,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4)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上。

(5)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那一年的地震可谓空前绝后
....,巨大的震动使附近几个小城镇都受到了波及。

( )
(2)你忘掉自己是什么身份了,竟然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
....的话来。

( )
(3)舞蹈演员在台上激动得手足无措
....,表演投入、感人。

( )
(4)听着老外说的那一大堆英语,小明与小军面面相觑
....,不知如何是好。

( )
答案(1)×。

不合语境。

(2)√。

(3)×。

望文生义。

(4)√。

2.辨词填空
(1)瞻仰·仰慕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仰慕:敬仰思慕。

在北大设立的季羡林先生灵堂,每天来的悼念者排着长队,络绎不绝,人们似乎表达着像当年人们对于鲁迅或萨特一样的哀思和。

答案瞻仰仰慕
(2)失望·绝望
失望: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因为希望落空而不愉快。

绝望:希望断绝;毫无希望。

后者的程度重于前者。

在素有“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之称的纽约,他们面临骨感又残酷的社会,在彷徨、甚至过后,他们依然没有失去内心的温暖和力量,几番大起大伏之后,他们的选择依旧是不改初心,以最酷、最积极的姿态,顶风前行,无畏无惧。

答案失望绝望
三、名言警句
鲁迅名言名句
1.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2.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5.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6.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五四”运动前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语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杂文集16部有《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坟》《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等。

二、背景展示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三、文学常识
《故事新编》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白话演义。

鲁迅自称其历史小说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历史题材中大胆引进现代生活细节,注入时代精神,赋予作品以崭新的思想内涵,突出了针砭时弊、影射现实的深刻意义。

可以说《故事新编》具有“旧瓶装新酒”“化腐朽为神奇”的特点,开创了我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先河。

晋代干宝的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有一篇文章《三王墓》,记载了楚国工匠干将、莫邪铸剑被杀的故事。

鲁迅把这个故事改编为短篇小说《铸剑》,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出自文学大家鲁迅之笔的小说。

这篇小说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请浏览全文,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填在图中相应处。

答案①杀鼠明仇,铸剑丢头②寻仇遇阻,复仇献头③智取王命,鼎中啮头④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1.分析黑色人的形象。

(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答:
答案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

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

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

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

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

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答:
答案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放松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3)从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答:
答案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大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刺死大王。

(4)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还要自刎?
答:
答案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

表现了他与敌人坚决、彻底地斗争的精神。

总结:黑色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2.小说中的眉间尺与黑色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眉间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答案(1)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

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吓出了一身汗”。

(2)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的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经过了一番磨炼之后,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3.请分析下列句子,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的。

(1)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答:
答案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2)你不要悲哀。

这是无法逃避的。

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

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答:
答案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代后事。

“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3)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

答:
答案这两句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4.作者描绘了城里的人民、忠愤的义民、王后、妃子、王公大臣等,他刻画这些人物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一方面,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另一方面,作者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

鲁迅所描绘的这些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这些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

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作品的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劣根性”的问题。

眉间尺、黑色人以己头在鼎中与王头展开激烈搏杀,最终两头合力啮杀王头,以生命为代价
取得了复仇的胜利。

但是小说结尾处却出现了三头不能分辨,皇宫上下、群臣不得不决定将三头合葬的情节。

有人认为这个情节表现出的是复仇的悲哀,是复仇的失败。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答:
答案(示例一)同意。

由文本可知,作者在复仇情节中的叙事语调发生了强烈变化,“三头相搏”的场面充满了悲壮感,而“三头相辨”就变成了鲁迅式的嘲讽。

由“复仇”的悲壮剧变成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复仇结局意味着什么呢?从国王的角度来说,国王是至尊者,黑色人和眉间尺却是大逆不道的叛贼,尊贵的王头怎么可以和逆贼之头合葬呢?对国王而言,这是荒诞不经的。

从黑色人、眉间尺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正义的复仇者,国王是罪恶的元凶,现在复仇者的头和被复仇者的头葬在一起,其本身也是滑稽可笑的。

(示例二)不同意。

在这个情节中,表现出的是复仇的血性和悲壮。

王在封建社会是至高无上者,握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而这样的角色,竟然在保卫森严的皇宫中被仇人刺杀,头颅还不能同复仇者的头区分开来,只能三头合葬,这是多么可悲、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事。

