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下3月月历史试卷
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计60分)
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消费结构B.市场意识C.小农思想D.节俭习惯2.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农具对比表。
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到全国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3.“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
生民之业,莫重焉。
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农业是封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②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③发展农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④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农民致富的关键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唐人王建诗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唐代实行坊市制B.唐代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夜市
C.唐代茶叶商品化,政府征收茶税D.宋代出现了夜市,王建的诗不符合史实5.“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
商场和娱乐场所彻夜开放……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
”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B.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C.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D.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
’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对于“良工”认识无误的是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8.“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
”(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政治干预影响经济发展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
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
9.仔细观察关于中国古代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布局的示意图,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①对市的管理逐渐加强②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思想
③都城的经济功能在增加④坊与市的界限日益明显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10.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D.商帮的出现
11.《石炭并引》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以北,以冶铁作兵……”这段记载反映了下列哪一朝代的情况
A.汉代B.唐代C.北宋D.元代
12.下列对《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业中心仅局限于黄河流域
B.唐宋时期中国丝织业发展水平南北趋于平衡
C.元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
D.我国古代丝织业重心与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13.某电视台策划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纪录片,反映公元七世
纪时中国商人的生存状况。
不少热心人士纷纷献计献策,贡献
不少情节构想。
下列情节最符合史实的是
A.湖南商人刘梦溪在广东十三洋行经营土货.收购烟草
B.山西商人齐之姜自幼追随同乡组成的商帮跑买卖
C.湖北商人何维君来到长安,在最繁华的住宅区开了家当铺
D.四川商人翁旖旎在广州收购阿拉伯胡商带来的奇珍异宝
14.瓷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
下面两幅图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有
①是我国唐宋时期的瓷器精品②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③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④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16.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
①生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②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③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7.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卖)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18.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
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
由此可见,当时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D.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国家19.《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一书指出,公元1—1839年是“辉煌时代”,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
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的含义是中国古代农业
A.是世界上最发达的B.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C.是高技术下的低效率生产D.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
20.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
(见右图)。
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
像的
A.创作时间B.尺寸大小
C.人物年龄D.色彩浓淡
21.船队进入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在这里雇了一个阿拉伯水手引航,横渡印度洋,(返回之时)买进胡椒、肉桂等东方物品,这批货的卖价,为这次航海费用的60倍。
这是人类史上
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率领这支船队的航海家应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22.下列三幅图反映了14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下列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种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 蒸汽革命催生了垄断组织
C. 工业革命促进了工厂制推广
D. 这种变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3.某同学为写历史小论文设计了右侧提纲,据此
判断这篇论文的主题是
A.物质文明与环境问题
B.能源革命与人类生活
C.科学进步与征服自然
D.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24.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5.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
也许是从l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说明法国往日曾经非常辉煌
B.分析法国在19世纪初落后于英国的原因
C.介绍从1789到1815年法国经历了26年的动荡
D.陈述19世纪初英、法两国势力的此消彼长
26.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
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7.“各种圈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
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
东半球的谷类植物也很重要……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
”从这一叙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美洲的发现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为单向性B.人类及动植物的混合主要表现为单向性C.新航路的开辟对美洲而言利大于弊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物种混合齐世荣在其《世界史》中指出,哥伦布的航行计划是建立在对于地球距离的错误估计上面的,从而出现了一个既饶有兴味又耐人深思的历史“假若”的问题:幸亏哥伦布作了错误的估计,假若他估计正确的话,他一定不会向西航行,从而也就一定发现不了美洲新大陆。
这说明A.历史的假设结论,本身并不具有历史意义
B.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超乎当事历史人物的估计
C.历史的假设结论,需要还原历史加以证明
D.历史的客观后果,往往与历史的主观动机相符合
29.19世纪中叶,欧洲一位农民的以下这番具有讽刺意味的感想,在海外的千百万农民中一再引起共鸣: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贤哲告诉我大车行驶不需马拉,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像箭一样快,神奇的医生能截肢而病人却不叫唤也不痛,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像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
这反映了当时海外的农民
A.对市场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极为不满
B.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进步
C.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现状极为不满
D.不能充分利用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
30.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
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B.葡萄牙、英国、美国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D.意大利、法国、荷兰31.有国外学者说,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只有结尾的简短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岸。
这里的“结尾的简短一章”主要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方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
32.英国小说《西比尔》中描述工业革命称:“两个民族,它们之间没有往来、没有同感;它们好像不同地带的居住者即不同行星上的居民,不了解彼此的习惯、思想和感情;它们在不同的繁育情况下形成,吃不同的食物,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不受同样的法律支配……富人和穷人。
”这段话实质反映出
A.工业革命后殖民扩张加剧B.殖民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
C.工业革命后阶级分化严重D.殖民统治阻碍了文明融合33.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所属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的爆炸引发了数十年来最广为人知的一次石油泄漏事故。
此类石油泄漏事件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最早可能出现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二战后初期D.20世纪70年代
34.19世纪英国“棉都”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从这肮脏的下水道流出人类勤奋的洪流,肥沃着整个的世界,从这油腻的阴沟中流出纯质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发展的最完备,也最粗野;文明在这里创造奇迹,文明人几乎退回去变成野蛮。
”对此材料理解最为全面的是
A.公共设施尚不完善B.人民素质有待提高
C.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D.工业革命带来双重影响
35.观察下列图表,其中乙国是
A.德国B.法国C.俄国D.英国36.“在1763-1871年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材料中的“善事”主要指
A.进一步加强世界联系
B.传播工业文明的成果
C.推动近代工业的兴起
D.为世界各地提供商品37.王觉非主编的《英国近代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
”材料描述的现象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的贡献密切相关
A.牛顿
B.爱迪生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38.1512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
20年后,西班牙人以其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
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A.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B.尊重了当地文化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带有宗教色彩
39.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据此可知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40.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
其研究视角是
可可马铃薯玉米烟草
A.生态史观B.社会史观C.现代化史观D.整体史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计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41题16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2分)
41.(16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
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
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
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
生问题进行管理。
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
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城市建造分别体现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8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以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此问题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建设有何建议。
(8分)
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
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6分)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6分)
4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请回答:评论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1—5 CCDBC 6—10 CDABD 11—15 CADDB 16—20 BDDCA
21—25 BBADD 26—30 CDBCA 31—35 CCBDA 36—40 BDADB
41.(1)特点:材料一体现了等级分明的特点;材料二体现了布局严谨,皇权为中心。
(4分)
新现象:专业城市兴起(出现了繁荣的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4分)
(2)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
(4分)
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2分)
认识:要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2分。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2.(1)解读:新航路开辟;(2分)新旧世界(或新旧大陆)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2分)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2分)
(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任答3点6分)
43 .一、提炼观点(西欧崛起的原因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第一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第二种观点:认为西欧崛起因素除了内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它文明的成就,肯定世界文明的成就是各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二、表明态度(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选择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表态。
如赞成第一种观点。
或赞成第二种观点。
或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既有对也有不对的地方。
三、说明理由(揭示真相,认识升华)
(以赞成第一种观点为例)。
认为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理由:1、政治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2、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3、从文化思想上看,古代哲学源于希腊,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4、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