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曾作出过高度概括。
党的十二大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党的十五大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归根结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第一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应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过理论预测。
例如,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以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等。
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由于当时必须以主要精力领导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所以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特征时,除了进一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指出的以上几点外,主要强调了社会主义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同时也十分重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奠定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的问题,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
最主要的东西的著名论断。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主要是从经济和政治方面,即发展生产力、所有制关系、按劳分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无产阶级的政权等方面,来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
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前人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指出:“过去在讲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强调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
人们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特征。
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包括社会主义的特征。
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不断探索的重要成果。
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志,也为我们全面规划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的深刻说明。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包括物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包括科技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的普遍富有。
因此,体现这一本质,实观这一本质,不仅需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此,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10月同巴基斯坦总统谈话时曾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构成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社会的特征,都应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过去人们主要是从经济和政治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特征的,较少注意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要求人们树立公有观念;劳动人民直接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需要具备相应的思想文化素质。
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果只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特征,而忽视它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全面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从根本上说,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上。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代资本主义,之所以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是全面的。
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保证。
二、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就是精神文明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用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人民创遣的,而且是为人民所享用的,是为人民造福的。
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越多,他们的精神生活就越富有。
资本主义文明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产阶级不仅支配着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及其成果。
资本主义“精神文明”是维护资产阶级私利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集中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
资本主义文明的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它贯穿于资本主义文明的一切方面。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是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一方面,文化建设能够比资本主义更普遍更迅速地发展;另一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能够确保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则是畸形的:一方面,教育、科学、文化得到巨大发展,另
一方面,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却陷入危机之中。
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从事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金钱,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从事活动,应当首先考虑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正是这样的新人,不断开拓人类精神文明的新境界。
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朽和不公正现象。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既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也表现在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方面,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
人类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已经经历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和资本主义文明等三个文明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在批判地继承以往文明时代一切合理的有价值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创造了迄今最进步的、最高尚的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但是,要使这种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还有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如果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颓废的思想、道德、文化、生活方式毒害社会,泛滥成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样的社会主义,即使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也必定要受破坏,走弯路。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陷入片面性/或者把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从而漠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或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看不到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在某种意义上比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斗争要深刻得多、艰巨得多,从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措施不力,掉以轻心,就会造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社会主义优越性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难以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难以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概而言之,邓小平理论用十分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反过
来说,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是社会主义;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建不成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
第二节、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搞不清楚,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至少难以做到十分清醒和自觉。
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我们党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总结世界现代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
早期的现代化几乎是工业化的代名词。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把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单纯面片面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不仅使经济增长付出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巨大代价,而且引发了诸如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以及思想文化和道德领域的许多弊病,造成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
一些学者把这种单纯的经济增长称之为“有增长无发展”。
事实上,经挤增长不是现代化的惟一目标。
没有政治、文化、教育、社会诸方面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或危机之中,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就难以为继。
因此,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发展观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一种新的发展观即经济增长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的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经济视角扩展到社会视角和人的视
角,以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视角,从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重新界定现代化。
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已经和正在经历着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到综合的社会发展、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转变。
一些经过工业化浪潮洗礼的国家巳开始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技术、文化和人的协调发展,倡导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必须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决定了它们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但他们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不能仅仅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厂不能再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
我国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在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认识。
经济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教育、科学、文化不发达,文盲众多,这是新中国的历史起点。
历史发展表明,根本改变我国社会的落后和不文明状态,决非易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我们就进人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制度实现了飞跃,并曾一度促成了较好的社会风气,但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特殊的条件和环境中,更暴露和助长了我国长期封建社会所形成的种种愚昧、落后、粗野、丑恶等残余现象。
所以,在拨乱反正、谋划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时,我们党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
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认识。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过深刻的教训,80年代末邓小平曾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
因而,曾一度出现精神领域思想混乱,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
在国际上,90年状初发生了苏联、东欧剧变,共同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把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甚至放弃了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苏联共产党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造成党内思想大混乱,失去了精神支柱,随之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在国内外敌对势力内外夹攻之下,党的队伍分崩离析,国家解体改变颜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强调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
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为社会的改造和社会制度的进步创造条件;社会的改造和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正因为这样,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三大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概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明”就包括了甚至主要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此后,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都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角度,反复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说,只有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共同进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之一,它查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兴衰成败。
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种关系:“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早在1982年,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抓紧四件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把这种保证作用概括为:“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的自觉活动总是受一定的动机、愿望和思想支配的,人类历史的进步离不开精神因素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增强,时代精神和科学思想作为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越来越协调地结合起来,成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
”“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
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土进行了大规棋经济建设,靠的是社会主义,靠的是马克思主义。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
只有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思想政洽觉悟和发扬自我牺牲精神,依靠大批既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又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事业献身的各种专门人才的无私奉献,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生机勃勃,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加强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辈命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建功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抓住了这个时代发展的精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水平的差距。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在20世纪里,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前景。
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们要实现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紧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科学技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科学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础。
人们在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培养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些都是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其二,科学技术既延伸了人的四肢,增强了人的体力,武装了人的感官,也扩大了人的大脑功能,优化了人的智力,从而全面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其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科学与技术及其转化,特别是现代科学转化为现代技术,标志着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能力的极大提高,从而有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生产力是现实的物化的智力。
科学和以科学为指导的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其四,科学技术是推动其他智力开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不仅对社会物质生产的手段、条件、过程和效果等起巨大的推动和改造作用,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如促进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间接的智力支持。
教育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是为未来做准备的,它的基本职能是“树人”。
人的智力大部分是“后天”获得的,是通过接受教育这一途径提高的。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现代教育已经成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中介和桥梁,它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愈益明显。
对此,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
教育科学文化中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事业。
这些事业搞好了,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而且能开发人们的智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所以,文化也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