从眉间尺、黑色人这一方来说,能在皇宫啮杀仇人,完成报仇大志,实现复仇愿望,再痛快不过,这是一件多么轰轰烈烈和悲壮的事情。

“三头相辨”情节中,作者讽刺的是王的无能和朝廷官员的虚伪,这恰恰歌颂了复仇者的壮烈。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

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在《铸剑》中,作者多次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那人的衣服却是青的,须眉头发都黑;瘦得颧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地突出来。

”对黑色人的肖像描写,愈其简,就愈突出他的外部主要特征:干练、机警和沉着。

再如:“黑色人也仿佛有些惊慌,但是面不改色。

他从从容容地伸开那捏着看不见的青剑的臂膊,如一段枯枝;伸长颈子,如在细看鼎底。

臂膊忽然一弯,青剑便蓦地从他后面劈下,剑到头落,坠入鼎中,淜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此段描写,活画了一位舍得自我牺牲的复仇者的感人形象。

技巧点拨
进行肖像描写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抓住特征
人物的外貌,两个人长得再相似,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抓住特征就是要写出这个千差万别。

2.符合人物身份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往往会在外貌等方面有独特的呈现,抓住这些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地方加以描绘,是我们写出独特的“这一个”的重要方法。

如孔乙己的长衫,少年闰土的“银项圈”,中年闰土的松树皮一样的手掌等。

3.展示人物性格
对人物的描写归根结底是要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描写人物肖像时要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精神气质的肖像特征来写。

迁移运用
请运用肖像描写手法写一个人,要突出人物的特征,不少于100字。

答:
答案 (示例)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檐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

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

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连着。

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耷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如果没有复仇的重任在肩,也许眉间尺还是不冷不热、难成大业的性情。

但母亲的叹息、父亲的嘱托、敌人的得意、黑色人的激励,使眉间尺蜕去稚嫩虚弱的蝉衣,迅速成长、成熟起来,具有了彻底惩恶的决心与决绝斗争的勇气,最终完成了父亲的重托,也为天下人铲除了暴君。

运用示例人生在世,要学会担当。

眉间尺敢于担当,替父报仇;苏武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周总理敢于担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敢于担当,在“格力”面临倒闭、四面楚歌之际,临危受命,扭转局面。

其实,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它关乎个人的成败、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强盛。

担当更需要勇气,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勇气和豪气。

2.课外素材
雷海为:口袋里的诗歌,心中的远方
2018年4月4日,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
为以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夺得冠军。

诗词修为是讲究积累的素养,非一朝一夕而得,为了这个总冠军,37岁的雷海为已经诗性地隐居了很多年。

雷海为初识古诗词,缘起于有着同样爱好的父亲;学诗的初衷并非为了闪耀舞台,而是出于对古诗词深入骨髓的喜爱。

十几年前,雷海为没有多余的钱买书,为了能读诗,他到书店把诗背过,回家再默写下来,就这样积累了800多首。

诗歌在平凡、琐碎、劳累的日子里滋养他的心灵,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无论在上海还是杭州打工,也无论工作有多忙、时间多有限,雷海为从没放弃对“诗与远方”的向往。

一天送餐50多单,一日三餐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半个小时……然而,就算再紧张,他也会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挤出时间读诗歌、背诗歌。

等餐的时候看上一首,外卖送到时就背过了。

他没有因为自己打工仔的身份,就放弃了对诗歌的热爱、对朗诵艺术的追求。

主持人董卿曾这样称赞雷海为:“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那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选材感言现实给了他忙碌“粗糙”的生活存在,他却用诗歌和诗情进行打磨。

从一个到书店读诗、抄诗的外卖小哥,成长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他用了十几年。

无论路途如何艰辛,他都用传统文化的精华,诗词经典的名篇,打造了一片美丽的精神家园。

这,正是伴他一路前行的,生命的力量,就像董卿送给雷海为的祝福那样:再平凡的生命,也有权利散发不平凡的光芒。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
钱理群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

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

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

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非常麻烦了。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

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
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

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

但是面对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不能。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于是鲁迅牵着小女孩的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

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

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

但是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沥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

所以“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

说实在的,我每一次看到这文章,都受到一种震撼。

我觉得一个人要说真话固然很难,但是,能够像鲁迅这样正视自己时时刻刻不得不说假话的困境,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面临着这样一个两难的选择,但是有谁像鲁迅这样敢于正视自己渴望说真话,但是又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骗人的这样一种深层的困境呢?
鲁迅说他是为三种人而写作。

一种是那些为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志士仁人们。

一种是那些正在做着好梦的青年。

他要为这些人呐喊助威鼓劲。

第三种写作对象非常特别,鲁迅说,我是为我的敌人而写作的。

既然是为敌人写作的,就不能把内心的痛苦说得太多,不能在敌人面前显示痛苦。

因此,他必须有所遮蔽。

这就是说,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而且从根本上说,一个人的思想,特别是一个人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一旦用语言表达了,这思想就被简单化了,甚至可能被曲解了。

所以鲁迅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感到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我感到空虚”。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默默无言的鲁迅,才是真实的。

今天人们谈论得最多、读得最多的鲁迅作品,譬如《呐喊》《彷徨》等,以及大多数杂文,基本上都是为他人写作的。

真正为他自己写作的,鲁迅交代得很清楚,就是《野草》。

鲁迅说,《野草》里面有我的哲学,而且他说,《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

他不希望青年们看他的《野草》,那是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东西,是最具有鲁迅个性、最属于鲁迅个人话语的一个作品。

鲁迅的《野草》就成为我们去接近鲁迅灵魂的一个窗口,或者提供了一个途径。

当然,即使是《野草》,也仍然有所遮蔽,只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它遮蔽得少一点。

读后启悟 1.丰富的引用。

为了充分说明“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作者引述了许多鲁迅的原话和他作品中的语言,这样更能直接展示一个“真正的鲁迅”;同时也让文章更有说服力,这些引用也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分析和判断是有根据的。

2.恰当的转述。

第四段文字转述了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个小故事,从“我要骗人”的角度展现了一个“骗人”的鲁迅形象,进而解开了题目所设置的悬念。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七——公正
1.[名句]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
[译文]正直的人,遵循正道做事,依照公理说话,公平而没有私心。

[解读]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献公因内乱出逃,复国成功,归国途中便准备封赏跟随自己出逃的大臣。

于是史官柳庄劝谏,如果君主先封赏追随出逃的人,那么势必忽略留在国内坚守的人,这就说明君主有私心,做事不够公平。

另一位卫国史官史鱼临终前表示,自己身为史官,明知大臣蘧伯玉正直贤能,却不能劝谏君主任用,有负于自己的责任,于是要求儿子将自己的遗体停放在窗下。

国君卫灵公来吊丧时感到诧异,了解史鱼的用意后,立即召见蘧伯玉,任命其担任了重要的官职,完成了史鱼的遗愿。

这两个故事都阐述了“公正”的含义,秉持正直的心,做大公无私的事,就是公正。

2.[名句]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
[译文]公平正直没有私心,说一句话就使万民齐心。

[解读]传说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尧,品德高尚,处事公正,深受百姓爱戴。

洪水泛滥时,尧先派大臣鲧治水,但鲧方式错误,治水失败,于是尧放逐了他;有人向尧推荐鲧的儿子禹,尧并没有因为其父的失误而对禹有所偏见,而是给予信任,让禹继续治水,最终成功。

考察继承人时,尧的儿子丹朱顽劣昏庸,尧并没有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而偏袒丹朱,而是将其流放到南方,选择了贤能的舜做继承人,禅位给舜,让天下百姓继续拥有圣明的君主,而没有遭遇昏君的残害。

这些传说,都说明尧的公正无私,因此后世也将尧视为古代圣贤君王的典范。

3.[名句]聪明则视听不惑,公正则不迩谗邪。

——唐·韩愈《释言》
[译文]聪明就是见闻不被迷惑,公正就是远离谗言邪恶。

[解读]《释言》是韩愈的一篇散文。

文章记载了韩愈和当时朝廷大臣交往的故事,反映了当小人进谗言毁谤时韩愈的坦然无畏与正直不阿,也阐发了韩愈对待人言的态度。

韩愈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